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睦邻文学赛的评委提名接近尾声了,说句公道话,提名大都是9月10日后参赛的作品。征稿是从6月25日开始,先前二个多月参赛的作品大多被评委所忽略,这对先前参赛的作者不公平。像这组《一线女工》,真实再现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诗歌,如在东莞会被当作诗坛的一个重大收获。毕竟郑小琼、塞壬是一线打工者走出的作家。文学要公平公正。
整首诗歌让人赞叹不已,对于劳动人民的刻画细致入微,再感叹作者诗歌简练流畅之余,也对作者描绘劳动人民身上那股不屈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感到敬佩,这个时代的辉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幸苦付出,而作者将一线劳动人民的生活写下来,以积极的态度呈现出,是对亿万万劳动人民的最好答卷
每个人都被生活驱赶着向前奔跑,诗要关注底层,诗人的触角要伸及命运,这才是本质的诗歌精神!这组《一线女工》诞生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诞生在压抑急促的流水线上,这是一组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打工诗歌,在深圳这样的打工之城,竟没有被提起,有点纳闷。胡适在新诗时说过,诗要言之有物。为什么言之有物的诗歌,往往被浮躁所覆盖呢?
我看这首诗歌,我想到的惠安女,他们真的太能干了,他们建成的惠女水库至今还在滋养着土地,这里主要写了一些女工,搬砖工,夫妻工,环卫工,无尘车间工,品管工,吊塔司机等等,他们艰辛拼搏,支撑起了深圳大厦的半边天。
这组诗,让我想起身边无数环卫、园林、建筑……女工。记得有一次到深圳湾公园,广西左崇的一位园林女工看我扫她片区大树二维码标牌,就笑着从包里拿出一根长长的棕色腊肠果送给我说泡水对嗓子好,就是这黄色耀眼的花树结的。我知道,她们都是勤奋、爱美、热爱生活的人。
我试图通过辩别口音
来辩别一些外乡人的生活片段
他们,或者她们
都是我遗失的兄弟姐妹
拥挤不堪的楼群
以及这晚风里吹过的足迹
我看见了
他们的身体里到处都是工业的铁
读了一木先生的组诗后,我用小诗写了一点小感想。
从一木先生的组诗中,我们读到了,“打工文学”仍未远去,它是中国广大打工者的“文化胎记”,伴随一生穷困的富贵,或是卑贱的荣华。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这组诗采取淳朴的口语,散文化的叙事,恰是当代诗歌的一种探索与创造。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分为意象性、抽象性、散文性。当代诗歌对意象发挥到极致,但对散文叙事拓展得很少。艾青是散文诗歌的奠基者,其《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纯散文化写作。反映时代大变革的诗,需要散文写作,才能写出大视野与真实场景。所以,诗歌不能一味沉溺于意象的精致,而要纵深向社会与生活的维度与深度,这组诗就是很好的尝试。
这组诗歌聚焦建筑工地女工,以口语叙事和散文写诗的新手法,展现了她们的真实劳动场景与生存状况。作者的经历赋予诗歌真实感与厚度,礼赞了劳动与女工的贡献。诗歌见证时代,反映中国新工业时代变革,是难得的工业史诗。它让我们看到深圳建设中女工的美丽身影和汗水,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歌颂劳动创造的辉煌,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突破,值得我们品味与赞赏。
这组诗采用口语入诗,散文叙事的手法来再现真实的劳动场景与工人生存的现状,礼赞劳动,歌颂生活,开创散文写诗的新形式。这组诗凝结了作者对诗歌的创造与经验的沉淀,反映了中国新工业时代伟大变革的历程,大气磅礡,底气深厚,是当今难得的工业史诗。
作者难能可贵把视觉聚焦在建筑工地女工身上,深圳除了高大上的时尚女人,也存在大量弱势群体女人。她们和男人一样承受建筑材料之重,承受养家糊口之重。深圳雄浑而壮观的建筑天际线,也留下了她们美丽的身影和汗水,向她们致敬。作者的语言,如果再提炼一下,就更接近诗歌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