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德林
感觉到了作者的精雕细刻,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谋篇布局。繁华的背面,不为人知的角落,满怀悲悯的作家,这构成作品的沉重。但仅仅是主人公重男轻女导致一生的悲剧?由此觉得失掉了一些批判力度。又想起《没火柴的小女孩》,现实境况也是同样悲惨,但她却是在幸福的幻象中含笑离开人世,绝望中有救赎;这篇小说的末尾也是在幻象中见到儿子,但只有老旧的观念与虚幻的慰藉。
感谢评委老师的赏识细致的评价和内涵的点拨都让我内心温暖。惟愿自己可以不负众望,信心满满地快乐码字,继续前行。
繁华、富有的都市,总会有一些充满痛苦和绝望的地方,人生无常,谁也难以预知是什么样的情景剧在生命的尽头等着你。人生本就艰难,如同一场漫长的生命苦役。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并且能够让结局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一道无解的人生命题。
老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重男轻女,没有好好读书,过度溺爱儿子?这些似乎都不是。
命运如同一道绳索,让人逃无可逃。人生是一项工程,稍不留意的过失,也会导致前功尽毁。
闲墨读得认真细致。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还能静下来读这么一个老旧的故事,实在难能可贵!感谢你将生命沉着冷静的认知,与我们分享,感谢留评
小说的整个结构很特别,没有明确的所谓顺序,却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人的悲惨人生。时间和变故信手拈来,全在那一杯又一杯的酒上,完全没有违和感,几乎是酒成全了老人的想象。最为难得的是,小说里只有一个人出现,全程没有对白,这样的写法有点意思。但是,在情节上有些拖沓,交代的事情繁多,阅读起来稍见乏味。若能适当做些删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定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胭脂扣的心思同样缜密,才能看到如此多的细节和设计。能耐心看完小文的人都不容易,确实有些乏味。谢谢你给予我的好建议,好评价
在众生眼里,深圳是一个以幸福为王的城市。而她却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处落魄的工地,一所在寒夜里挣扎的工棚,一位连疼痛都是伴儿的老郑,一张不能再称为沙发的沙发,一个人生将近的夜晚,一杯廉价的劣酒,一段幻灭前的执念,一个由此执念而心定走向幻灭的悲剧。她能将视角聚焦在深圳的最低层,无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良知,感谢作者的真实,正如石涛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关于契合主旨,思考得不多。想得太多就写不出来了,全当由着天性爱自由。而这最后一块拼图,便有劳你来补上了。谢谢巨赏,以及赞美和鼓励
读完丽娜新作,一阵惊喜。首先是小说的结构形式,有点类似于欧洲18、19世纪那种一群人围坐灯下听人讲故事的方式,但又有创新——这部小说只是个人的回忆与呓语。一盏灯,一瓶酒,一个人——他的故事,只能讲给自己听!二是小说的叙述语言,舒缓而跳跃,冷静而细腻,构成心理小说的巨大叙事张力。三是蕴藏其中的批判精神。主人公的悲剧,与其说捡来的儿子造成的,毋宁说是他愚昧的思想造成的,他的重男轻女,使他亲手毁掉了自己
原本可能的幸福,可以想象,即使他的亲生儿子活着并长大,其行径可能跟他捡来的兄弟也差不了多少。小说中对此不置可否,但批判之意尽在其中。
书评人的评论果然非同一般,结构、语言和内涵都囊括其中。能耐心读完这个孤独的故事,实在不易。感谢书生的鼓励和赞美,攒攒力量,继续码字。
文章从起笔到落笔效仿了近期上映的电影《1917》的一镜到底,尽量避开干扰视线的那些磕磕绊绊,用一个人的独立形象,在一间陋室里完成整个故事。期间用一壶酒一盏灯和一只老狗作为故事链条,串起一个人的人生。这种冒险的做法其实很容易引起阅读疲惫,从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来讲都是挑战,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尚有可取之处。需要再度重申的是:这个故事并非虚构,用诗意的文字和童话般的表达是我的刻意设计,算是告慰逝人吧!
丽娜的语言越来越好,这是不争的事实。羡慕嫉妒,不恨。一个注定要默默死去的不名一文的老头,他的悲剧一生,或许也是自身的选择。赶走女儿,抱了一个弃婴,男的。多像地久天长里的那个捡来的孩子,只是有点像儿子,却毕竟不是儿子。他的结果基本就确定了,不可逆转。所有的幻想如灯泡炸裂般破灭,其实我一直想着结尾会不会逆转,会不会有暖色。没有,作者冰冷的笔如刺刀,揭露了一个自我损毁的社会底层的一生。
谢谢飞泉洋洋洒洒的大评酷热的八月送个冬夜的故事,看似虚构,确有其人。大概故事太离奇,反而像假的。第一次感觉:艺术来源于生活,不一定高于生活。
小说审慎而细腻,笔法错落有致,叙事老道而节制,在方寸之间跳跃腾挪,颇显功力。唯题材或故事稍显老旧,然读后,人物仍然跃然纸上,令人不禁唏嘘。
江湖高手写个评都用词讲究,小文也跟着熠熠生辉谢谢楚桥中肯的评价,关于题材的老旧,深有同感。鼓励,也一并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