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论是很正常的。那么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曾说过:“写作不是简单的呈现现实,而是在现实上面加一个玻璃罩。”所谓“玻璃罩”就是要通过写作对现实进行一种美学上的处理。揭丑不是目的,文学的价值还是在于感化和审美。如真要不变形地还原生活现场,文字的功能远不及影像来得直接,最在场的小说,其效果还远不及一部生活DV。
全部回复(17条)
  • 费新乾
  • 2013-07-03 20:28:45
  • 争论到此为止。我已表达了我的看法、态度和立场。我也不想去说服谁。各自保留意见。如作者还有异议,恕我不再回应。
    • 费新乾
    • 2013-07-03 19:52:33
  • 在当下的文坛,并不缺少描摹生活,停留在故事层面的作品(这与当下强调故事性的大环境也有关系),而是缺少真正有审美意味,有历史高度,写出普遍人性的厚重之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的浮躁功利与小家子气。
    • 费新乾
    • 2013-07-03 19:41:57
  • 在我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过目稿件也算不少,和一些作者也有过深入交流,我深知一篇好作品问世的不容易。作者在其中所花费的心血非外人所能知晓。就像自己的孩子,谁不疼爱?但盲目的疼爱,就会造成溺爱。
    • 费新乾
    • 2013-07-03 19:16:38
  • 另外,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对文字好的小说有所偏爱,因为我觉得文字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一篇小说连文字都不过关,在文字的处理上都很草率,虽然不敢断定就是失败的小说,但其文学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
    • 费新乾
    • 2013-07-03 19:13:12
  • 你提到“文中人物的对白没有一点修饰,完全是记忆的现场再现。”恕我直言,这是比较低级的写作手法,如电影镜头一般直接简单地呈现生活,停留在生活表层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爬行主义”,而不是“在场主义”。
    • 旁观者清
    • 2013-10-21 17:46:24
  • 力挺驿马!
    • 驿马
    • 2013-07-09 23:07:32
  • 其中特别推荐杨献平的《混迹江湖,不如落草为寇》,其文为一个散文作家的心路历程,对散文写手来说,是一篇不易多得的对散文写手大有裨益的佳作。
    • 驿马
    • 2013-07-09 23:03:56
  • 好吧,我保留意见。请菡萏参阅我发在邻家社区首页的四篇推荐文章。《在场主义散文现象论》《消失》《瑶山春深处》《混迹江湖,不如落草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