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传第一章:为什么是“深汕传”
春潮润泽,灿烂千阳。
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些执着于文字的人。或为兴趣而写,或为生活而作,或为寂寞而记。本人已经过了文学妄想的年龄,算是个另类,三者兼而有之。
我是2018年5月底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做行政事务员的。来之前,除给湖北荆州一区直机关单位撰写材料外,还坚持给国内纸质类报刊创作文学作品投稿挣生活补贴。那时候我就在想,深汕特别合作区有点像雄安,正处于开发建设中,那地方一定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如果到了那里,一定要留点文字什么的。雁过留声、人过留文,这也是一个写作者的价值追求。
由于工作岗位关系,我周围基本上都是合作区管委会的****,他们既是这片土地开发的决策者,也是特别新城的建设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传递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好声音。因少有进入一线建设现场采访机会,于是,我便坚持每天浏览合作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深汕视点”和其他一些有关深汕的自媒体号,阅读《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报纸每一篇关于合作区的通讯报道,力求更多层面了解合作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和来自五湖四海建设者的生存状态。至今,也写下了100余篇有关合作区的文章在本地几家自媒体发表,据说还有点流量。更有热心读者留言,说能够写一本关于深汕的书就好了……
2020年,我偶然读到宝安日报社编委王国华老师的一篇文章,写道“2018年的时候,我就立志每年写一本《街巷志》。十年,写十本,也算做成一件比较像样的事”。我被他每年要写一本关于深圳的书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知道,遇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发,便在心里笃定决心: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写书立传。别人的可以出版赚钱,我的书稿就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发表吧。
为什么是“深汕传”呢?
起名“深汕传”缘于一本书,是深圳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的《深圳传》。看到2020年第3期《特区文学》开始连载《深圳传》,我就立即购买了这本刊物。《特区文学》分两期刊发。后来,单行本出版,我也在第一时间买到此书。早在2019年,广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深圳传》,也买了认真拜读过。还看过国内《北京传》《广州传》《南京传》《海南岛传》《珠海传》等一些大小城市传记书籍的内容概述和撰写目录,分别在网上浏览了一些章节,都是清一色的从旧社会写到新社会。而胡野秋老师的《深圳传》不一样,摈弃了学术语言和逻辑圈套,回归文学原味,用随笔和故事的写法叙述描写,给读者展现出一个鲜活的、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深圳,而不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小到大“年鉴式”的前世今生演进。
世界上的每一座城市,几乎都会有一代代为其著书立说的作家和学者。深汕特别合作区自萌芽到如今,虽然只有短短15年时间,但这并不影响什么人为其撰写发展传记。这个地方人员流动性较大,记录特别新城建设发展历程的同志也来源广泛。有些人离开深汕许久了,依然还用文字回味那段在深汕热土艰苦创业的点滴生活,那一定是最美好的念想,最曼妙的风景。
实际上,一个建设中新城的价值与生命,在于它的发展动能、美好前景和人文集成。听河北的一位文友讲,他也有熟人为雄安写书,不叫“雄安传”,叫“雄安传奇”。深汕是个拥有众多标签的地方,譬如,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先手棋”、“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着力点”、带动粤东区域振兴“新增长极”,深圳先行示范区辐射“助推器”、深圳释放发展新动能“承载地”、深圳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极”,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桥头堡”、整合导入大湾区优势资源“集聚地”……同时也是个有梦想、有故事、有温度的新城。
由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属地是海陆丰红色地区,只能算作那个红色大拼图的微小一部分,于是,就有人错误地认为深汕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而事实上,古代的“四镇”也有迹可循。譬如,鲘门镇出土的青铜兵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海丰县时就有鹅埠镇,明清时期小漠就是南海港官圩,等等,这些都让深汕特别合作区获得了历史的重量。还有4处名列全省617个**遗址的“红色基因”,则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刻的精神符号。
这部“深汕传”拙稿,共分“再造新城”“美好蓝图”“基础先行”“产业新区”“重塑治理格局”“红色记忆”“绿水和青山”“小镇春秋”“建设者素描”“对标先行示范区”等10个章节,力图全景式反映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客观记录深汕特别合作区****群众齐心合力建设一座全新城市的奋斗足迹。深汕的前世今生,也是深汕的时代芳华。因为是连载,这里的章次就是原10章中的各个小节次序了。当然,我这个“深汕传”没法同国内名家的城市传记相比。
书稿的基础资料,除少量是采访外,大多源于中、省、市主流纸媒报道,也查阅了《海丰县志》《深汕年鉴》等资料,力图把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碎片打捞出来,通过重新梳理与判断,为大家呈现出特别新城的建设发展历程,没有个人的主观臆断和凭空捏造。整个书稿不足10万字,很短也很轻。完稿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写出来,遗漏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我相信,随着特别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遇深汕、书写深汕、阅读深汕。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而,深汕是一座写不尽的新城。也惟有写不尽的深汕,才是最有味道最有梦想的深汕。
我们都将成为过去,而那段奋斗历程,还能久久回忆……
深汕传第二章:深圳“10+1”模式
深圳有一块神奇的“飞地”,那就是离坪山区大约60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何为“飞地”?《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释义,一是指位居甲地区而行政上隶属乙地区的土地,二是指甲国境内的隶属乙国的领土。深圳的这块“飞地”,位于汕尾市海丰县与惠州市惠东县交界处。
古城历史悠久,新城历史简短,但这并不影响一座新城成为瞩目之地。追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要从2006年开始说起。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中央强调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一帮一”扶贫汕尾市海丰县,双方拟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要知道,那时的东莞市大朗镇,毛纺行业已进入发展高峰期,开始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对接,双方在海丰县鹅埠镇合作共建“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40亿元,重点发展毛纺织、海洋资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光电一体化五大产业。2007年6月,广东省批准认定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奠定了工业园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工业园,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也是特别新城梦想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总是布满荆棘,而又充满期待。
一个地方的发展改革、成长壮大,都会倾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更是如此,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各级领导同志的心血智慧和殷切期望。
事物的发展衍变自有其内在逻辑。2008年1月23日,广东省两会期间,深圳、汕尾两市领导在广州,曾专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市经济合作达成共识。此后,双方分别成立专项小组,深入研究和推进两市经济合作事宜。时隔一月后的2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副**、深圳市委**刘玉浦,深圳**许宗衡率团到汕尾市,就加强两市经济合作进行考察交流。在时任汕尾市委**戎铁文、**王蒙徽的陪同下,深圳**代表团考察了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情况,以及海丰县鲘门镇的海岸线和港口资源。双方表示,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砥砺前行,同心筑梦。深圳、汕尾结缘产业转移,根植两地天赋互补。两市以“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起点,形成“总部经济”与“基地经济”合作新模式,由此共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合作区域包括汕尾最靠近深圳的海丰县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镇,面积200平方公里,合作期限50年或70年。2008年10月,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同意“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变更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方由东莞市大朗镇和汕尾市海丰县,变更为深圳市政府和汕尾市政府。
2008年12月10日,备受深、汕两地关注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鹅埠镇举行奠基开工仪式。双方合作之后,基于“务实前瞻、分步实施”理念,两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工业园管委会。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开始组织实施。200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鹅埠片区工业园面积由4平方公里调整为10.36平方公里。深圳、汕尾两市加大合作力度,加快推进起步项目,争创广东承接产业转移排头兵。
2010年8月25日,时任广东省委**汪洋到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调研,首次提出“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概念,确定合作区的性质定位、合作模式、利益机制、制度设计等,要求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广东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明确深圳、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三方利益共享机制,确定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架构,赋予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建立独立的财税体制,代管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和圆墩林场“四镇一场”。合作期限30年,从2011年至2040年止。深汕特别合作区委托深圳、汕尾两市管理,深圳市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汕尾市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2011年5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举行授牌仪式,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至此,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运作。深圳、汕尾的合作平台,开始以“深汕特别合作区”闯入人们视线,写进广东发展历史。
2015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以政府规章形式,确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法律地位。
星繁月朗,海阔天空。2017年9月21日这一天,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要求深圳市不折不扣落实好全面主导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责任,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纪工委领导班子成员由深圳市委选任和管理,领导职数参照深圳经济功能区配备。至此,深圳“10+1”模式横空而出。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
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为了纪念粤委〔2017〕123号文9月21日这个发文时间节点,永远铭记这一重要时刻、这个特殊日子,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在正式揭牌一周年之际,特地在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修建了一个“9·21”街心游园,以此深刻铭记合作区由深圳市全面主导的荣耀日子。这一天来得实在太不容易了!每一个深汕人都刻骨铭心,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深圳“10+1”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首先,“10+1”这个概念就是指深圳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等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实则就是整个深圳市。“10+1模式”这个概念,也并不等同于“10+1=11”概念。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深圳一个功能区的模式来建设合作区,并不意味着合作区等同于深圳的“1个”功能区。合作区是服务整个深圳10个区的功能区,既要与距离最近的坪山区、龙岗区有很强的协同性,还要与距离较远的宝安区、光明区等其他区协同发展。
深圳“10+1”模式契合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特征,是省委省政府为合作区今后更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
合作区自身就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重要平台,也是试验田,需要运用深圳10个区共同的力量来建设好发展好这个平台,种好这块试验田。社会上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说合作区现在还像是一个小学生,深圳的10个区要像大学生一样带好这个小学生,以便让合作区尽快成长为大学生。
深圳“10+1”模式,就是播撒在这片沉睡土地上的希望种子。大潮起珠江的力量正如浩荡春风,让梦想开花,让决策结果……
深汕传第三章:再造一座新城
在中国,再造新城的地方很多。大多是一个城市在同区域的某个区块建设一座新城,究其原因,大多也是面临着城市更新、提档升级,通过再造新城重塑城市天际线,打造一个新城区,从而推动实现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提效、市民幸福提质。
而建设深汕特别新城不一样。
到过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的人,或许对大门前的标语记忆犹新。2016年前后是“依托深圳,联动汕尾,立足深汕,实干兴城”,后来换成了“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这既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守的发展理念,也是向这个社会发出的豪言壮语,令人振奋,充满期待。
然而,为何再造一座新城?
我们说,深汕特别合作区首先是一个开发区。开发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产业开发起步到产业集聚,进而走向产城融合。换句话说,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反过来城市化又引领工业化。这一过程,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亦是开发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
首先,深汕特别合作区“四镇一场”这片临海区域,除了拥有建设一座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外,还有其历史背景。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特别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如今,这片拥有丰厚生态和文化资源的热土,与充满创新创造激情的深圳携手,用先富带后富、用财富带资源,再创合作发展新路。
当今时代,在偏僻农村区域建造城市,无非就是用后工业化改造落后农村,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发展之路。2014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确立合作区“四区一城”发展方向,即“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珠三角产业发展协同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现代产业新城”。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合作区随即提出打造“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目标,是建造一座城市,而不再是建设一个“双转移”产业园区。新的定位让合作区的未来更为清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这片土地起步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18年12月正式揭牌后,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过,调整方案出台后,深汕特别合作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特别之处,具有了全国性的创新意义。他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当于深圳10个区之外,再加1个,所有事务由深圳全面主导。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完整的“飞地模式”。
深圳和汕尾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地人民血脉相通、同根同源。早在1979年之前,深圳、惠州、东莞、汕尾、河源五市本来就是一家,同属于惠阳地区。自2013年起,深圳肩负起对口帮扶粤东**老区汕尾的重任,深圳派出一大批帮扶**,分别进驻汕尾各个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定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对于深圳来说,这里面既有情感驱动、责任驱动,更有市场驱动。特别是以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平台,在国内率先深层次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治理模式和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乃至未来经济模式提供珍贵的样本参考,带动扶贫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2018年5月25日,广东省委**李希首次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指示把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先富帮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创新典范。时任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产耀东,也曾兼任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3年时间,他结合帮扶工作的切身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5.0”版本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的扶贫事业经历了“给钱给物、扶贫双到、产业转移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作建设一座城市”五个阶段,深圳对汕尾的对口帮扶工作已经到了当前中国扶贫事业的全新阶段,就是双方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土地上合作建设一座城市。再造一座新城,必将长期稳定持久地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当地新时期跨越发展。
既然按照深圳“10+1”模式建设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就需要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而作为经济功能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类似于现在的大鹏新区,以及已经升格为行政区的曾经的光明新区、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当然,深汕特别合作区毕竟是深圳的飞地,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某些方面的安排又和功能新区有所不同。这与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并不矛盾,反而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质量。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从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到建特别合作区,再到建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也是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再造一座新城,深汕人有十足的勇气和底气。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如果说当初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点燃“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梦想,如今加快打造“田园都市”“都市乡村”“深汕智造城”,则是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孜孜以求。先行示范、勇立潮头、敢闯敢干,富有“特区+老区”精神的深汕人筑梦路上永无止境。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特别新城前景如诗如画……
深汕传第四章:深汕的前世
一个地方的前世,就是一个地方的记忆。这里讲深汕的前世,当然是讲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的前世。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这片土地的沿海聚居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设郡县,这片地域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县署,从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
深汕特别合作区四个镇的历史,当数鹅埠最为悠久。东晋咸和六年建海丰县时就有鹅埠镇。鹅埠原名鹅山,旧县志载称“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有一个小山丘形状似鹅,叫鹅地山,建居后此地便叫“鹅山”了。自南宋以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由于面临南门海,至明朝商运发达,南门海建有码头,渔船、货运船停泊,往来频繁,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鹅埠地理位置重要,属于西部边陲重地。古时有重兵镇守于此,官道更是贯穿各村,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历代王朝战争从西部进攻海丰的必经之地。如今,鹅埠成为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先行区、起步区,或许就是“鹅埔岭”历史文脉的延续。
鹅埠人民是勇敢顽强的,历来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的**光荣传统。早在清顺治年间,就有以梁大栋、张江英为首的反清组织,驻扎在鹅埠高山寨,响应郑成功南下勤王,抗清复明,开展不懈斗争。1923年,鹅埠有刘高、刘克礼、叶惠昌、张玉横等进步人士跟随彭湃开展农运,宣传**思想,建立农会组织,1926年建立中国***组织,多次率领农军配合红四师部队与盘踞在惠东一带敌军蔡腾辉部作战,歼灭进犯敌军。同时响应海丰三次武装**,为建立海丰苏维埃政权立下不朽功勋。****期间,鹅埠的党组织送情报、当向导、掩护部队、组织群众开展**活动。1948年8月,成立中国***领导下的鹅埠乡人民政府,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作出重要贡献。1958年9月,鹅埠建立海丰县第一个公社,1987年建镇。
明清时期,小漠是南海之滨一村落,原称港官圩,又名旺官圩,隶属惠州府归善县稔山区平政司。民国时代,隶属惠阳县。1953年,小漠划归海丰县鲘门区。1958年,又并入鹅埠****。1965年析置小漠****,1987年建镇。
赤石原称赤石圩。元朝末年,李、洪两姓在赤石圩建市,设打铁店。因街道呈日字形称“日隆圩”。清朝中期,村民认为“烘炉地”需赤石垒筑才兴旺,故改名赤石。还有一说,因河道的鹅卵石富含铁质,露出水后氧化呈赤红色,因而得名“赤石”。民国时代,赤石属四区,1953年属鲘门区,1957年设立赤石乡,1987年建镇。
深汕的前世,除了历史悠久的鹅埠,鲘门也是一个重要区域。即便现在建设特别新城,鲘门亦是新城拼图的核心部分。可以说,鲘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一个星际坐标。
其实,鲘门最早时只是一片孤岛。古代由于气候变化,迫使中原的一些部落南移,他们自黄河流域进入粤东繁衍生息。有些渔民迁至鲘门港正中的芒屿孤岛后,把岛上的参天大树砍伐,分成一条条椽木,经过钻凿制造成船。其造型就像盘盅一样“瓯”的器皿,所以叫“瓯船”。又因海港的左右两侧与百安山、新径山之间有两条航道,状似在港口设了两个门户,从此,“瓯门”这个美称应运而生了。
据载,元朝至元十六年,宋败于元,宋帝昺流徙南疆,来到“瓯门”南山。在此建立竹围、咸田井等村庄,兴建圩埠(古圩),还与芒屿岛上渔民联姻,男耕女织,农渔并旺,发展到10000多人。原赤石河经沙埔心流入“瓯门”港,转经南君寮流入小漠港,历经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滩陆地。潮汕等地的豪商富贾来此地开铺设店,把海鲜产品、咸鱼、盐巴和农副产品源源不断从沿海运到内地,又将京津工业品和苏杭杂货运回。因为西南海面盛产“鲘刀鱼”,后来人们干脆把“瓯门”改称“鲘门”了。1953年设鲘门区,1957年建鲘门乡,1958年成立鲘门****,1987年建鲘门镇。
建筑是一个地方历史的物证。赤石镇新厝林村,是合作区唯一一处古民居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也是广东省文化古村落。新厝林村的古寨建于明代末期,三面环山一面迎水。古寨形似正方,四周筑有高墙,巷道笔直,建筑对称,城内有城,巷巷贯通。鹅埠镇蛟湖古寨始建于明崇祯末年,古寨呈方形,坐西朝东。寨后有一座两层结构的关圣帝庙,与寨门楼文昌帝庙遥遥相对。古寨内叶氏宗祠建筑保存完好,墙体吉庆的壁画传递族人美好祝愿。小漠镇南香村是具有红色光荣历史的**老区,村子拥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四镇一场”那些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诉说着深汕沉甸甸的历史沧桑与厚重。
深汕的前世今生,昭示着深汕的明天未来,既是深汕向前发展的脉络,也是推进新城格局演进的引擎。
公元1279年,宋帝昺来到鲘门南山,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时,不会想到,742年之后,鲘门已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热土。
公元1539年,莆见川雍澜在岩壁上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时,肯定想不到,482年之后,羊蹄岭古道一侧的全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小镇呼之欲出。
明末清初,一群畲民迁居鹅埠镇上北村时,也根本不会想到,300多年后,罗裙山下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完《建国方略》时,或许没有想到,102年之后,小漠国际物流港、深汕海洋智慧港已经基本建成。他规划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的宏愿,已从书中走向现实。
……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惟有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惟有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深汕传第五章:青铜时代的鲘门
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鲜明的特点在于,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由于金属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铜遗存发现往往为数不多。然而,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东南两公里处的后澳,发现了青铜兵器。
时光回流到1984年4月。
岭南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红海边阳光总是那么灿烂、那么耀眼。像往常一样,鲘门镇的群众依旧在退潮后,带着铲子、铁锨、钉耙、桶子之类的工具去海边挖蛤蜊。也有人专门挖贝壳的。这个四月天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当地人已有丰富经验,知道挖蛤蜊的位置,较大的蛤蜊在满潮线20至50米处居多,较小的蛤蜊到处都是。他们更懂得蛤蜊藏身的地方,就在海滩10公分左右的沙子下面。而挖贝壳不一样,贝壳层一般在1米以下更深的地方,比挖蛤蜊难得多。
在那一片宽阔的后澳海边,在那一群挖蛤蜊、挖贝壳的村民中,有那么几个人用铁铲子挖着挖着就挖到了1米多深的贝壳层,挖到了大量贝壳,也挖出来一些“怪物”。挖出来的“怪物”一个接一个,仔细一瞧,竟然是10多具尸骨。其中有3具没有头骨,其尸骸肋骨处分别插着3件硬邦邦的东西……这件事情,很快报告到当地政府和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经过专家鉴定,那3具无头骨身上插着的硬邦邦的东西居然是短剑、矛和箭镞。是3件青铜兵器,还是青铜时代铸造的。
在3件青铜兵器中,其中有一件是短剑,中间凸起有脊刃部稍向内收,骨交扁平实心,正面有一圆穿,残长19.5厘米、宽4.5厘米。一件矛器系短身,中间隆起有脊至骨交部,骨交后部成弧形,正面有一圆穿,共同銎近棱形。其通长13.5厘米、叶宽4.1厘米。还有一件铜錍,錍是箭镞名。古时同“鈚”,即錍箭。《词源》释曰:“箭广长而簿廉者谓之錍。”铜錍即是由青铜铸成的宽长薄身的箭头。出土的一件铜錍,体薄长、宽身,两面前端凸起两条棱,中间有一椭圆孔,两棱向后渐收缩成一条较宽的脊。铜錍残长8.2厘米、宽3厘米。
《辞海》引《方言》第九释曰:“(箭镞)其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或谓之钯。”鲘门镇出土的錍,体薄身宽有棱,正与《方言》中描述的相似。有关研究表明,以上三件青铜兵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錍在广东省尚属首次发现。
3件青铜兵器出土时分别插在3具没有头骨尸骸的肋骨处,另外10多具尸骸都有头骨。专家们分析说,那3具没有头骨的遗骸,可能是春秋时代南方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战胜者对战败者中受伤、战死或俘虏的首领,进行“割头请功”或“割头示众”而造成的。这是发生在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境内春秋时期战争事件的实物证据。
青铜兵器出土点位于鲘门镇东边2公里的后澳海边第二级台地上,东南距海约30多米,南边靠山,东北边距广汕公路约500米,后边是第三级台地。所谓“海边台地”,指的是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四周有陡崖,直立于邻近低地位置,顶面基本平坦,酷似台状。鲘门镇后澳海边为何能出土短剑、铜矛、铜錍等青铜兵器?这一重要发现充分证明,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鲘门镇一带有过重大战事。几个村民在海边挖贝壳时的惊奇发现,一下子就把鲘门镇的历史推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出土和古尸骸的出现,也是古越族先民在鲘门海岸线上采集、渔猎、繁衍生息的有力佐证。
写青铜时代的鲘门,当然是写鲘门出土青铜器的过程及鲘门青铜时代遗址。透过时间、透过历史,透过那些出土的青铜兵器,我们才能读懂鲘门的古老与沧桑,读懂鲘门湾海浪的壮美与震撼,读懂鲘门小镇的梦想与蝶变。
海陆丰地区共有两处青铜时代遗址景点。除了位于鲘门镇东南两公里处的兵器出土点,还有一个青铜时代遗址,那就是宝楼山遗址。宝楼山遗址位于汕尾市城区东冲镇宝楼村东侧谷中的龙岗埔,距今2500多年,约为西周至春秋时代。1938年,意大利籍麦兆汉神甫在宝楼山遗址采集到铸造青铜斧、青铜铃、青铜发簪的石范和夔纹陶,以及少量绳纹陶片等文化遗存。1984年的文物普查,在该地未能找到青铜器及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却发现一件磨光石锛。该遗址附近的羊牯岭山,出产锡矿和钢矿,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模出现,证实宝楼山先民采矿的历史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
史学家认为,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文化发展阶段。由于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包围着,那个时代的人便觉得,中国即宇宙中心,海洋及海洋以外都是神仙世界。东南沿海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应运而生,甚至日益频繁。鲘门海岸线上的争夺之战也就不可避免了。青铜被制造出来后,作为生产工具和战争武器,就必须把青铜变得更加坚硬。像鲘门出土的短剑、矛、箭镞等青铜兵器,就可见一斑。
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能够进一步增厚出土地的文化底蕴,服务当代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先民在鲘门海隅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青铜时代的鲘门发生过重大战事,也表明鲘门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鲘门镇也成为了商家的必争之地。
深汕传第六章:东进梦想
相对于中国5000多年的建城历史而言,近30年来新开发建设的各类功能地域单元是新的产物,学界统称为新城新区。
在我国,新城城区总体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国家级新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第二种类型是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各种产业政策区域。第三种类型是伴随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形成的新开发建设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新城,应该介于第二种类型和第三种类型之间。也正因为如此,才叫“特别新城”。
深圳东进,再造一座新城!
近些年来,这句话一直在民间和网络上盛行。
有关深圳城市空间的逼仄,早在20年前就已经成为摆在深圳主政者面前的棘手问题。在深圳未来发展空间拓展上,官方和民间也曾有过种种设想。早从2003年开始,便有观点将其寄托于深圳直辖,纳入周边的东莞和惠州。在一度甚嚣尘上之后,深圳直辖梦被明确予以否决。而在城市内部,“中心区西漂”已深入人心。
《珠三角城镇群规划》明确奠定了深圳西部滨海区的重要中心地区地位,此后颁布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也提出宝安西部滨海区未来将成为泛珠经济中心,深圳未来向西发展似乎已成定局。然而2006年1月,一篇题为《从230到2030——兼论东进策略之于深圳的重要性》的网文引起强烈反响,即时引爆了一场深圳应该是“东进”还是“西漂”的大讨论。
那时,网文作者“南里散人”提出,深圳未来25年应把目光瞄准东部,惠州、河源、汕尾将是深圳未来产业转移、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的关键,在不进行行政区域调整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产业的紧密融合。“东进论”让深圳各方在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破局路径上,首次开始正式审视珠三角和粤东片区。不过,在这场大讨论后的几年中,虽然借大运会契机,龙岗片区的整体发展得到飞速提升,但以城市空间拓展为主题的深圳“东进”,却鲜有动作。
转机发生在2008年,时任深圳市委**刘玉浦率队到汕尾进行考察后,“飞地”合作的发展构想初次浮出水面。“飞地”一词最早舶来于1526年签订的《马德里条约》,后演变为特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邻的土地。这次深圳拜访过后,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启动。
2011年5月21日,在深圳“东进”与“西漂”之争烟消云散整整5年之后,一块“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牌子被交到深圳和汕尾手里。自此,深圳东进迈出更大步伐,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也发出战斗号角。
2016年,深圳以第1号文出台了《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2018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毋容置疑,这项战略任务,进一步强化了东进战略的实施力度。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深圳“东进战略”的重要板块。再者,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此前做出的抽样调查数据,深圳企业向广东省内其他地区转移的主要方向在粤东。在众多转移企业中,有56.9%选择去粤东,13.8%选择去粤北,只有2.9%选择去粤西。从整个广东省来看,深圳“东进”与广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高度契合。
为加快合作区开发建设,当好东进战略尖兵,2016年8月,合作区管委会出台了一个关于贯彻实施深圳东进战略的行动方案,主动承接深圳产业拓展和城市功能纾解,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集聚发展要素,加快形成规模效益和“港、产、城”相融合的城市骨架,努力建设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高起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动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等规划建设。在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也同样强调,推动“深莞惠+河源、汕尾”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建设好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新的增长极。
深圳在东西两翼的布局犹如大鹏展翅,“东进”与“西协”同步推进。深圳南北两条横向发展带,一头连接惠州、大亚湾、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头向西跨过珠江连接中山、江门、珠海、澳门。“东进”是为了解决深圳“西强东弱”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而深汕特别合作区从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机制、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初衷,就是成为广东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区,就是为了着力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深圳东进有“大东进”和“小东进”。“小东进”就是在龙岗区、坪山区、盐田区、大鹏新区等地方,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和提升新的发展级。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当然是“大东进”梦想。
深圳向东、再造新城——深汕特别合作区,这里地理位置独特,西北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东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圈结合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东部沿海,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向粤东城市群辐射的战略支点,是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中,从“核”到“带”到“区”的一个连接点,具备东进梦想的实践基础和实现条件。
造城造城,就是要建造一个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东进梦想,包含着多层意义。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带动老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发动机”,造城梦想,就是要特区帮老区,实现共同富裕,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深圳的发展面临发展空间严重制约的窘境,再造深汕新城,就是要拓宽深圳发展空间,承接深圳部分城市功能。像高中园、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均完全采用深圳的平台、管理标准和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努力实现纾解深圳城市功能、补充社会功能、丰富**功能。
说到底,深圳“大东进”梦想,就是要构建“大深圳都市圈”美好蓝图;就是要通过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内,推进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就是要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深莞惠大都市区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东进梦想,风光无限。
深汕传第七章: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有了理想信念,眼中才会迸发追逐美好梦想的光芒。
2017年以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大楼一楼大厅写着“把理想写在大地上”八个亮眼的大字。翻阅合作区当时的各种宣传资料,这句话亦如影随形。这就是当年深汕人的精神坐标。
有位第一批深圳选派**回忆说,现在看来,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把理想写在大地上”这个口号很空洞、很虚浮,然而,对于当年的合作区建设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倘若不是因为心怀理想,把理想主义情怀融入干事创业中,很多**根本就没法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合作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可以说是相当艰苦。
深圳第一批选派**来到合作区时,办公在铁皮房,住的是国道边老民房,用的是浑浊黄水。《开发区文学》2021年第2期曾发表过一篇《白衬衫黄衬衫》的小说,描述的就是合作区**白衬衫洗成黄衬衫的情景。心中有理想,不惧前路长。****始终牢记特区带老区的重大使命,把个人事业追求融入合作区的历史命运,把人生梦想根植于建设特别新城的时代伟业,用奋斗之火点亮心中理想信念的灯塔,敢于创新、不懈斗争、昂扬前行。
同当年深圳初创时“杀出一条血路”一样,深汕特别合作区2014年首次提出要建造的是代表未来的、现代化的、充满魅力的城市,既是一座产业重镇,又是美丽的海滨城市,还是运动休闲之都,它的发展路径必须是创新的。总体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然而,解决项目资金、土地、人才、体制机制等问题,跟一个城市一个区的情况不一样。加之,合作区地处汕尾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基础非常薄弱,可以借助的力量也非常有限。怎样创新发展,怎样整合资源,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对每一个建设者来说,这种挑战可遇不可求。这也正是“把理想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动力。
那时候深汕人明白,合作区就像一个小孩子,先要学会走路,再慢慢走稳,然后才可以跑。
广东省委、深圳市委和汕尾市委要求合作区,不要纠缠在既定的体制机制矛盾问题中,尽快把事情先办起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提振大家对合作区的信心。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作区坚持把招商选资作为打开发展局面的突破口,着力尽快营造发展氛围。2015年,先后有3500多家企业前往合作区考察洽谈,有200家以上企业提出投资意向。当然,这里肯定不是什么项目来都“照单全收”,必须符合新城规划方向。
对于当时来讲,建设合作区不是立足于帮扶,而是立足于怎样发挥深圳、汕尾的各自优势,最终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深圳有资金、项目、技术、管理,还有可以整合各类资源的优势,而汕尾区位交通和资源禀赋优异,两市优势叠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条跟帮扶完全不相同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产业方面,合作区把原来产业转移园的基础考量调整为以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立足于为深圳乃至珠三角未来的主导产业做好配套。功能定位为一座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对深圳的价值,大力推动“深圳总部研发+合作区产业基地”模式。同时,做好海岸线开发、海洋利用等工作。
把理想写在大地上,将实干融入合作中。
2014年5月,第一家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的企业——深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承担为合作区筹措开发建设资金重任。拿着从合作区开办经费中借来的800万元资本金,投控公司主动找银行洽谈战略合作。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深汕投控公司及其系列功能性子公司的资本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通过资本运作,投控公司还成功取得银行贷款7.4亿元,获得广东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深圳建设银行等综合授信达150多亿元。通过投资参股PPP项目、水务和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方式,撬动社会投资122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合作区当时的投资需求。
直到2015年底,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其所属9个局共有公务员40人,由深圳和汕尾两市选派,其中深圳27人、汕尾13人。除了这40人外,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的20名**全部都在合作区兼职。巧借外力创建人才驿站、博士工作站,吸收专业技术人才从事重大项目专题研究,与22家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入2016年,深、汕两地**已共同营造“把理想写在大地上”的浓厚氛围。
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从贫穷落后的经济洼地、到备受关注的深圳飞地,从白纸作画、平地造城,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都市”……一批批建设者奔赴这片红土地,满怀抱负、艰苦创业,在灵魂煎熬时,播下信念的种子;在内心纠结时,播下希望的种子;在身体疲惫时,播下喜乐的种子……这就是深汕人“心中有光、脚下有泥、眼中有景”的客观写照,更是把理想写在大地上的生动注脚,并得以延续到加快打造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的火热实践。
这方热土,时时充满理想,处处皆有实干。自2016年开始,合作区已由“谋篇布局”转向“开发建设”关键时期。随着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的有序进展,特别新城建设拉开架势。“十三五”期间,每年都要掀起一轮又一轮大开发大建设高潮,产城融合、产城并进之路越走越宽。至今,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其中,来自深圳的项目88个,已投产项目30个,已动工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85亿元、预计年税收约70.3亿元。
有志者,事竟成。这里的志,就是大志、雄心壮志,就是崇高理想。深汕特别合作区一路艰辛走来,荒地变厂区、荒坡变公园,乡镇变工地、村庄变城区,“四镇一场”发展变化令世人惊艳,一个生机勃发、日新月异、从容自信的特别新城正盎然崛起。特别新城闪耀的坐标系上,镌刻着深汕人“坚定理想信念、开创美好明天”的铿锵脚步。
有理想就有未来,有理想就有新城。
深汕传第八章:规划孕育城市美
每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规划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来讲,更加显得举足轻重,动关大局。
科学规划让城市更美好。
2014年1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经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公里,充分发挥深圳和汕尾两市的比较优势,探索形成高效合理的合作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为经济发达地区与后发展地区互动协调发展创造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先导示范作用。规划以山海生态资源为背景,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重点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构建“两轴、一带”,形成“一中心、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批示,要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对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为此,合作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重新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高标准、大手笔、大气魄规划深汕特别新城。
对标世界一流,擘画发展蓝图。
深汕合作区秉承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按照世界一流城市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基础上,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将合作区建设成为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的新高地、带动粤东区域振兴的新兴增长极,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后发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形成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17~2035年)》。《纲要》显示,合作区以“新时代区域协调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为总体发展目标,打造“产业高地、生活福地、人文胜地”美丽新深汕。到2025年,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各功能区初具规模,建成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到2035年,辐射带动粤东发展,建成新时代区域协调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远期至2050 年,全面建成具有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市,成为深圳建设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宜居宜业宜游的典范之区。
以规划之美孕育新城之美,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保持和谐,凸显新城个性与品位。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17~2035年)》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并获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总体规划》明确“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布局和“东南西北中”的产业布局,其中,“一心”即围绕政务文化片区和高铁站片区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组团;“两轴”为东西向依托深汕大道,打造产城互动发展轴,南北向依托科教大道,打造科技创新发展轴;“三带”分别指南部以红海大道和滨海岸线为载体的沿海综合发展带,北部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的沿山生态发展带,以及中部依托赤石河打造的一河两岸滨水特色景观带;“四组团”即环绕中心组团布局,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该《总体规划》先后荣获“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全国“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在专业领域获得高度认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说,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聚焦如何创建一个全新的城市,对后发展区域的带动作用将日趋明显。城市规划设计国际咨询规格之高、水平之高,完全超出他的想象。至今,合作区已累计完成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60多项。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重构乡村美好前景。合作区坚持系统规划,创新工作理念,以规划引领重塑乡村吸引力、打造乡村新风貌,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田园风光与城市生活相融合,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田园都市”的鲜明标识。2021年,规划建设“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创建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新样板。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工作方案(2021—2023年)》,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5条乡村风貌示范带。
小漠文化港城风貌带(文旅+海港)——加速小漠国际物流港商贸物流园区落地,打造集大宗商品展示、交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形成拥有货运港、渔港、游艇港、运动港等多类型港口组合的国际港城风貌。绿道山水康养示范带(康养+古寨)——利用优质的温泉、冷泉和山地资源,发展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民宿等融合发展业态。百安沙滩旅游示范带(美食+海岸)——借助临海的鲘门镇绵长而优越的滨海岸线资源,形成海滨休闲度假区风貌。鹅埠城乡融合示范带(产城+党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沿深汕大道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风貌展示大道,集中体现深汕合作区城乡结合、产城融合新风貌。大安现代农业示范带(农业+森林)——发展品牌农业、良种培育、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以及乡村休闲产业等现代农业,打造集山水画卷、运动康养、人文景观、历史风貌一体的莲花山森林公园带。
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财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王幼鹏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颇有几分感慨地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区域,是深圳最大、最好的后花园。山水林田湖海草等各种要素汇聚在那里,地域广阔且生态自然资源丰富,也正是他们从事规划的人最喜欢、最有能力规划好的环境。回顾过去,当下的深汕合作区就如同30年前的深圳一样百业待兴。展望未来,深汕合作区的美好蓝图或将在未来20年内一一实现。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未来已来,前程无疆。深汕,有一个春天正在蓬勃生长……
深汕传第九章:精心设计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设计让城市更精彩。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就是要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坚持用最先进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汇聚世界文化和智慧力量来设计城市,全力打造深圳的升级版,让特别新城从一出生就光彩照人、大气磅礴、品质高雅。
精心设计城市,用心打造城市,努力把城市做专、做特、做精,在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扮好角色、凸显亮点、形成特质。2018年6月1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布中心区蓝图“征集令”,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征集合作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此次国际咨询分为整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层次。要求设计立足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把握合作区从区域到区块多维度的价值机遇,深度挖掘潜力,提炼地方特色,精准定位各层次角色,客观审视建设形势,构建一个能够长期引领中心区乃至合作区创新、协同、永续发展的空间框架与支撑系统。
2018年7月11日,首轮资格预审会从49家设计机构中投票评选出国内外6家入围。9月19日至21日,来自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的6家入围设计机构,参加首轮竞赛。经国际国内权威专家把脉,最终投票明确两家设计机构晋级。10月26日,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评委评判,由加拿大设计机构携《共生绿都》主题方案夺冠。按照《共生绿都》方案,深汕中心区将建设成为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
《共生绿都》方案显示,从城市个性认知角度出发,把深汕中心区分为赤城区、北城区、绿城区、望鹏区、吉水门区、南城区等6个分区。每个分区依功能和核心社会群体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生活状态。每个分区都有充分的功能混合,各自有良好的交通服务,使区域间的交流便利频繁。赤城区——以本地原有社群为基础,展现更多深汕本土生活特色。北城区——围绕广汕高铁、深汕高铁交汇的中心区高铁深汕站,展开紧凑高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绿城区——打造兼具文艺和市井气息的都市慢生活。望鹏区——呈现开放、大气的区域中心特质。吉水门区——集中科技人才,呈现高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南城区——城市通向海滨的窗口,呈现更外向、更国际化的姿态,又因海滩带来的滨海度假旅游活动,更加悠然闲适。
滨海新区、田园都市,是合作区的构想与价值追求。
2019年8月,深汕合作区开启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投入、高标准建设滨海地区。研究范围包含合作区的全部滨海岸线地区,北至规划的深汕高速,南至小漠乌山沿岸,西至小漠大岭顶,东至百安半岛,总面积约103.2平方公里。城市概念性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小漠港至百安半岛的滨海陆域地区及芒屿岛,陆域范围北至规划的红海大道沿线,南达海岸线,西至小漠水库,东至百安半岛,总面积约19.27平方公里。经过历时5个月“全球海选”和两轮“华山论剑”后,来自荷兰、以色列、法国的3家设计机构从参赛的11个国家、61家投标设计机构中进入前三,摘得合作区新城滨海地区全球征集方案的第一、二、三名。其中,MLA+B.V.国际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OKRA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事务所、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团队力拔头筹。
2020年10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颁发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非中东地区国际大奖,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项目《新生共栖》方案,从280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分析与总体规划类最高奖项——杰出奖。这充分说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获奖评语认为,该项目详细深入地考虑了气候适应理念,在识别场地复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项目设计减轻影响,融入并适应自然的滨海景观环境。
用创意打造城市品牌。2019年10月,深汕合作区管委会与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小漠湾文旅小镇国际专家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10余名专业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与中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智汇国际视野,创想优质生活”为主题,共同为小漠湾文旅小镇的发展蓝图集思广益,为把小漠湾文旅小镇打造成“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提供智力支持。专家学者对小漠湾文旅小镇的定位和概念设计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小漠湾文旅小镇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漠湾文旅小镇具备尝试前卫发展理念的良好条件。希望小镇从概念规划阶段起,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梳理和系统考量,依托当地独有的生态和文化特色,打造更加注重个体深层次体验、有别于大湾区其他地区同类项目的文旅小镇。
城市设计,生态优先。保护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方文化。
2020年3月,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再次与深圳市规划部门携手,共同组织合作区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9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方式,从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37家投标设计机构(联合体)共90家设计单位中,最终投票确定荷兰NL Urban Solutions B.V.等设计机构组成的联合体呈现的《润泽之城》方案摘得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桂冠。夺冠团队对入围的所有方案进行整合提升,汇聚全球智慧,绘就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体现深圳标准、富有深汕特色的赤石河“一河两岸”城市发展蓝图。主要围绕凸显滨水自然之美、岸线生态之美、人文景观之美、田园都市之美的规划思路,致力于把赤石河“一河两岸”打造成为赏水憩园、生态乐园、宜居家园、市民花园。
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承载、建设和发展城市。也就是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021年,合作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谋划,精心设计,西部片区建设10平方公里、拥有深汕西产业园、生态环境产业园、小漠临港产业园“一城三园”的深汕智造城,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超高清视频等高新技术产业。东部片区建设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小镇、海洋智慧港,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孵化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实现西部先进制造业与东部智能产业联动发展、比翼齐飞,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让产业更好地支撑新城。
城市因设计而美丽,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深汕传第十章:建设之美
美国作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写道,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美好的希望。“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城市为人民。”城市的美丽,既体现在生态之美,也体现在建设之美。
深汕特别合作区建成区,很多地方种植有簕杜鹃,红艳艳的一片,点缀着特别新城。簕杜鹃是深圳的市花,自然也是合作区新形象的重要标志。簕杜鹃又叫三角梅、叶子花、贺春红、毛宝巾、叶子梅、九重葛……有众多好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簕杜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红一次,从冬天开始,我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她的艳丽。她的到来,为深汕增添一道亮丽风景。且听风吟,静待花开。随着深汕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不断推进,簕杜鹃作为一种深圳元素、深圳基因,也会源源不断植入每一片新区域,为深汕的建设之美平添一份勃勃生机。
高楼呈现新城建设之美。2019年5月27日,深汕合作区“特区建发·东部新时代”项目正式封顶,“方竹”造型的蓝色外墙在山海间熠熠生辉。合作区的天际线,由此攀上147米新高度。这栋大楼位于鹅埠片区,是合作区引进的产业服务配套标杆性项目,由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特建发东部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兴建,集总部办公、商业商务配套为一体,是合作区第一座超高层综合体,深汕人称之为“深汕第一楼”。
设计高度211米的上海绿地集团深汕绿地中心和248米的深投控创新中心也拔地而起。这三座地标,将不断刷新“深汕高度”乃至广东粤东地区的天际线。深汕绿地中心211米摩天城市综合体一天天在长高。有资料显示,摩天生态商务大厦,包括供企业总部办公的写字楼和国际星级酒店两大板块,酒店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和品质打造成为深汕商务总部基地。同时,深汕绿地中心还包括3万平方米的城市商业MALL以及3栋建筑面积约35至55平方米/套的公寓,打造区域商业活力中心,服务高端人才。深汕人可以自豪地说,脚下这片荒芜之地,已开始从小山村到城市客厅的渐变。
深汕合作区山、林、海、岛、河、湖、湿地、温泉汇聚交融,468.3平方公里的陆域资源丰富,50.9公里的海岸线绵长曲折,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水质清澈……这些资源和环境,是合作区的得天独厚、别有洞天、天造地设。这绿水青山,就是合作区的金山银山,也映衬着这座新城的建设之美。
当然,深汕合作区是正在建设中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城市雏形才初步形成。谈论它的美,尚且为时过早。这里本身还是一个大工地,到处是塔吊、水泥灌车,但是新城建设充满激情,充满美感,充满魅力。
2018年前后,到深汕合作区打卡首选之地,恐怕就是“圳美绿道”了。
圳美绿道的早期名称叫汕美绿道,后改为汕美生态文化谷,最后改定为圳美绿道。这条绿道跨越合作区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个镇,主要依托23公里长的乡村公路改造提升而成。结合周边的自然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生物气候资源,设置44公里景观绿道,其中含28公里景观车行道和5公里景观马道。沿途还设置多处景观节点,集生态健康、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
圳美绿道拟建造50公里的山道、海道、滨海线道及配套服务设施,一直修到海边。目前已建成23公里,沿途有水底山温泉庄园、日月湖度假村、天空滑翔伞基地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如果从深圳自驾而来,从白云仔互通转至324国道,在进入合作区起步区鹅埠片区即可找到圳美绿道入口,沿着绿道蜿蜒前行,就会一路欣赏到“山水林田”旖旎风光,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映翠水彩画卷徐徐展开、暖意扑面……
事实上,圳美绿道呈现的不仅是一条生态休闲之道,也不止于文旅体育产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探索出一条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城乡融合新路径,代表着深汕这座新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圳美绿道就是一个融合的重要地标。
2020年,最能体现深汕合作区建设之美的打卡之地,应该就是百安半岛了。百安半岛位于鲘门片区的最东端,坐拥绵长的优质海岸线,三面环海,背靠青山,风光旖旎。临国道,靠铁路,交通便捷。海景优美,海鲜闻名。乡村振兴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版块。作为深圳唯一拥有自然村的地区,合作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鲘门片区百安半岛上的百安村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之一。借助那里的特殊地理、优势资源,力争把百安门片区打造成为中国南海海域边具有地中海异域风情的滨海乡村。2019年11月,启动百安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集中建设20个精品板块,打造南北广场双节点,布局夏日花园、民宿风情、休闲娱乐、古镇文化四个组团,划分滨海娱乐活动区、山体公园、民宿风情区、古镇文化体验区、滨海商业活动区等5个功能区。百安半岛已经崭露新颜,温婉灵秀,古韵犹存,新的打卡点——百安门、望鹏雕塑已建成,游人络绎不绝,海鸥欢快啼鸣,尽显新城建设之美。
滨海旅游特色村百安村只是合作区乡村振兴的8个示范村之一,还有党建文化特色村田寮村、少数民族特色村红罗畲族村、文化创意特色村南香村南君寮小组、古城寨特色村云新村新寨村组、古民居文化特色村新厝林村、乡愁情怀特色村明热四村。如今,入住鲘门百安村的滨海民宿,即可迎着日出晨起、枕着海风入眠;漫步赤石新厝村古寨,即可触摸见证历史沧桑的炮楼城墙,感受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登临鹅埠罗裙山,即可一碗米酒解乡愁、沐浴畲族传统文化……
讲到三面环海的百安半岛之美,不得不提及位居一旁的深汕海洋智慧港。这个海洋港被号称为深汕合作区的“诺亚方舟”和海洋“太空舱”。建筑群“块头”不小,总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23万平方米,是一个集高端办公楼、星级标准酒店、特色海洋博物馆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项目。因建筑设计参照诺亚方舟的理念,深汕海洋智慧港就有了“诺亚方舟”的别名。深汕海洋智慧港已完成项目实体施工,即将投入使用,未来将加快打造深汕海洋智库、深汕海洋科研中心与成果孵化基地。
深汕的建设之美,有高楼林立的城建之美、有彰显行业特色的产业园之美、有广场和雕塑的丰富内涵之美、有道路景观提升的生态之美、有主题公园的移民文化和创新基因之美……
新城建设,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统一;新城建设,深圳标准与深汕特色相融合。
深汕传第十一章:告别泥巴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别于其他地方建设开发区、特区、新区。这里是平地建城,是荒地起楼,是村庄变工厂,没有城市所需要的基本基础设施供给。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早在建立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道路交通先行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强力组织实施。
产城并进,基础先行;基础先行,道路为先。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之一。没有道路的先行,就没有深汕合作区的加快发展。
“五横六纵”是合作区的内部骨架路网体系。“五横”道路包括创智路、深东大道、深汕大道、发展大道、红海大道;“六纵”道路包括望鹏大道、科教大道、宜城大道、龙山路、创新大道、通港大道。这些道路都是全新规划建设的,当然大多数正在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中。单从道路的名称看,深东大道、深汕大道、望鹏大道等道路,含有“深圳元素”;创智路、发展大道、科教大道、宜城大道、创新大道等道路,含有“创新元素”;而红海大道、龙山路、通港大道等道路,则含有“地域元素”。告别泥巴路,踏上水泥路。深汕辖区内116条(段)道路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已建成通车28条(段)、总长约75公里,正在建设道路38条(段)、总长约105公里。
交通道路,延展新城发展的生命脉络,承载新城砥砺前行的使命。2019年11月6日,合作区举行深汕大道扩建提升工程开工仪式。自此,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深汕大道、科教大道、创新大道、创智路等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建设。深汕大道就是324国道合作区段,通过改扩建与潮莞高速连接。科教大道道路,南起红海大道,北止望鹏大道,连通潮莞高速,总长13.5公里,按照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双向8车道,规划红线宽60米,设计时速为60公里。创新大道为东西走向,西起圳美绿道,东至建设北路,终点处上跨边溪河,路线全长约2.7公里,双向6车道,承担鹅埠片区内部交通集散功能,鹅埠与小漠片区的交通联系,以及河惠汕高速与鹅埠的交通联系。创智路基本呈南北走向,道路南起深汕大道,北至创新大道,双向6车道,将承担鹅埠与小漠、赤石片区的交通联系,深圳港小漠港区的部分疏港功能,以及河惠汕高速与鹅埠片区的交通联系。重点交通道路工程的开工建设,充分体现合作区全力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强决心,充分展现全力建设“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的工作干劲。
深汕首个市政道路PPP项目发展大道开工建设。中建二局承建合作区21条市政道路,其中一条便是重点道路“发展大道PPP项目”。该项目位于鹅埠片区,途经蛟湖村、下城村、鹅埠镇、田寮村等,道路全长3.47公里,设计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宽度46米,为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为50公里/小时,发展大道建成后将有效缓解324国道的交通压力,为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深汕合作区原是海丰县最西部四个镇,山里山外,阡陌纵横,多是泥巴路、砖渣路。过去,合作区共有道路309条(段),约33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86条(段),约254公里。2020年,是四个镇通村公路大为改观的一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区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努力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一年,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投入约1.5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一期建设,重点对农村公路进行提升改造及隐患整治,让农村公路更加畅通、安全、舒适、美丽,推动实现居民群众向往的“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美好生活。已累计完成约57公里农村公路提升改造,逐步消除了制约农村发展、群众出行的交通瓶颈问题。一条条焕然一新的农村道路,极大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赤石镇大安路是一条长22公里的乡村道路,是沿线12个村2000多名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合作区重要的红色遗址大安峒**烈士陵园也位于这条路旁。以前,这条路宽仅有3米,来往车辆经常拥堵,村民出行极不方便。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对该道路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将道路全线拓宽至7米,既化解了群众出行难点痛点,也助力扩大深汕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大安路的改变,仅仅只是合作区“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的一个缩影。
合作区唯一少数民族聚居村红罗畲族村,也同步开展了道路硬底化。红罗畲族村民几经迁徙,2001年彻底走出大山,在罗裙山下建起红罗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在山上。新村到老村口长约1.5公里、不足3米宽坑坑凹凹的山路是村民进出罗裙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村民从事劳作的必经之路。经过改造,这条山路已修建成4.5米宽的水泥路,道路全线设置标志标线标牌和护栏等安全设施,还根据需要增加了会车平台。这条路是村民盼望已久的脱贫路、致富路,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出行问题。村民往来山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已成为历史,红罗畲族村将新修的道路命名为“道明路”。
修的是路,连的是心。家住鹅埠市场附近的一位王姓先生,亲眼见证了合作区近些年交通出行状况的巨大改变。他颇为感喟地说,以前鹅埠市场附近几乎都是泥土路,只要有大型车辆经过就会尘土飞扬。现在,家门口的道路得到了提升改造,并且通了公交车,家人到相邻镇走亲戚、孩子上学放学,不仅更加方便,而且安全保障也大为提升。
这片土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先民聚居生息。随着合作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告别走了5000多年的泥巴路,走上平坦、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生活越来越幸福……
深汕传第十二章:公共配套设施高级化
一座地方是否让人感到宜居幸福,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离不开城乡和谐统筹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深汕新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边溪街心公园是深汕特别合作区首个城市公园。位于鹅埠片区创新大道和产业路交汇处,东西走向,整体呈细长带状,因紧邻边溪河而得名。公园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其中绿化覆盖面积近1万平方米。2017年12月开始施工,2018年元旦节种上第一株景观树——秋枫,2018年5月4日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公园设计理念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又融入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洗手间设计为徽派建筑风格,设置无障碍人士专用厕位和母婴室。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起名“龙升亭”,正六角形的亭檐上落有龙凤,寓意特别新城吉祥如意、龙昇云霄、蒸蒸日上。
走进边溪街心公园,就像进入一座植物大观园。这里,树木种类众多、丰富多彩,宫粉紫荆、凤凰木、澳洲火焰木、簕杜鹃、鸡蛋花、黄花风铃木、仁面子、桂花等多种乔木,以及黄皮、水蒲桃、芒果、龙眼、杨梅、石榴等品类多样的果树,共有90多种植物,近2000株乔灌木,花团锦簇,目不暇接,耐人寻味,一股馥郁的树木香夹杂着淡淡的草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神情气爽、深深陶醉。公园实现了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在公园,你可能会有众多树木品种没见过,没关系,各具特色的树木都贴有名称标识牌,为游客朋友和孩子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个公园自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那些缤纷多彩的儿童游乐设施,总是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滑梯、爬杆、钻筒、秋千、摇摇马、双人跷跷板等配套设施,以及安全橡胶地垫,共同组成了集跳、爬、钻、滑、荡、滚、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儿童游乐园,可以让孩子们淘气、爱玩、渴望探索的天性得到充分绽放。这些游乐设施,都是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橡胶地垫材料,确保了孩子们在快乐游玩中不会受到来自材料本身的污染侵害。
边溪街心公园是一个享受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特别是那条多功能七彩绿道,宛如一条细长的绿丝带,萦绕于边溪河畔,更显生机盎然,也吸引着众多居民前往运动、健身。附近的惠东县、海丰县,每周都会有不少人到边溪街心公园欣赏“植物乐园”景观,体验深圳标准的公园。
首个独具深汕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英达思瑞公园(一期)智云谷已于2021年春节前开放。“英达斯瑞”寓意为,参与深汕建设的拓荒英雄们从四面八方纷纷到达这片祥瑞之地。公园位于合作区鹅埠片区西侧,南邻城市主干道深汕大道,毗邻风景优美的圳美绿道。总占地面积462余公顷,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为城市公园,二期为郊野公园。以生态保育为前提划分为游览观赏、休闲运动、儿童活动等区域。与传统公园的电气化基础不同,英达斯瑞公园拓展了智慧停车、防火预警监测、5G基站等智能设施。公园整体布局为“一环连六谷,双峰领三径”,通过特色景观道把“一环”、“三径”连接起来,形成一步一景的游廊。同步引入户外拓展、昆虫花草科普教育、森林剧场等元素,建成后可举办马拉松赛事、草坪音乐节、艺术灯光节等活动。第一期公园建设工程预计2022年底全面完成施工。如今,开放的“六谷”之一智云谷,已成为集自然气息、智能设施于一体的智慧公园和网红打卡点。
共建共治共享,重在一个“共”字。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坚持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建设公共配套设施,边溪街心公园、英达思瑞公园仅仅只是合作区公共配套设施高级化的一个生动剪影。
2020年3月18日,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深汕中心,闪亮未来”中心区建设启动暨望鹏山公园开工仪式。望鹏山公园是合作区未来中心区的重要基础设施,位于赤石镇,占地面积202.8万平方米,将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寓教于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辐射未来政务中心,惠及周边群众。
除了望鹏山公园,中心区布局的重点项目还有科教—发展大道、望鹏大道、宜城大道、深东大桥、深东大道、深汕高铁站、吉水门河—望鹏山绿轴连廊及配套道路、吉水门河景观工程、科教走廊、档案馆、规划展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党群服务中心等基础类设施,以及保障房社区临邦里、临富里、赤河生态公园二期、赤河生态公园三期、吉水门商住社区等商住类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对标对表雄安新区进行规划的,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就是要让公共配套设施更好地体现新城气质,让未来深汕人的生活更有品质。
小漠文化艺术中心值得关注,更是一个高级化的公共配套设施。该中心是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首期工程的主打项目之一,北邻赤石河景观带,东邻赤石湖景观带,西临创新大道,南临红海大道且与香山文化公园相望,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地下部分为一层地下室,地上部分为两栋单体中心。一栋为艺术中心和美术馆组合而成的建筑,艺术中心共有4层,主要功能为展厅、阅览室、艺术家工坊、报告厅等;美术馆共有6层,主要功能为展厅、阅览室、观海平台等。另一栋为室外剧场,共有2层,主要功能为室外剧场、文化市集、文化类配套餐饮等。两栋建筑通过室外风雨连廊在二层连通。广东深汕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工程总监张伟说,预计2021年底,完成小漠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一座现代化滨海文化艺术地标将完美展现,特别新城也将增添一抹活力。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之一,提出要在2020年8月底前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促进5G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不断攻坚克难,全力冲刺建设目标,至当年7月8日便顺利完成315个5G基站建设任务,比预期目标提前一个多月。在5G应用搭建实施方面,合作区已先后启动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警务等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推动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优质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保持对相关行业的引领和支持力度。运营商表示,这与加快5G应用落地之间,恰能构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可以大胆期待越来越丰富多彩的5G应用走进深汕人生活。
正在成长的特别新城,公共配套设施高级化处处可见。鲘门站前公共交通枢纽,集公交场站、架空层广场连廊、立体停车楼以及配套商业等为一体,通过公交车首末站、出租车上下客点、地面停车场、地上停车楼的合理布局与有效连接,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畅通深汕人高铁出行“零距离”。2021年3月,首批20个新型智能公交候车亭投入使用。候车亭集科技感和实用性于一身,实现电子站牌日常运行自我循环,是“绿色生活”和“智慧创新”的完美呈现。既可实时获取站台的人流、车流和治安等状况,也能接入城市治理平台与智能交通平台端口。如果说公交车是新城的“流动名片”,那么,公交候车亭就是展示新城文化和风貌的窗口,在为居民群众提供候车便利的同时,也为新城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居住环境,塑造新城特色。深汕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深汕传第十三章:第一所深圳标准学校开学
创新发展,教育先行。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以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意识,加快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在改造提升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同时,积极引入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内涵式、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金秋时节,带来金秋喜悦。9月1日,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举行2020年开学典礼,标志着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后,第一所以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始运营,从此拉开深汕教育现代化发展序幕。至此,深汕人民逐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深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实施办法(2020)》精神要求,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2020年仅招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首批入学的幸运儿,共招收学生140名,配备教职工42名。面向全国招录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6%,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占比56.5%。该校副校长刘曙昌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已接连几次发布招聘优秀教师信息,是为了满足学校2021年秋季教学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助力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2019年10月开工,2020年1月2日完成地下室结构封顶,5月1日实现所有楼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7月15日完成全部楼栋外立面钢管脚手架拆除,8月25日完成开放区域建设,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顺利实现开学。校园内,建有2栋小学部教学楼、1栋初中部教学楼,包括报告厅、体育馆、食堂、标准足球场等配套设施,学校设置54个教学班,可提供2520个学位。
扩大招生数量,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深汕学子。2021年秋季开学,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办学规模覆盖小学段一至四年级、初中段七年级和八年级,共有学生632名。此次秋季入学新生网上预报名学生超过1000人次,相比2020年增长5倍以上。2021年新学年,学校新增班级11个,新增学生476人。早在数月前,该校便启动新学年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招生工作,并接受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转学申请。同时提前筹划,面向全社会招募优质教师,2021年秋季新进教师中,有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硕士毕业生,研究生占比近一半,教职工人数从42人增至66人。作为合作区首个课后服务示范学校,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之前就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课后服务,棒垒球、足球、国学、英语绘本阅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一致好评。副校长刘曙昌说,2021年新学期已有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接下来,学校将开设电子琴、快乐篮球、植物乐园、交际口语等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校还将继续在学位建设上增量提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让更多深汕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当然,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的开学只是深汕合作区实施“学有优教”教育工程、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链条完备教育体系的起点,一批优质教育正在加速引进。
2020年1月份,《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对外发布,提出深圳将布局建设4座“高中园”,每座“高中园”规划建设3所公办高中,并预留用地建设1所民办普通高中,而4座“高中园”的其中一座就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高中园的3所公办普通高中建设用地将沿科教大道选址,占地面积约23.6公顷用地,计划在2023年建成。
深汕经济要发展、社会事业要进步、群众素质要提高,教育必须先行。早在新城规划建设之初,合作区就在编制全区总体规划过程中谋划了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科教走廊,并加快建设科教大道,持续引进深圳市优质教育资源。东部组团引进了百合外国语学校集团,双方将在鲘门片区合作共建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该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占地约1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108个班,可提供学位约5000个。中心组团规划建设深汕高级中学和深汕高中园。深汕高级中学,也就是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高中部,建成后将成为特别新城第一所高中,是一所可以提供3000个学位的寄宿制普通高中。现已完成部分前期招标,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和建筑初步设计优化,届时将填补合作区高中教育空白。与此同时,合作区还积极谋划书院式教育,筹划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蓝图绘就,未来可期。
2020年4月10日,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约,双方共建深职院深汕校区。2020年7月,深职院深汕校区建设办公室揭牌。深职院深汕校区由深圳市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初步计划一期办学规模为1万人,二期到2035年,办学规模将达到1.5万人,将根据实际需要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行业培训学院和社区学院等特色二级学院,按照深圳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所服务本地、辐射粤东的应用型高等院校。2021年8月25日,****采购网发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测量及初勘服务公开招标公告》,标志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建设正式启动。职院选址赤石镇大水口村,2021年底进入项目规划设计,力争2022年开工建设。
实施校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原有镇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改善。全区公办中小学150间教室、76间教师办公室、157间功能室的空调已全部安装到位,7所学校运动场正加紧改造提升。同时,加快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与南山区、坪山区教师交流合作。2021年,已开展9期区内教研培训交流活动,累计培训350人次;暑假还开展了新教材业务培训、教师全员线上培训活动,累计培训996人次,四镇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
教育是民生大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高质量发展。深汕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与深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是梦。
竞千秋伟业,当推教育为先;绘桑梓宏图,全赖广育英才。
深汕传第十四章:100天建成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
医疗卫生服务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
深汕特别合作区创造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个奇迹。那就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从立项、规划到封顶建成,仅花了不到100天时间,被众多媒体称之为“深汕速度”。2019年6月6日,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举行试业仪式。合作区首家市级医疗机构开业,为特别新城建设者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与北大深圳医院本部同质化的基本医疗服务。
此前,合作区辖区没有市级医疗机构,10多万名建设者的健康医疗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为了给建设者及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2018年3月24日,深圳市提出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参与深汕合作区医疗事业建设。深汕门诊部是医院规划建设的第一步,由合作区管委会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产权归属合作区,全权交由北大深圳医院运营。门诊部位于合作区鹅埠片区同心路南侧,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是合作区目前最大的综合门诊部。合作区医院定位为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将把这里作为现代化医院管理试点,建成一家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养结合、临床研究、重大疾病救治、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合作区招商引才的一张亮丽名片。
按照北大深圳医院的建设规划,深汕门诊部重点解决当地建设者及周边居民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急救和医疗、急危重症救治等三大需求。为保证合作区急诊急救能力,深汕门诊部与北大深圳医院本部之间建立了包括直升飞机航空救援在内的急诊无缝连接通道。通过直升飞机,门诊部可以在25分钟内,将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至本部外科中心。2019年6月6日试业仪式这天,这里还开展了门诊部与医院本部之间的直升机航空应急演练,令现场居民大开眼界,不禁由衷赞叹建设特别新城带来的成果。
借力智慧医院建设,北大深圳医院本部与深汕门诊之间建立5G远程超声诊室,医院的超声专家坐诊医院就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为合作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在5G网络帮助下,高清图像实现实时传输。未来,医院本部与门诊部还将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疗,更高效地实现同质化医疗。试业期间,首批入驻的17名医务人员均为北大深圳医院本部抽调的精兵强将,部分科室副主任也被派往门诊部。2020年8月实现正式运营,已开设普通内科、普通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康复科、超声影像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药剂科等临床医技科室12个,购置全区首台负压救护车、完成CT安装并投入使用。目前,该门诊部在岗医务人员33名,执业医师1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1人,已扩展成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院三址”院区,实现与院本部同质化管理,逐步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检测、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深汕人提供更多与深圳同等水平的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2021年1月份,深汕门诊部迎来人事调整,张宁波同志担任门诊部主任。张宁波从事内分泌科相关工作15年,原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务部副部长。他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院本部的联动,加快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为深汕人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合作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3月份,深汕门诊部留观区正式启用。新启用的留观区现设有病床17张,均按标准病房建设,医疗急救设备配置齐全,主要用于收治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并依托院本部专科专家团队,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和救治转运流程,对病情相对复杂需要进一步接受诊疗的患者,经医生评估需要转运的,可以经救护车转送至深圳医院本部接受治疗。深汕门诊部已与医院本部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模式,明确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实现与院本部同质化管理及资源共享,并于2021年3月23日成功完成首例救护转运治疗。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9月份,门诊部成功完成首例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诊治,患者现已痊愈出院。
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强化医疗软硬件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更令当地居民感到欣喜的是,2020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人民医院)正式开工。这将是合作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作为市投市属医院,该项目位于鹅埠片区深汕大道东南侧,规划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将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以甲等为建设目标。同时,深汕中医院等医疗机构也正在积极谋划之中。
早期的深汕合作区医疗卫生资源少,四个镇级卫生院无法满足居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而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的投入运营,以及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的规划建设,将把深圳的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注入合作区,加快深汕医疗卫生事业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进程,让广大深汕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城建设发展红利,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共享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卫生健康服务。如今,深汕人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与北大深圳医院本部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已在合作区工作的兰小姐高兴地说,去年,她的眼睛有点不舒服,花了60多元就看好了,并且还能刷深圳医保卡,超级赞!
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不但直接关系居民群众身心健康,而且还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新城建设,健康先行。从最初的机关医务室,到四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工作稳步推进;从立项封顶不到100天的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到已开工建设的三级综合医院;从医疗资源不足,到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与四镇卫生院上联下通、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模式,深汕合作区正朝着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方向开创新的“深汕加速度”。
深汕传第十五章:深圳国企“挑大梁”
稳经济增活力,挑大梁看国企。
一批国有企业投身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不仅为新城建设带来资金、人才和技术,而且源源不断地为深汕这片老区土地注入特区精神、特区基因。国企以“特区标准,特别作为”深度参与合作区一轮又一轮建设发展浪潮,以国有企业基础性、公共性和先导性的鲜明特征,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2017年10月26日,深汕合作区第一座集总部办公和商业商务配套为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特区建发·东部大厦,在鹅埠片区动工建设。项目由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国企广东特建发东部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约9亿元建设。147米的楼高设计,刷新当时合作区乃至汕尾片区在建项目中的最新高度。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合作区的地标式建筑,更重要的是,将填补合作区高端办公及商务配套空白,满足合作区“聚焦产业,聚焦鹅埠”方向下产城融合发展新需求。
东部大厦项目从拿地到动工仅用了4个月时间,其间,特区建发集团及特建发东部公司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采取并联审批、加快决策等方式,保障项目以最快速度落地建设。
早在合作区开发建设起步之初,以特区建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深圳市属国资国企,便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东进战略的号召,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利用国企在专业、管理、人才、资金、产业等方面优势,与合作区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切实发挥示范、引领、集聚和带动作用,帮助合作区突破难关、超常规发展。2017年底,在合作区有投资项目或有投资意向的深圳市属国企就有12家,涉及投资项目40多个,涵盖水、电、气、港口、公交、城市水环境治理、产业园区开发、城市综合体建设、安保等领域,项目总投资金额近300亿元。
合作区是在一片荒芜之地再造新城,深圳国企在合作区的布局,并非只是冲着眼前经济利益而去,更多的是,将**责任、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坚定扛起合作区开发建设中那些最基础、最民生、最繁重、最烧钱的工程和任务,以创新开拓、敢于担当的精神,充当起合作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力军”。特区建发集团便是这支“生力军”中的“排头兵”。
早在2014年8月,特区建发集团便派出规划团队进驻合作区,承担起小漠组团一期7.7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成为最早一批与合作区开展战略合作的深圳市属国企。为更好地投入到特别新城建设,2015年11月,特区建发集团在合作区注册成立特建发东部公司,统筹和推进集团在合作区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从小漠PPP项目、鲘门站前广场及交通场站、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到东部大厦项目,特区建发集团在合作区发展的不同节点,见证合作区几年来发展的不平凡,彰显了其作为市级投融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空间拓展及对口帮扶等政府平台作用。
深汕合作区特发赛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项目,就是深圳市特发集团与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项目,位于鹅埠片区创新大道与建设南路交汇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该项目将充分发挥特发集团信息通信产业创新资源以及赛格集团高端电子产品智造产业优势,规划建成以生产制造厂房为主要业态,含12栋高标厂房、5栋宿舍、1栋研发办公、招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街、高端食堂等符合先进制造业企业需求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服务园区,从而满足“研、产、居”需求,也为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设计服务。该项目整体规划方案即将正式出台。
华侨城与深汕合作区共同开创新时代滨海生活方式。华侨城集团在深圳创造出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旅游产业群。鉴于合作区自然风光旖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华侨城集团参与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打造,结合华侨城过去30多年积累的经验,依托小漠湾优质岸线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保护性开发,开创新时代滨海生活方式,倾力打造中国生态度假城镇标杆示范项目,助力合作区将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打造成为“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当然,华侨城在深汕的创想,也为该集团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拓宽视野。
深投控打造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姊妹园”。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发布,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入围,是深圳首个进入世界500强俱乐部的市属国企。2018年11月,深投控在合作区启动深汕科技生态园项目建设,作为继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后的又一力作。深投控(深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投控有责任、有能力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运用多年来在科技园区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导入优势产业链,为合作区产业崛起、人才集聚贡献力量。他们在深汕打造比肩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国际综合产业服务平台,对企业实施“圈层梯度”“一区多园”战略,树立深投控企业品牌也将具有深远意义。
盐田港在合作区再造一个盐田港。港口资源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天然优势,是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盐田港集团在深汕合作区建设起步之初,就以超前战略眼光布局小漠国际物流港。这个深水大港未来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重要港口,也是盐田港集团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盐田港集团已将合作区的港口纳入企业“十四五”规划重要的战略基地,已投入13.34亿元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未来5年,盐田港集团还将投入近100亿元,在深汕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港区和粮食储备基地等项目,为深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成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国企投身深汕建设不停步、不止步……
深汕传第十六章:聚焦鹅埠,聚焦产业
我们讲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产业新区,这里的“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园区”“集聚区”“商贸区”什么的,而是深圳第“10+1”区模式,实则“城区”。深汕这个产业新区,既是产业功能区,也是城市新区。深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产业新区从鹅埠镇开始起步,鹅埠片区也是深汕新城的孕育之地。
“聚焦鹅埠,聚焦产业”这一实施到现在的策略,是胡春华同志提出来的。2016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胡春华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了解项目引进、建设进度、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指出要聚焦鹅埠、聚焦产业,加快合作区开发建设。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聚焦鹅埠是艰辛的,其艰辛就在于土地征收难题。在中国,土地征收被喻为“天下第一难”的事情,更是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绕不过、躲不开的斗争。合作区亦如此。这项工作不是“一手给钱、一手交地”那么简单容易。征地拆迁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面对众多的征地拆迁对象,而群众工作难度大,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更何况,当时的合作区还没有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征地,先得有钱。
建设深汕新城,不是当今中国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而是在纯农村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没有开发商拿钱换地,上级政府投资也有限。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肯想办法,想着未来,追逐梦想,还是可以破解征地资金难题的。想当年,合作区管委会就一次次找深圳的银行协商,领导班子成员中,有熟人的找熟人,有朋友的找朋友,有老乡的找老乡,终于争取到15亿元的放贷资金。这就是合作区的征地启动资金。后来,时任合作区党工委**的产耀东同志,每次想起那段非常经历,总会禁不住双眼潮湿。他说他从武汉来深圳工作二三十年,从没为自己和亲戚求过人,可为了合作区的征地资金,可谓苦口婆心、绞尽脑汁。
农民在观望,而政府不能观望,找准征地切入点和突破口才是关键。合作区先成立了土地收储专项工作小组,下设实地移交、资料初审、入库审核三个专班。万事俱备,只等征收。可在现实生活中,征地就像一只大刺猬,的确有几分无从下手。
2017年早春,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春天。合作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领土地征收督办人员,不打招呼,直奔现场,依法依规开展征收、拆迁、清表大行动,用一天时间,解决了港区一路渔塘征地和新园路鱼浆厂拆迁问题,打响合作区征地拆迁“第一枪”。这个“第一枪”打得很关键,也很成功,打出了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新阵势、新局面。随之,鹅埠片区的凌阳地块、老龙坑地块、炮台山地块、安防产业园项目地块、鹅埠地块、上北龙善地块等,一一完成了征收,村民完成签约。
产业支撑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的活力就没有新城的活力。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已有79个供地产业项目落户,初步形成了4个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平台集群效应明显。即,以易能、应达利、核达中远通等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集群,以腾讯、华润、天威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以金科、万泽、昌茂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乾泰、易能、汇创达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腾讯深汕云数据中心,是目前鹅埠先进制造聚集区最牛的一家企业。其全称名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2011年12月18日奠基,2015年6月投产。腾讯深汕云数据中心是合作区成立以来引进的首个重大项目和龙头项目,也是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0亿元,完成5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以及配套服务器、网络及云平台建设。这个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强,为华南地区数亿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还建立了为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的开放式平台,提供开放式接口。
像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样,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也是合作区第一批入驻企业,中心成立于2014年,所属的广东润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系华润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华润集团总部及旗下各业务单元提供集**享的云计算服务,是“华润通”云服务平台。该中心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2014年8月开始桩基施工,2016年7月竣工投产。这里设有两个数据中心,每一个数据中心都有10个机房,共拥有20个机房模块,5万台以上服务器,为华润集团及各大企事业单位提供全天候不间断服务。
这个数据中心功能和配套设施齐全,灵活性强,可用性高,可以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不同密度、等级、面积的机房资源服务,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服务,以及从硬件、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到信息安全等“全线条”运维和技术支持服务。经过十几年沉淀,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研发、提炼、打造出了具有行业赋能价值的一揽子IT产品及信息化运维与实施咨询方案,其服务覆盖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每一个楼层都建有一个很大的配电房,如果要逐个参观那些设备,一个数据中心全部浏览一遍,路程要超过5公里。
这里有个运维经理是“深二代”,6岁时随辞职公务员的父亲来到深圳,在深圳长大,又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已在华润集团工作10余年了。他见证了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也在前期结合运维的实用性,提出了一些专业意见,确保了后期运维更加科学合理。1986年父亲辞职来到深圳打拼时,因当时年幼,他根本不能理解父亲的选择。后来他大学毕业后,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专家。当他站在人生的交叉点,思考怎样去投资人生时,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发展事业,可为人生创造更多可能。于是,他来到了合作区,也终于理解了父亲,明白父亲当时来深圳的选择,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投资。
激发新活力,挖掘新潜能,扩大新空间,再造新优势。根据深汕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将打造“一城三园”总体产业布局:一城即深汕智造城,三园即深汕西产业园、生态环境产业园和小漠临港产业园。时尚品牌产业园位于深汕智造城“一城三园”中的深汕西产业园片区,是深汕投控集团公司旗下首个正式运营的现代产业园区。现已引进企业及品牌18家,包括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实际入驻面积达19.1万平方米,项目整体入驻率达85%。其中,7家为科技类企业,预计2021年可实现产值16亿元,创造税收4000万元。深汕科技生态园项目建设也已进入新阶段,桩基工程已完工,即将开始主体施工。该项目由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斥资50多亿元打造,定位为第五代产业园区,也是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姊妹园”。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9月9日,深圳比亚迪汽车实业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在深汕合作区颁出,标志着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位于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拟分两期建设,首期用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二期用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合作区还将在项目用地周边预留三期土地。这个一百亿元级产值项目,将为深汕产业新城加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聚焦鹅埠,以点带面推动特别新城建设;聚焦产业,以先进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再出发、再奋斗、再收获,一个崭新的未来,可期可盼、更可预见。
深汕传第十七章:机器人小镇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深圳机器人产业特色鲜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配套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机器人小镇,还得从2018年说起。
深汕建设机器人小镇,缘于深圳市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2018年上半年,合作区组建机器人产业专业招商团队,在坚持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优先”的招商准入门槛基础上,优先引进在国内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机器人园区和配套产业链项目,积极谋划打造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整体规划超过13.5平方公里,起名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
2018年8月16日,深圳市投资推广署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首次联合主办“投资深圳·共赢未来”投资合作交流会。合作区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机器人企业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当年11月30日,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正式开工,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也标志着合作区全国最大机器小镇建设正式拉开帷幕。特别是2019年5月份,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要以大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路径,以构建开放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先导,以培育智能经济体系为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特色应用示范,促进技术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发展,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计划》将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正式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之列,极大提升了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的战略定位。深汕湾科技城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科技园主体结构封顶,着力加快建设成为机器人小镇的区域门户和旗舰智谷。深汕湾科技城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重点打造研发总部、花园式研发办公、城市标杆写字楼,同时配套会展中心、品质住宅、滨河集中商业中心等。
也就在2019年5月份,深汕特别合作区三宝创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建设三宝机器人产业园,主要生产金刚迎宾机器人、精灵迎宾机器人,建设服务机器人数据中心,为推动企业深入研发、丰富应用提供服务。三宝创新拥有机器视觉识别、多轴自动化运动控制、大数据与云服务等专利技术200多项,开创了机器人系列品牌,是平台机器人的开创者和普及者,全面领跑平台机器人市场。曾经亮相于深圳高交会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参展产品中,就有三宝创新公司的导购员小精灵系列机器人。该系列机器人拥有远距高精度人脸识别、3D立体动态视觉感知和复杂路径行走能力,可以与人轻松聊天互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还可以自主避障、自主充电,可以配合音乐节拍跳舞,称得上是一个“萌萌”的小精灵。
在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合作区首次参与深圳全球推介。合作区管委会与广东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携手打造智能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领域重量级项目。2019年12月23日,合作区管委会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深汕)机器人创新基地落户深汕。2020年1月份,深汕湾科技城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签署共建“5G+智慧园区”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携手打造“5G智慧园区”。
2020年10月22日,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举行首批企业集中签约暨战略合作企业签约仪式。合作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神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智助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入园企业,与水木深研(深圳)科技孵化创新加速器有限公司、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和2家战略合作企业的集中入驻,初步实现了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标志着合作区向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再迈坚实一步,为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进驻、加快产业新城和智慧深汕建设步伐奠定基础。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平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公司已在合作区落地1家平台公司、4家产业公司,2家高新企业正在迁址过来,研究院也在筹建之中,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将为这片热土贡献力量,与特别新城共同成长。他认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良好的产业生态圈、营商环境及产业服务,宜居宜业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对标深圳发展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将促进入园企业及员工在深汕安居乐业、稳定发展。该公司将依托集团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资源和深汕合作区的政策优势等,建设集技术研发及转化、创新企业培育孵化、产业投资、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从其区位上讲,机器人小镇紧邻厦深高铁鲘门站,依山面海。负责开发深汕湾科技城项目的广东特建发东部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静介绍说,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的产业导入方向十分明确,重点引进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研发类高科技产业。小镇将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打造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小镇。此前已引进华睿丰盛、科卫、三宝、天鹰智能、控汇智能、普盛旺、合发、显控、云鼠、远荣、金旺达等11家实体机器人企业,以及深汕湾科技城、锐博特创新基地等2个平台项目。13个已引进项目总占地面积29.25万平方米,总投资74.68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92.48亿元,年税收约2.12亿元。
2021年2月,深汕锐博特创新产业园项目和深汕锐博特创新产业园项目全面开建。2021年7月22日至23日,第六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粤港澳赛区“深汕汇创”分赛场活动在合作区机器人小镇成功举行。本次大赛由清华校友总会与深汕特别合作区联合主办,设置“深汕汇创”分赛场,旨在深化合作区与清华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带动清华优质项目、人才到合作区进行深入交流、创业落地与合作,助力深汕建设成为聚集最先进理念、最前沿科技的产业人才“智慧高地、创业之城”,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5G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大规模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深汕传第十八章:最年轻的深水良港
历史上,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天然港口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兴建具有码头、防波堤和装卸机具设备的人工港口。这就是港口工程建设的开端。
何为深水良港?通俗地讲,就是指吃水足够深,一般在15米以上吧,并且能够避风暴,岩石岸能够抵御水流侵蚀,泥沙堆积少,回淤量较小,还要拥有宽阔的水域,有可以利用的比较长的海岸线。世界上三大著名天然良港,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美国的旧金山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都具备这些条件。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大海有气吞山河之势,有包容万物之量,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凌云志。大约在19世纪初期,世界上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随之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开始日益增大。建造人工深水港池、进港航道采用先进的挖泥机具后,现代港口工程建设才逐步发展起来。陆上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把大量货物运抵和运离港口,有力促进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经查阅相关资料,做了个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建的海港码头并不多,专业物流深水港码头恐怕就只有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建设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了。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由盐田港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
为何在合作区建设物流港?
盐田港集团把这个港口定位为粤东核心海港枢纽及综合性海港商贸区,主要为合作区产业发展及深圳产业外溢提供承接及配套服务。说直白点,小漠国际物流港就是深圳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盐田港集团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再造一个盐田港。
城因港而立,港以城而兴,港城联动孕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如果说40年前,蛇口港的开发建设拉开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序幕,那么,小漠国际物流港的加快建设,也将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在合作区续写“春天的故事”的新落笔。
早在2015年12月,盐田港集团作为最早进驻深汕合作区参与开发建设的市属国企之一,注册成立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推进新建港口的投资、建设、运营。2016年8月,涉及小漠国际物流港项目申报的首个涉海评审会海洋环评报告评审会召开,随后项目海域使用论证通过专家评审。2017年7月,明确涉及海域使用的项目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批准用海面积62公顷,使用年限至2067年7月。2018年3月,合作区管委会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意向书,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致力于打造综合性海港商贸区和粤东核心海港枢纽。2018年6月28日,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小漠国际物流港位于小漠镇南部海域,一期工程就在小漠港区已建华润海丰电厂西侧,小漠镇大澳村东南侧。项目在服务合作区发展的基础上,还将承担深圳港喂给港之功能。港区规划泊位总数49个,港口岸线总长14.5公里,陆域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年总通过能力7500万吨。项目一期工程泊位岸线641米,港区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设2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兼靠3000吨级集装箱驳船,吞吐能力450万吨/年。陆域形成工程和3个泊位码头已经建成。2021年3月18日,小漠国际物流港举行了泊位交工验收暨首船靠泊仪式,一艘2万吨级驳船顺利入港。9月2日,两台40吨43米多用途门座式起重机抵达小漠国际物流港成功上岸,意味着小漠国际物流港正式进入投运倒计时,一座智慧绿色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娄和儒表示,小漠国际物流港建设取得阶段关键性进展成果,为深圳市交通运输行业“十四五”战略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起了一个好头。他们将以“先行示范”的标准,聚力加快推进小漠国际物流港高质量落地,力争2021年底投入试运营,并加快推进后方商贸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际物流组织平台。据了解,“十四五”期间,盐田港计划在合作区匡算投入超过100亿元,加快全方位完善港口功能,把深汕港区打造成为深圳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战略节点,高起点打造物流链,以物流链推动产业链完善,高标准导入现代产业,努力探索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说起合作区的港口码头,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史料记载,深汕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方略》,规划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孙中山先生为何看好这个地方?合作区拥有50.9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有可建设深水良港的小漠湾,还有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2019年8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这是继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后,国家又一次强调深圳要大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寄望深圳为世界海洋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深圳样本”。为此,深圳《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依托深汕合作区规划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加快小漠国际物流港建设,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动港口管理运行智慧化。《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加快推动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以港口为龙头,完善以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城市服务、旅游休闲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海外仓、边境仓等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为粤东核心海港枢纽及综合性海港商贸区。
当然,建设物流港,还必须有与之相连接的交通道路。和小漠国际物流港相连的主要有3条配套“主动脉”,河海大道、红海大道、通港大道等3条道路同时开建。既是小漠港项目交通配套的重大工程,也是连接合作区各片区的重要路网工程。
加快港口建设,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合作区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