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勋
很多年前,第一次全国打工文学论坛,何西来用“元气淋漓”来形容所谓的打工文学。一些年,我以为然。在某些语境里,真实是有力里的,哪怕披着真实的外衣,都像文学的圣斗士。写的人固然像找到了文学的钥匙,看的人也像找到了文学的真谛。但事实证明,光写得真远远不能代表文学,甚至连文学的边也挨不上。这当然是打工文学之所以最后不待见的原因之一,因为它除了真,别无所长。我以这个话来评价此篇,我固誉其真,又憾其实。共勉。
订正:在某些语境里,真实是有力量的,哪怕披着真实的外衣,都像文学的圣斗士。
- 唐小林
这是一篇质朴无华的“原生态”散文。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深圳故事时,依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一个农村青年真实的打工经历和隐秘的爱情小插曲。这样的叙述是点点滴滴的,同时又是具体而微的。尤其是文中对那对本地卖菜夫妇欲将女儿嫁给作者,作者前往其家中,卖菜夫妇的女儿暗中欢喜的神态、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真是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胜过了许多小说的描写。多年后作者重返此地,却再也难觅当年的踪影,留下的只是一个破碎的梦。
- 健字号
本真叙事,想象作者是个伙头军,一身葱花味,可能是个胖子,果然,看了熟悉他的朋友,在他另一篇文章的留言,和作者的回复,得到证实。这里没有不敬,也是我一种本真的想象。本真叙事在作者的这一篇体现得完美,丰厚!而另一篇略显单薄。本真就是遵照事态的本来面目,道出事情的过程,而不追求想象与升华,不去人为的设局和抒情。篇章很短,却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如果强求后事如何,那就违背了本真叙事。其实,我们都想知道!
一篇相当不错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赞誉和评委的推荐,不是没有理由的。文章是记一段旧梦,情节温馨中带着忧伤,写得相当真诚,却拿捏有度,不过分,不泛滥。文字很朴素——可能写这种风格的文章,朴素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安全的。文中写环境,写人物,皆精简到位,让人仿佛跟着作者经历了一番似的。对于我等没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而言,则于欣赏文章本身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感慨: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过往,这样的梦!
读了段老师的《新村旧梦》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到制衣厂打暑假工的那段时光。穿越时空的隧道,我曾经那风华正茂的青春,仿佛就在昨日。深漂多年,依旧在漂的深圳女子来说,很喜欢这样写实的文章,直击内心深处,引发共鸣。
觉得作者为人不错。文中两位本地老人,都属期待找个可以托付后半生的女婿。如不是仔细甄别,绝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女儿幸福和自身命运尝试交给一个并不是很熟悉的人身上。作为广东人的特点,追求实在简单务实为主。或是文中昙花一现的女孩子是对作者早有 十月芥菜--起心之意,还是老人愿意去相信作者。文中点点滴滴体现的都是现在不少城市人逐渐失去的人性光辉,比如 善良 信任 或是感恩 ,所以!幸运的人总有独到闪光之处。
故事发生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通过作者的叙述,我看到了深圳本地人纯朴善良的真切之情,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初次买菜时对老年人的可怜心换来了一家三人对作者的好感和欣赏,它体现在对作者今后买菜的价钱优惠以及老人有意撮合女儿和作者结为伉俪之意。最终作者一番考量后,拒绝了老人的好心,唯一遗憾的是从此不再和这家人有人生交集。通篇文笔流畅,情感朴实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感,故事结局回味无穷。
我以为事情是按照正常逻辑进行的,就是佳偶天成的故事,没想到结尾并非如此,看来很多事情不能强求。设想一下,如果当初真成了,如今会怎样?当然无法假设,感情这种更无法用假设来定义。但能让人有兴趣做媒,请客吃饭,尤其到家里吃饭,那是天大的情谊的事情,说明作者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人品不错的不是么?只是感情又是不能强求的事情,你有情我有义,才有价值,否则只能是尴尬。
搞得“再也不好意思去她们家买菜了”,一直离开时也有种不真实感。真的再次重逢的话,又会是怎样一个光景,会不会坦然面对,问一声,“你还好吗?”,不过多半是物是人非,物非人为非的无奈结局啊。
看到段老师这篇散文,想起了我刚来深圳时的诸多艰辛。深圳是一个追梦的地方,也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但是,往往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打工者,一直努力在奋斗,日子平平淡淡,却过得非常的真实。对于段老师说的姻缘一事,更是让人感慨良多。虽然命里有时终须有,但是总是迫不及待想去求,即便会有诸多的不顺,诸多的磨难。可是啊,回头再想,那些记忆,何其宝贵,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让我们的前行更无所畏惧。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如其人,一段平凡的打工经历中,难忘一段缘分,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笔墨下,流淌的是真实情感,着实令人感动 。虽是过眼烟云,读来仿佛发生在昨天,那段过去,有我们身上真实的影子,值得回味,值得保持那份淡然中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