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平实手法,阐述了当今社会的养老问题。这是一个全世界垣古不变的话题,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具有现实意义。深圳和所有城市一样,人口老龄化问题曰趋加重。如何养老及养老的方式,如何有质量地养老,这非常重要。文章开篇就把矛盾冲突呈现,给人鲜明的节奏感。作者有一双发现题材的锐利眼睛,只是结构、技巧还待进一步成熟。期待在往后的创作中继续潜心修炼,把优美的、复杂的、深层的涵意通过作品展现出来。
感谢张军老师的提名与打赏,你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我记住了。顺祝老师节日快乐。
- 王元涛
仓促不是理由,错别字是大问题,一定要解决。养老,当然是真正的大问题,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温情,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尽管我们也知道,衰老不讨喜,与衰老为伴的生活,事实上往往都是庸常无奈而滞重的。给出路,想点子,不是小说的使命,但拥有这种动机,却足以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养老问题不该只躲在角落。关于叙述技巧,三百六十度全知视角,当然就手便利,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失却焦点。作者对此,不可不察。
谢谢老师中肯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俺当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改正不足。谢谢。
- 秦锦屏
这个题材发现的好!现在,未来,这都是热点,焦点,痛点。如何将这故事如太极气息柔而有力,绵而有节的展开……期待作者开笔那样的精彩一直贯穿期间,文气流畅,故事圆熟,剑指人心,问苍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陈彻
私人很喜欢这一篇,把做评委剩下的邻家币都打给你。这篇故事扎实、真情感人,能让人感同身受,如果文字能再精雕细琢一下就更好了!
通读这一篇,带着四川方言的极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说触及了一个极好的小说的“点”,通俗的说法叫“梗”,我喜欢把它叫做小说的灵魂,在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在深圳这个大都市中,该如何养老,这值得每一个人思考。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社区式的养老院,有人照顾,有人说话,以房养老。故事中涉及了阿秀一家的故事,还有刘作家的黄昏恋,何大爷的寂寞,陈东的创业,缺憾是结构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把这些揉在一起。
谢谢你的解读与关注,谢谢你指出不足,我抽空揉一揉。
春风妙语是一个老作者了,见证了她的写作水平一年一年的在提高。听说她来深圳将近20年了,虽然没有看到她写自己的“入深圳记”。但看到了她认真生活,业余努力写作的影子。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老人们,他们当中也许有早期的来深建设者,也有随儿女来深圳生活的。但无论他们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深圳,养老终归是个问题。这篇小说的题材比较特别,但感觉作者的创作比较仓促,语言和情节需要再细细打磨。还是推荐鼓励!
写了《我在深圳十八年》没有贴出来。这一篇创作时间仓促,还需打磨。谢谢评委唐老师的关注与点评。
老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空间。老人睡得晚,起得早,有时半夜没睡还到处走。儿女甚为不理解。比如,陈东对母亲阿秀有时还发小脾气,自己根本没感觉到错误,当他与何大爷交谈一番,便能知晓母亲的心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车正在给经历着世办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而且许多独生子妇家庭。养老是值得社会极为关注,作者别出心裁,将笔锋探入“养老”。
文章直接触及到当下社会的焦点问题——养老,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文中诸如老龄化,养老院,黄昏恋,代沟,子女,孝心……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绕不开话题与现状都揭示出了老年群体面临的生存状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沉重,却是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很认同一个说法:快乐与痛苦只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坦然地面对现实,安然优雅地老去,政府和社会都在和我们同行——这一点文中已有明确的表现,足以让我们生活在希望里。
现在才有时间看的荣姐这篇文章,很吃惊,荣姐的进步真的很大,文篇一开头就把人抓住了,有让人想读下去的冲动。通篇读下来,心情有点沉重,故事讲的养老问题很真实,很扎心,却又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躲无可躲。而现在一对年青夫妻要负担最少四个老人的现实问题,又让人产生无力感,所以荣姐选这个题材很好,很吸引人,如果在布局和语言方面再下点功夫,不失为一篇好小说。
前几年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老无所依》,我就像中国未来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没想到提前好几年。这是我们的身处这个时代的不幸,但是,这也是一种观念更新的机会,因为未来会更糟。单身一代的困境不仅在于一人养八口之家,更在于他们深陷一个漩涡: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三座大山外,还有老人以及自身的养老问题,这种不幸在进一步彰显出来。养老基金池日益见底,输血的钱都哪去了呢?我们不得而知
就目前而言,很难将父母送入养老院,那可是要背负不孝骂名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去做的事情,尽管日本、台湾尤其欧美这种养老体系很完善,如果哪一天,我们也能有这么好的养老制度,养老院又何妨呢?
是的,你说得很对,就目前的我而言,就是想去住养老院,还得依托深圳有很好的政策。退休工资才2200,住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