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圳传》,分成100本书来写,可以吗?
从2001年起,就“一切与深圳有关”;到2021年出版《深圳传》,充其量是圈占了一个书名。凡事涉及深圳,就是不平凡。深圳的容貌像一个梦,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深圳,是值得千百万人千百万年地书写的。
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转瞬十年了。睦邻文学奖为深圳2000万座心灵孤岛摆渡10年,成绩斐然。近年又携手《我们深圳》大型非虚构图书创作计划,介入图书出版。王国华老师、杨点墨同学等已捷足先登,为《我们深圳》奉献了不少佳作,邻家文化团队也陆续参与撰写了《寻找光明记忆——工厂故事》《园岭叙事》《蛇口漫步》等一系列图书。但是,这才仅仅是个开始,还远远不够。我曾对《我们深圳》丛书的创意创始人胡洪侠先生说,《我们深圳》肯定会是深圳人的书架上图腾式摆放的一套深圳文献,但是前提是至少要出版100本。现在已经出版快50本了,任务行将过半。在下半段,睦奖作者应该贡献更多的出品。
2022年,是睦奖10周年,我们在《我们深圳》从书中作了3-5本图书的出版规划。其中填补龙华空白的图书采写编撰计划已经准备就绪。2022年是龙华建区10周年。曾经的125个客家村落与15个广府村落正在蝶变为深圳的“都市核心区”。回溯龙华往事、留存乡村记忆、梳理市井繁华背后的广、客文化传统,为新时代的龙华文化建设提炼基于龙华历史根底的独特的“精、气、神”,需要一件总览龙华历史变迁、分析龙华风土人情、概括龙华优秀传统的地方文献性作品。
一是梳理龙华人文地理,讲述龙华如烟往事。基于地名掌故,但不囿于简单的地名诠释,而是以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逻辑为线索,将龙华的大历史梳理清晰,使人对龙华历史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二是采访相关专家和有关市民。通过专业把关和市民讲述,从普通人的角度,以可触摸、可印证、渗透个体感受的经历,丰富龙华历史人文。
三是聚焦三百多年来的广、客家文化交融、一百多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四十多年来新老移民文化创新等不同的历史经验,为打造新时代“龙华文化”提供借鉴。
今天的深圳,不再囿于“二线关”内的小小一隅,横贯东西的“深大线”将是深圳全新的“深南大道”。龙华,就是“大深圳”的“新福田”。阳台山下,观澜河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山一河,总览龙华的历史与人文。阳台山下的龙华精神,有似于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沿着龙华河,走进龙华古村落、龙华古镇古墟历史现场,一览龙华风土人情之胜境。沿着观澜河,走进观澜山水,移民故地,历史古墟,重回那个湖光山色秀丽迷人、旧时风华引人遐思的观澜。聚焦广府人、客家人两大民系在龙华交融变迁的生活史,立体式呈现龙华客家村落与村民的生活发展的轨迹,讲述龙华村落的前世今生,从地名探微、姓氏探源、建筑、美食等方面反映民俗风土人情、沧桑巨变,找寻民间最深处的记忆、味道和魅力,将两大民系不同魅力的生活与文化以对比赏读的故事形式展现给世人。而近代以来,滨临南洋、历经风雨的龙华人,如何发奋图存,开风气之先?无论是虔贞女校,还是辛亥风云;无论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是东江纵队抗击日寇,龙华人的物质留存和精神留存,都可书可写,可歌可泣。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以来的龙华人,如何创世纪之新?从各式各样的工业园,到观澜版画村、鳌湖艺术村、上围艺术村、大浪时尚小镇等现代、后现代风格的各具特色的龙华新景致,凡属过往,皆为序章。龙华的地理标志、人文标志,时时刻刻,都在刷新。
再次诚邀睦奖同仁,携手走进龙华,共同创作更加多元、多视角、个性化的龙华往事。让读者们跟随各位漫步在龙华的新街旧巷中,触景生情,寻找那些蕴藏在时光中的老故事、新感悟。
一部《深圳传》是不够的,先写出100本有关深圳的书来,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