- 陈彻
今年适合怀念,深圳特区不知不觉也39岁了。当年我们这些来自小城市、乡镇的青年们背着简单的行李,风尘仆仆来到这片热土,我们在这里欢笑哭泣,在亚热带的溽热夜里辗转难眠。那些恶狠狠地压榨过我们的台湾老板香港老板,让我们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困惑和愤怒。然而那时的我们全然不知,一道庄严的大幕已从我们手中开启。这篇非虚构文笔太漂亮了,情绪克制而情感浓烈,节奏感把握十分得当,读来竟有读史诗的错觉。
作者的经历,每一段都是一个打工者的缩影,几乎来深圳打工的底层都经历过。只是有的较为幸运,有的甚至比本文作者经历过的还多,无论如何这篇文章都是来深圳的人代表性的经历,真实而充满着艰涩的过程,吸引着读者不断读下去,让读者无不勾起自己来深圳的打工经历,感同身受。只是最后作者怎样华丽地转身,作者并没有写下去,就此戛然而止,余情绕梁。
经历就是收获,种种记忆,被刺痛,又写下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行,是特别好的历练。其实还有很多人,喜欢安稳的工作,在一间工厂上班二三十年,不折腾,有追求的人,总是不断折腾,不断寻找新的机遇,去实现梦想。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似曾相识,上班,加班,遇到颐气指使的上司,交到相见恨晚的朋友,在工作中坚持,又在工作中突破自己。深圳的包容,让很多人有归属感,只是,深圳的很多工厂渐渐撤退,转型升级会变成高科技城市。
看了萧相风老师写的一直开往南方,打工的经历与我们同饮,我们七零后都有一段经历,苦是代名词,也是我们的基石,作者的经历比常人还苦 更大的优势就是能忍,对生活充满阳光,看到文章就想起当年的我,就好给我写的经历,确实感人。
2017年清明节前,45CM三位伙伴聚会,相风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重走当年打工路。我们一拍即合,利用三天的清明假期前往东莞凤岗、黄江,寻访昔日打工的工厂,拜访当年的工友和老乡。有了这样的经验,在阅读这篇参赛作品时,我有很强的代入感——除了对文中出现的地名和厂名感觉亲切,作为相风的同龄人,我还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严格来说,它不仅是相风一个人的打工史,更是我们那个年代所有打工者经历的集体缩影。
不易啊,每个闯深圳的人,都有一部血泪史!读罢也意犹未尽,似乎尚未交代完,至少大概说说怎么求职成功,过上稳定的生活,又如何走到今天的。你的一连串打工的经历,更具代表性,这才是深圳那段发展历史的本色。大多数来深打工者,多数进去一两家工厂,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着重复的工作,过着重复的日子。
每个人的入深圳记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刻骨铭心有故事。作者无数次的找工作。电线厂的杂工到去七鹏厂。还到过电子厂五金制品厂等等。在他身边,也有许多底层人的故事,比如老哥被炒鱿鱼,端子机下的四川女孩等等。作者换了无数个工作,但写排遣心绪的诗从没弃过。文章中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叫煅炼,失败了叫磨练。有时候做业务可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南下,一直南下,坚持就是胜利。读过作者与先佑等人的44厘米,非常不错。
看了亨老板的评论,吓得我删掉了已经打出的100余字,原来是非虚构写作界的大咖。但我看了那些似曾相识的过往,仍然想写一点什么,也许,这就是共鸣。初次南下,感觉一切都是恍恍惚惚的,至今好像也未曾清醒。街上长年挂着的“大放血”“大清货”“明天就走”“今晚撤场”的条幅,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出租屋……下班时,人山人海的工业区道路,下班后,冲向饭堂的人群,打饭窗口前,一只只伸出去的手……因为经历,倍感亲切。
还在学习中。多谢李玉兄点评。善做自媒体,向你学习。
这些往事,看似琐碎,转眼就不存在了。东莞一个鞋厂,几万人,一夜之间撤了,上百栋宿舍,空无一人,鬼都害怕。往昔的拥挤与热闹,也都随人散而曲终。所以,我们要赶紧记录下来。
深圳书展作者见面会上,我撺掇相风:“别参赛了,当评委吧!你们三剑客搞的非虚构写作实践,在中国已经是现象级了,该提携后进了。”相风不好意思地说:还参赛一次吧,最后再参赛一次!原来,手里已经有宝贝了。作为平台运营负责人,我由衷感谢各位作家们的对邻家写作平台的垂青!奖金不高,获奖名额太少,真是难以回报各位大咖的心血之作。虽然如此,大家不离不弃,唯有感恩!感恩!
你笑言,今年主题就是为45厘米三人准备的。我刚好有个现成的,就投过来。我这个,是写我相,虽有众生,但境界小。先佑那个《四种深圳》写众生相,境界好。今年再参加一次。明年如蒙不弃,就做评委。谢谢老亨打赏。
老家谋而不得的工作、长途大巴、扫街找工、打卡、暴戾的课长、出租屋、暂住证、夜市、8元店……这些熟悉的事物和景致,已经成为千禧年前后闯广东人的共同记忆,读来依然令人唏嘘。在这篇文章里,我还似乎看到了另一个相风——沿街推销工具箱的相风、爱上车间打端子女孩的相风、操着铁块要和课长拼命的相风。想来,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记,因为,我实在无法把它们与现实中的相风联系在一起。不多说了,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