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深圳,原本酷热的天气渐渐凉快起来。随着深圳儿童作家安小橙新作《疯狂的古书》讲书文案的结稿,我个人的读书视频号“秋妮书语”自去年年初至今,在一年九个月的时间里陆续推送了近八十个与阅读有关的内容,共推广了六十多位深圳作家出版的共七十多本书籍。视频号主要宣传深圳作家,讲书文案一共近六万字,视频时长总共约300分钟,文案、主持、拍摄和剪辑全部是我一人负责。
“我不相信你没有团队。”“你一个人怎么可以做这么多事?”“大家以为你有同事帮忙。”“深圳是个文化沙漠,哪有什么作家?”“深圳是个没有历史的城市,你能讲什么?”“你出镜是为了什么?年龄也不小了,难道还想当网红吗?”……面对种种质疑,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换来的是,“通过你的视频号才知道深圳有这么多作家”“原来广东人也是有文化的”“原来视频剪辑也是你呀”“我发现你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几乎没有客家口音了”“这个读书节目已成一个品牌了,推荐你去参加深圳文化口碑活动评选”……就这样,“秋妮书语”从个人的视频号慢慢走出来,每期受到官方媒体宝安湾推送,我甚至一度成为学习强国深圳平台“城市文明典范”读书专栏主播,讲书视频长期在学习强国推送,并于今年8月底获得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年度文化民生微实事”奖项……
“我一直在寻找一块干净的土地,安放水姜花的香……”随着《水姜花的香,是清凉的》朗读声响起,我开始了在喜马拉雅APP录制第十本有声读物(包括两本英语读物),这也是深圳诗人许小玲的诗集《盛开的爱》的开篇。“秋妮书语”视频号除了讲书之外,还朗读深圳诗人的作品,比如谢亚凡老师《你路过荒原上一所房子》、秦锦屏老师《我怕身上落满时间的灰》、李国坚老师《秋风吹过的时光》,以及柏华老师主编的《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也许普通话不是最好,但尝试用声音去理解作品的涵义并投入情感,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诠释,才能表达我对深圳作家和诗人的敬畏之情。
2020年至今,我每天早上花50分钟左右进行有声读书,于是,梅州客家人的普通话从发音生硬到柔软,节奏和气息从毫无章法到有序把握,硬是在朗朗书声中慢慢有了起色。
近期,看到为了宣传新电影的《明日战记》古天乐面对大众吐心声,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只有行动,才知道会不会进步。”
回首过去与书籍与阅读有关的日子,将它们串起来,发现竟然是我人生轨迹里的主线,没有之一。
从阅读推广人的培训课程说起
也许说来没有人会相信,也许说出来有人还会笑话我,三年前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阅读推广人,直到2020年6月份,单位部门策划出刊与阅读有关的版面,让我联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通过打听,与深圳读书会相关负责人联系上后,计划每周编辑一个推广人的荐书文稿,告诉读者如何用专业的阅读方法迅速提取书中的精华,由此也看到推荐的各类书籍……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书籍息息相关,阅读滋养了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拉了他们一把,给足力量,然后重新上路。那一年推出了十个左右的阅读推广人版面,虽然文笔一般,并不十分出彩,但因为长年坚持阅读的关系,字里行间散发出书香韵味,稿子编起来也没有很晦涩,文中的错别字很少。
起初编这些稿子,我只是例行工作职责,该删的删,该退的退。但会格外仔细研究他们的阅读方法,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方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完厚厚的一本书?一年看50本书是什么感觉?……尽管当时充满好奇,却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与阅读推广人有什么关系。
因为版面的关系,和当时读书会的联系人李女士经常探讨阅读。她建议我也去参加培训,考试过关后还有证书。起初我是抗拒的,一来年龄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斗志;二来觉得慢慢看书,不是挺好吗?岁月漫长,要细细品味书里的经典。口里抗拒着,心里却开始琢磨,要不要了解另一个维度的阅读呢?
当李女士第二次说起此事时,我在半推半就中报名参加了两天两夜的阅读推广人培训。那是2020年年底,通过南子老师(《思维导图轻松学》《掌控力》合著作者)一天半时间的指导下,学习如何通过眼睛的运动有效进行各方位的阅读,并且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个性地自我介绍,让他人在短时间内记住自己的名字和性格特征,特别是在快速阅读方面,思维导图的制作能非常有效地让阅读者紧扣关键词并且记住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
周末两天两夜的学习节奏非常紧张,老师的教学一环扣一环,让大家丝毫不敢懈怠。作为离开校园很多年的成年人,对这种学习状态感觉有些疲累,跟不上节奏。“时间这么多,我慢点看书也行啊,为什么非要受这种苦,学习这些呢!”晚上的课堂里哈欠连天、困意袭来时,我心里有些后悔,学什么推广人,这么大年纪了,拿什么证!同时觉得这种方法我根本就学不会,日后也不可能用得上,把大好的周末时光浪费了。那时的我怎么都想不到,一年后,思维导图竟然会成为我讲书文案和制作各种课件的主要方法,并且自己也会成为思维导图的传播和推广者。
参加阅读推广人培训课程之前,除了报名学习英语,我没有参加过别的课程学习,所以课堂里的团队合作画图、队友鼓励打气,是我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但这次课程结束后的2021年,我居然一口气拿到了七个证书——考取阅读推广人证书,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上南子老师一天半的课程,我是在忙乱、懵懂之中度过的。最后的周日下午和晚上,由赛男老师(财富读书会创始人)指导如何站在台上讲书,她分别从文案精华的提取、演讲的站姿、仪态、眼神等方面进行了演示。只见她现场随手拿一本书就可以紧扣主题,娓娓道来,不管是音色、台风、表情,还是书的内容,都展现得非常出色,让当时正接受培训的我们目瞪口呆,“这简直就是讲书的天花板”!
在之前,我看的书大多是文学类的,尤爱三毛、张爱玲、余秋雨之类的著作,对励志、工具类的书几乎不涉猎。在这次课程里,看到其他人带的都是鸡汤类的畅销书,如《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被讨厌的勇气》等直击人心的书,反而我带的书传递的却是一种软绵绵、不起劲的抽象意境。急中生智中,我连忙借了同桌朱朱的《早起的奇迹》作为讲书内容。
运用南子老师指导的思维导图阅读方法,并且通过梳理《讲书素材整理表》,我初步整理出了五分钟的讲书文案。《早起的奇迹》是一本关于每天坚持做一小点事情就可以带来收获的书,根据表格的指引,比如书的大概信息(书名、作者、类别)、内容概要、中心思想、故事/案例、金句、收获/感悟,再结合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我捋出了一篇大概的文案。站在台上的我紧张发抖、手脚慌乱,几乎是颤抖着完成五分钟的讲书。没想到,老师和同学给我的评价是:淡定从容,内容清晰。“可能你真的很紧张,但掩饰得特别好。”老师的反馈让我明白,年龄大或许是一笔财富,毕竟见过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强装镇定还是可以的,并且这也算是有准备,所以不至于乱了阵脚。最后,赛男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演讲的时候,眼神要与台下的人对视,尽量不要飘忽不定。
至今,《早起的奇迹》的讲书素材整理表还放在文件夹里,它是我的第一份讲书文案,见证了我从忐忑到勇敢的讲书之路。从这本书开始,我不再拒绝站在台上发言,不再拒绝和陌生人交流,不再看到领导就急忙找个拐弯处躲避,在会议或者活动中也不再默默念叨“主持人,别看我、别看我”……自从读了《早起的奇迹》后,我开始输入和输出、总结和面对,并且也践行书所讲的,“‘现在’比任何时刻都重要。”
两天两夜的课程结束,但并不是由此就可以领证,还要完成一项讲书录制视频的任务。
对快速阅读的方法还不明所以、云里雾里,对写讲书文案和演讲也一知半解,对如何录制和剪辑更是一无所知。但事已至此,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完成。关于书的内容,我突然灵光一现,可以讲讲深圳作家王国华老师最近很火的《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而且作家还是我熟悉的同事。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勇气,我居然准备录制中英文两个版本……想到就做,当时是春节假期,每天背诵这两个文案是我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做饭炒菜,还是在体育馆锻炼,甚至洗澡的时候,都口中念念有词。理解了关键点和捋顺了文案脉落,背诵对于我来说不是难事,最难的是录制。无数遍重来,虽是在冬天,但作为助手的爱人走来走去,弄得全身是汗。他一次次紧皱眉头几乎要发飙的表情,让本来心急的我更加不安,无法放松下来……录制过程尚且如此艰难,剪辑的时候更是无从下手。对剪映软件一无所知,甚至英文版本都没想到要翻译成中文。最后,《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讲书视频呈现的结果是,光线昏暗、像素低、镜头机位低、表情生硬、过多的动作显夸张。至于发型着装方面,毕竟人的五官和审美档次不高,没办法提升,所以对外表没敢有要求。唯一觉得有点底气的是,文案是真情实意的,起码写进自己的心里,自己被打动了。
至今想到这两个视频,都为自己捏一把汗,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录下来并且交作业了,没想到反响不错,尤其是英文版本,熟识的朋友也表示了惊讶之情,“你还会讲英文啊”。虽至如此,我并没有觉得真的有那么好,因为自己是什么样的水平,心里还是清楚的。只是当翻越了一座自以为很高的大山之后,回望一下,嗯,原来我是可以的。
从“泥鳅书语”到“秋妮书语”
结业之后,阅读伙伴李女士鼓励我把讲书视频继续录下去。我想了想,身边确实有许多作家朋友,自己采访过他们的创作历程,对书的内容也了解,素材就在身边,采撷并不困难。李女士的儿子刚从国外某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可以帮我录制。既然这样,便听从了她的建议,为视频号也取了个名字,叫“泥鳅书语”,逢周一晚上8点推送,以推广深圳作家为主。
摄影师小伙是个话不多、性格内敛、干实事的小伙子。每个月的月底一次录制四个,剪辑也是他负责。在这期间,有朋友打听我的视频是谁做的,并且说做得很好。“你的起点真高!”当知道是电影专业人士制作后,她如此赞叹道。确实很感谢摄影师,我俩的配合也很默契,经常一本书一次就可以过,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剪辑也精美,背景富有书香气息,音乐也时尚有活力。
“你录这些视频为了什么?”“录讲书视频,有人付费吗?”“你年龄都这么大了,还想怎样?”“你是要当网红的节奏呀!”……时不时有这样的话语传入耳里,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确实不知道一个月看四本书、写四篇文案、这么远跑去录视频是为了什么?视频没有收入,难道为了名气?但我很快否认了自己的这个问话,因为作为一名曾经的足球运动员,已经受到很多的欢呼声,已经无数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同龄人仰慕的眼光。
“为了成长。”当面对镜头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信和淡定时,我慢慢找到了为什么要录视频的答案,并且越来越肯定。尽管答案开始清晰,但那时候的我没敢想象,除了做讲书的主持人,一年后的自己还可以做直播,可以控场,可以和作家、艺术家现场连麦。
录制了17个视频后,摄影师要回老家四川发展事业。于是我又重新在家架起了手机,自己来录制,并学着如何剪辑高质量的视频画面。在这期间,儿子小姜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他远在天津上大学,学业繁重,但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使用耳麦和剪辑方法。通过他的远程教学,我学会了视频里的画中画、音频分离、音乐背景等效果。放假在家,他想帮我录制和剪辑,帮我分担事务。我没有接受,孩子终归要出外闯世界,唯有自己掌握了技巧和流程才不会太被动,也唯有自己才明白什么样的音乐才适合讲书内容的意境。我一度还产生过和小姜组成团队的念头,想让他在文案里加入一些时下年轻人想听的元素,但很快打消这个念头——不能为了迎合而强塞内容进去。
后来,就这么不管不顾地每周推送一个视频坚持了一年,到每两周推一个讲书视频,坚持到如今。回首过去一年九个月的讲书路,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甚至有过一个上午自己在家录制8个视频的经历,如今已想不起来,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境做事能这么干脆利索。
文案方面,我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写自己被打动的点。如果连自己都没办法被说服,那么辛苦打造出来的视频等于白做。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又也许是深圳作家这个主题受关注,视频内容经常受到微信视频号团队的推流,浏览量最多的时候高达两万人。
后来,在好友老谢的建议下,“泥鳅书语”更名为“秋妮书语”,“不要翻来覆去地折腾自己的名字,视频号就用自己的名字。”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些诙谐,我笑了。
渐渐地,我所在单位的官方媒体平台希望这个讲书视频号能在宝安湾推送;学习强国的工作人员找到我,问能否把每期的讲书视频源文件发给他们,审核通过后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陆续推送了十多个视频内容后,我成了深圳学习平台“城市文明典范”“秋妮书语 品读深圳”的读书栏目主播。
细数推广的作家中,有深圳土生土长的民俗学者廖虹雷的《深圳民间节俗》,年近八旬的老人耕耘不辍,创作不断,已经推出了七部著作,主题内容是记录渐渐消失的本土民俗文化;老报人徐光华的《这年那月》,其资深媒体人的敬业和专业令人佩服;诗人范明的《草地边上》诗风清新美丽,是值得被收藏的优雅时光;老报人龚江南的《离梦最近的地方》,讲述一个记者眼里蓬勃发展的深圳,《像老人一样喝茶》里则描绘了一幅幽默、达观的自画像;同样是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王国华的《街巷志:深圳体温》,是“秋妮书语”推送的第二本书,高产量的他已出版二十多本书;文风犀利的评论家唐小林《孤独的“呐喊”》,连书名都是吸人眼球的;一晌欣然谢亚凡的诗集《孤单茶花》和散文集《回到九月》除了在视频里推出,喜马拉雅也在录制,《回到九月》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在摇晃的年龄踮起脚尖,也时常谨记他说过的几句话:“你喜欢文字,文字也会喜欢你”“你拥有诗意,诗意也会拥你”;品酒、品花、工作繁忙还不忘码字的李敏在《饮食男女》里,写出了微醺的幸福感;我的办公室邻桌同事徐东在《诗人街》里顺应生命的探索,斯文的他,声音永远是缓慢和柔和的;下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刘静好,一如她的名字,在《你随意我干杯》里用淡然恬静的创作风格获得读者之心;儿童文学作家郝周以《白禾》,为盲人打开一道心中的光;企业高管李玉的代表作《墙角的父亲》有上千家公众号转载,网络点击量过两亿;一粒麦苗许小玲的诗集《盛开的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里面对亲友对植物的爱充盈着柔和与温情;郭海鸿的《外乡人以及马》和近期出版的儿童文学小说《大山里的活木偶》两本虽风格迥异,但一如他的幽默,能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盛非的小说除了有留白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孤独秀》里透视人性,关注深圳原住民的生活;小名多多,大名张好韵在9岁时自制绘本《纸猫咪历险记》,除了想象力丰富的历险故事,她还会画几十种猫不同的表情;读老同事李邵平的散文诗《不惑之解》,感受里面生动和鲜明的城市书写,每次与他聊天,还没开口我先笑了,因为他是一个天生自带喜感的人,这样的他写出来的散文诗有着汪洋恣肆的想象和丰富优美的修辞;梅州人十十将自己在深圳遇到的各种女人的故事汇集在《漂在深圳的女人》里,通过普通人的小故事展现大情怀;青年评论家宫敏捷在《写作,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里告诉读者,文字是有气息的;书法家黄超华在福永抗疫时创作了《福围的日与夜》,里面虽有着忙碌、等待和焦虑,但感动我的是文图中散落着的阳光的味道;跟诗人李国坚谈论《幸福再深一度》,满满的哲学和诗意,这个勤奋的诗人语言干净,很具有想象空间;《西去的寻找》在“打工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张伟明的笔下,是对南方的牵挂,是开垦土地的强烈念头;跟着温润朴实的张旭读《醉时光》,行走在乡下与城市中,感受农村的体温与光泽、接受城市的快与乐;在文化学者胡野秋的《深圳传》里除了读大家眼里的城,我也在尝试通过自己的深圳视角了解这座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黄秀萍在《中国智造》里以小见大,将小人物与大时代交织,将奋斗在工业一线的人与事精彩呈现;大小作品耕耘不断的李文芬在《无独有偶》中,将二胎的家庭现状展露无遗,不管是她的个人气质还是文字气息,都透露着一种清新的文艺范;《真情七十年》是土生土长的龙华人谢为民回顾其七十年来的往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回忆录,也翔实地记录着龙华的发展和变迁,很有意义;小学六年级学生王若宁出国游学后,把所见、所闻和所想编汇成《加拿大游学记》,面对陌生的环境,小女孩在一次次的尝试突破中,遇见另一个勇敢的自己;出生于雷州半岛的诗人马兴在《迈特村·1961》里,带着读者领略他家乡的美丽延绵的海岸线,南延琼州海峡,北接北部湾,迈特村是一个听上去就很美的地方;《仙儿堂》只是孙向学出版众多书籍中的一本,但却是他写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敢爱敢恨、追求自我的自梳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书法、油画等不同领域都创作出色的郭建勋在《桃符》中塑造了湖南母亲的新形象,文中主人公桃花坚强而富有生命力,有着与生俱来的霸蛮劲,又以善良立世,在另外一部小说《清平墟》里则注入了大量的深圳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沙井本地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曾是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的郑沛芳多才多艺,除了是电视台主持人、专栏作家、电视编剧,她还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和金融期货主管,在《e时代青春》里,她主张不要让负能量影响健康,要学会有拥有幸福的能力;创业者周家兵把企业故事写进《亚泰的密室》里,刻画了真实、鲜活、有温度的老板形象;南翔在《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里,采写了15名中国工匠的人生沧桑和手艺传习,刻画小人物的沧桑,同时呈现大时代的线条,做到历史与当下、思想与审美、思辨与情感的熔铸;2007年出生的小诗人姜二嫚以诗句“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广为人知,《姜二嫚的诗》自然、直白、灵动;费新乾的《野孩子》是写给童年的诗歌,他的童年是放养的,他给这些美好回忆渡过一层金黄色的光影,在这种柔和色调中回忆过去的天真和稚嫩;语文教师吴依薇在儿童文学小说《二十二张汇款单》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无声世界,呼吁大家给予失聪人关爱和支持;作家兼画家蓝予的《苏醒》弥漫着乡愁,也充盈着独属青春的拼搏力量;看了青年作家陈再见的《出花园记》后,有人告诉我,作为同样的潮汕人,觉得出花园的仪式很熟悉很亲切,但也有人说通过视频内容才知道原来潮汕有这样悠久迷人的习俗文化;在《奔跑的月光》里,语文教师管启富描绘了一个与月亮有关的适宜栖居的城市,奔跑的月光同时也是许多深圳人的心路历程;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出版的许多书籍书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很诗意,比如《宇宙的另一边》《捡到一个童话》《一个故事是怎样诞生的》等,这本《一个迷路时才遇见的国家和一群清醒时做梦的梦想家》,我将书名简称为《国家和梦想家》,里面的国王会唱歌会跳舞,还会朗诵诗歌;来自五华的作家刘杏红是一名国际象棋老师,文理相通的她在《左右》里,写家乡的梓叔邻里、留守妇女,文字里散发着原汗原味的生活气息;80后作家唐诗就如《美西螈》一样,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坚强能干;李江波在《送你一只羊》里,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魔幻又现实的写照,描述了一个具有温情底色的城市故事;读陈冬平的《风从故乡来》,在温柔的文字里感受敦厚的生命,听光阴的故事慢慢流淌;读柏华的《跳舞的雨滴》和《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两本书都离不开诗经二字,一身古朴气息的她就像是一位穿越千年而来,只为让大家遇见诗经的女子;王国猛的《吹尽狂沙》,让人读来有种河山满视野的冲击感,读者在浑然不知中,油然升起一种行走在广阔大地上的磅礴大气之感;儿童作家安小橙的《芃娜的小屋》不同于她另外一部作品——《数学精灵希里克》系列的理性十足,里面萦绕着浓浓的婆孙情,《疯狂的古书》则用心良苦地指引着孩子们在大语文时代学古文,还善于运用思维推理案情;语文教师、诗人、作家张淼外表清新、内心诗意,就如书名《槐花白,槐花香》,其间的香和白,让读者忍不住向往那个到处种满槐树的锅台村;跟着诗人萧萧的笔下,在《让万物穿过我》里面读湖湘文化的辽阔和深远,同时感受到潇湘大地给予他厚重而恣意的滋养;幼儿园教师黎晓华在绘本《椰子漂流记》里,为星星的孩子描绘一扇打开就可以见到的美丽世界,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自闭症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发芽和扎根;出生于北方的秦锦屏性格豪爽,其散文风格就如她的为人一样,质朴厚重,大气又不失细腻,作为南北文化兼容与交融的亲历者,她在《万木生芽》里描绘了一幅南北风土人情画;在儿童文学小说《捣蛋鬼高蹦蹦》系列里,高产作家西西就好像是一名小学生,用孩童的语气与读者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友谊、亲情以及心灵成长的故事;作为一名老宝安人,《古村档案》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这是徐志鹏和陈亚娜合作寻访多年宝安古村落写下的书,记载了100口井之后,他们又将古村落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留在宝安的发展历史上,唯有这样,他们才觉得不辜负对宝安这块土地的热爱……
读每本书,都能感受到作家对写作的炽热之心;采访时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仿佛身临其境也在历经他们写作时那般疼痛却快乐的过程。有些作家是同事、朋友,有些作家曾经谋面却不熟悉,有些甚至从未见过,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书籍的理解,不影响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这些书里飞扬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希望,同时另外一种叫乡愁的情怀,又让我们的深圳生活增添诗意和向往。
讲书路上的人和事
讲书期间收到一些文友对文案、个人造型以及讲书背景的建议。能做到的我尽量考虑,比如唐冬眉老师(我称她为唐姐)特意跟我说,评论文章不用在作家称呼后面带上“老师”两个字,这样的表达会更客观。起初我犹豫着,这些作家老师们的文学功底和成就都比我高许多,甚至有些是领导,我直呼其名合适吗?后来听了唐姐建议后,我把“老师”二字去掉了;个人造型和着装方面,有建议说化一下妆,弄一下眼影,做个发型……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也要靓丽些,这样才像个主播的样子。运动员出身的我一向与温柔、知性无关,读书时的外号叫“粗鲁无比”,所以出镜时只是把短发能弄多乱就多乱,肤色涂白些,再抹上红色唇膏,着装有时候一件简单的白T恤就上阵,并无过多讲究;至于书房的录制背景,友人说太杂乱了,灯光太暗了……我也尝试换一种角度和摆放些植物,但终究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场景,最后还是放弃改变,幸亏书法大字“剑气秋香”令视频增色不少,那是书法家李高扬(原宝安区书法家协会**)根据我的职业和姓名创作的四个字。因为出镜频率高,这四个字也让许多人印象深刻起来。
以不变应万变,也许对当下的“秋妮书语”是最好的安排。这样想着,就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其他,而是更注重于文案的打造,避免照本宣读,尽量鲜活不枯燥,贴近现实,打动自己和听众。
随着讲书视频的曝光、我个人的阅读量的增加,慢慢地受到社区、书吧,甚至深圳电台读书栏目的邀约——做视频号起初只是提升个人的初衷,渐渐地变成了阅读推广人的使命和职责。“经过你的视频,我才知道深圳原来有这么多作家。”“我一直以为广东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没想到是我错了。”这样的反馈令我很吃惊,为什么广东人给他们的感觉是这样?这更让我萌生一股力量,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自己的普通话一定要练好,阅读推广时可以字正腔圆地让书声朗朗,让广东人、客家人的普通话令人信服。
记得在灵芝党群服务中心推广深圳作家李邵平的散文诗《不惑之解》时,参与者有家庭主妇,有小学生、中学生,还有年轻男子、七旬老人,他们对散文诗一无所知,对作家这样的角色觉得遥不可及,对这场阅读活动更是显得兴趣索然,睁着茫然的眼睛环顾四周,毫无读书活动的状态可言。李邵平在《不惑之解》里写了许多宝安乃至深圳的地名和景点,我在PPT里把图片和文字一并放好,比如流塘路、西湾公园这些耳熟能详并且大家都可能去过的地方,先带着大家朗读,然后请他们讲讲对这些地方的感受——如果没有平日有声朗读的积累,如果没有刻意地纠正和提升普通话,那场阅读推广活动肯定就是失败的,因为如果连我都读不好的话,有谁还愿意听我讲作家的创作故事?唯有自己的声音和情感能征服参与者,他们才愿意静下心来,与我一起走进深圳作家的书籍里。那节阅读推广课,反响还好,家长和孩子,甚至一个起初并不愿意望我一眼的年轻男子也一起有声读散文诗,并且感慨道,这么不起眼的地方,经过作家的文字描述,很有意境,原来文字是这么有魅力!
“作家并不遥远,作家就在我们身边。”不管在讲书视频里,还是线下推广,我都告诉那些不爱阅读和写作的人,只要把书读起来,把感受记下来,作家这个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细细品读,与作家的心紧紧相连。今年上半年,《茶花不孤单》的线下读诗会中,诗人谢亚凡携诗集《孤单茶花》与书友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朗读之日。不但朗读者一度哽咽,作者也因为被理解被打动而泪眼迷蒙——在读书过程中,彼此真正走进作品中,走进诗的情境里了。作为这本书的推广人,这一幕尤为打动我,组织再累也是很值得。读者读到一本好书的欣喜之情,作家的作品被更多人有声读起来,这种肯定和认同比任何一个奖项都更有意义——是书籍在读者与作家之间构架起一座惺惺相惜的桥梁。
张好韵,那个小名叫多多的女孩,下半年就要上四年级了。此时距离她自制的绘本《纸猫咪历险记》已过去一年。当时产生推广绘本的念头,是因为她经常跟着妈妈到报社上班,小时候看似不爱说话的小女孩与我却有很多话说。偶尔的机会里,她告诉我自己很喜欢画各种表情的猫咪,并且以猫咪为主角,编了个历险记的故事,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结集制作成绘本。这让我非常惊讶,同时很好奇,于是便把这个会画会编会写的小女孩的故事在讲书视频里推广,尽管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但她的艺术思维和文字想象,早已超越9岁的年龄范畴了。
视频推出后的一年,在“秋妮书语”直播间,多多与我畅谈自己的艺术感想,展示一本又一本的绘画作品。这时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见到生人,需要妈妈提醒她打招呼的小女孩了。她的阅读量惊人,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聊起童话故事来思维发散,对于绘画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绘画的纹理和肌理解释得头头是道。我经常把制作好的思维导图请她作画,立体感十足,生动逼真,同时也帮助她更深入地理解思维导图里的书内容。比如通过制作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思维导图后,与其他小孩不同的是,多多的讲书文案里多了一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是很难得的。如今,她是我的绘画老师,从简单的绘画小技巧教起,让我学着自己在思维导图上标注小图标。
推广深圳作家,让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窗外的世界丰富且能穿越到久远的年代。比如遇到柏华老师,《更好的方法读诗经》是我在视频里推广的柏华的第二本书,她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福田区柏华诗经工作室主持人,诗经在她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在遇到她之前,我已经每天有声读《诗经》有近一年,生僻字多,读来拗口,坚持的初衷是为了遇见生僻字,然后去查阅和理解。关于诗经的读物有许多,但在这本《更好的方法读诗经》里,我读到了如沐春风的喜悦之情,三千年前的诗句在主编柏华的带领编辑下,居然通俗易懂。由此,我知道了《诗经·周南·芣苢》里的“芣苢”就是时下经常可见到的车前草;《诗经·卫风·伯兮》里的“谖草”即萱草,也就是现在我们餐桌上能吃到的黄花菜;《诗经·王风·采葛》里的“葛”根可以制作葛粉,“萧”即香蒿,可作药,“艾”就更常见了,家人经常摘来煎鸡蛋和煮鸡蛋,一种非常健康的养生植物……读懂这些植物后,当社区邀请我去为孩子们进行阅读推广时,我也尝试把《更好的方法读诗经》这本书带到他们身边,以开篇《诗经·周南·芣苢》讲起,根据里面的阅读方法,带领参与者走进三千年前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场景里——让他们觉得,原来诗经离我们并不远,原来读起来并不枯燥,反倒场面这么充盈、有趣,只要抓住六个采摘的动词,其他场景可以任由发挥和想象……我甚至设计了现场即兴表演环节,一环接一环的采摘动作,让芣苢生动又真切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么斗胆居然敢讲起《诗经》来,是阅读推广人这个身份让我的眼界开阔起来,是柏华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是《更好的方法读诗经》让我领略到丰富且多元化的诗经内容。
与书结缘 从童年开始
近两年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口读书,时间50分钟左右。当受到越多人关注时,我内心越胆怯,于是要求自己有声读书的时间越多。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发音时哪里该升调,哪里该降调;声音的力度是从喉咙里发出来,还是腹部或腰部?什么是鼻腔共鸣?……这些我都无从所知,只能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尝试断句部分,把握朗读节奏和气息。
清晨,准备读书前,把家里大门关上,客厅推拉门关紧,戴上耳麦,用书声迎接新的一天。
三十年多前,在粤东的小城镇,一座有着岁月斑驳的独栋二层楼宇前,一位小姑娘的朗朗读书声伴着公鸡的打鸣,在拂晓时分响彻起来。自懂事开始,小姑娘就接受父亲严格的训练,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不管是文化科还是体育科,父亲视她为一块可雕琢的石头,想方设法培养她。清晨,父亲还在睡梦中,任何声音都不许吵到他,唯有小姑娘的读书声越大,他心里越乐。“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时间过去久远,记忆也模糊起来,已经记不起当时读书的心情了,是被迫还是享受?读的内容是什么?小姑娘只能依稀记起,只要读书,什么家务活都可以不干,这让她觉得读书是件多么轻松惬意的事,读书人的身份也如此高贵。
因为有声读书多,普通话在同龄中明显好很多,因此小姑娘在学校有了比较多的机会上台表演。其中一次是小学二年级时,参加小剧场《狼和小羊》的表演,饰演狼的台词不多,小姑娘却以标准的普通话和另外一名同学获得了小剧场比赛的一等奖,奖品是两张电影票,记得当时是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纪录片,讲的是跳高王子朱建华的故事——这次获奖给她的童年播下了读书的美好种子。尽管后来的人生中获奖无数,甚至都有些厌倦站在领奖台上了,但《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为她的书香之路奠定了基础。生活就是这么奇妙,早在这么久远的时光里,阅读冥冥之中就在为今日培土,为种子的发芽作好准备……
同样在小学二年级,只因为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凭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获得了年级书法比赛的一等奖,父亲便把家里每年春节的春联交给她来写。指导方法直接粗暴,趁小姑娘握笔写字时,冷不丁地伸手抽笔,以检验她的握笔是否有力度。望着满手掌的墨汁,小姑娘窝着一肚子火,却敢怒不敢言。后来的几年里,家里几扇门都贴着她歪歪扭扭的书法字。“足上勤苦炼成钢,球飞乾坤名远扬。”横批:冲出亚洲。这是父亲的原创春联,也是小姑娘当时写的最多的内容。在梅州五华,足球是家家户户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看得见光明的锦绣前程。小学四年级时,堪称“超级球迷”的父亲把她送到体校练足球,纵然文化成绩很好,纵然是邻居眼里读书的料,“就算能考上大学,家里也没钱供你读。”这样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就算有多不愿意进体校,她也不敢多言。
进体校时,她小学三年级,一米二几的单薄身子,外号“半条命”,根本提不动装洗澡水的桶;伙食差到极致,一餐三两米的饭、一周只能吃一次三五块猪肉,周末回家母亲做好咸菜焖猪肉,用玻璃罐装好,不够菜吃的时候增补一下;九点晚自习下课后,饥肠辘辘,也不舍得花五分钱去买包子吃,赶紧睡觉,睡着就不饿了,因为每周两块钱的零花钱要省着点用。还好,弟弟经常会把自己节省出来的零花钱给她用,有鸡腿吃也是让她先咬一口;每周日下午离家回校是最伤悲的时刻,眼泪止不住地流,因为年龄太小,宿舍生活孤单寂寞,舍不得离开家人。大她几岁的堂哥负责单车送她,就算体校与家的距离骑车不过十来分钟,父亲却不允许她平日无事回家来,说要学会独立生活……害怕分离,可能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再后来被深圳女足选中,启程时天没亮父亲送她去车站出发,上车后,父亲还骑车追着长途车跑了许久——她的人生就在这样,在不断的分离和相聚,直到与父亲再也无法相遇,所有因他产生的叛逆也随着一场生离死别的疼痛,断裂、悬挂,最后停止。
与阅读有关,与前途有关,与意志力有关的养成,都与父亲的教育紧密相连。不管刮风下雨,逢每周二和周四,他一定要小姑娘去镇上的邮局买《足球》报,一份两毛五。平日小气吝啬的父亲每次却会大方地多给几毛钱,因为他知道小姑娘喜欢看《少年文艺》《童话大王》《少男少女》。曾经是一名教师的父亲,丝毫不会放过暑假、寒假这些长假,不管是读书还是练球,计划满满,提前复习新学期内容、抄书、坚持有声读书;足球方面,他希望她连吃饭都带着球,做到“球不离身”,并且规划好每天跑步路线、选好练球场地和时间点……还要求小姑娘把《足球》报上的重要新闻剪下来,贴成一个册子,尤其是要把国家队男足和女足的队员名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鞭策自己练好球技,往专业队方向发展,将来为国争光。但就算这样,她仍然不爱足球,被迫地坐在黑白电视机前看中国队一次次冲不出亚洲,眼皮子打架,也不敢出声——一直不喜欢父亲帮她选择的这条路,尽管当时的是球队队长,是班上的副班长,
每个周末从体校回家的路上,要经过县城的新华书店。每周六上午离校后,她都会在书店里呆上一两个钟,心照不宣的父亲从不催促;爱听歌,特别喜欢赵传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父亲便给她买了一部耳机——在当时的生活条件,这是很奢侈的礼物;第一次来大姨妈,也是父亲大方磊落地告诉她,不要怕,这样以后你才能当母亲;为了让她快点长高,有好吃的一定让她先吃,还时不时让她靠墙量身高,并标注好时间和年岁;球鞋烂了,一补再补后实在没法穿了,买新鞋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左脚的鞋也得烂,要不然不买,于是她不得不拼命练左脚,后来练出了“金左脚”的美誉……无数次幻想自己是个独生女,可以得到父母全部的宠爱。但回头看看,父亲已经在很多细节上宠爱她了,只是他看上去的固执和粗暴把这些怜爱之心都掩盖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午后,已经结婚生子的她回到那栋老旧残破的楼宇里,伸手触摸屋里那些量身高的铅笔痕迹,还有父亲生气时写下的字,泪水如同开了闸口的洪水,狂泄不止……
是的,小姑娘就是我。最近在看科幻小说《天才基本法》,讲到平行世界,看得我泪眼婆娑。里面有两个世界,其中在芝士世界里可以看见去世的亲人,可以弥补曾经遗憾的事情,收回后悔说过的话;草莓世界就是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两个平行世界一直在前进却永远不会交叉。
这让我很想去到这样一个芝士世界,像小时候那样回到那座房子前,年轻的父亲出门迎接,然后我胆怯地轻声叫“阿爸,我回来了”……
体育人的书香路
几年前的一天,在肯德基遇见足球队的队友,她好奇地问,“听说你在报社上班,为什么不是体育记者呢?”“哦哦,我现在是跑文化线。”当口中这么回答后,我脑海里又浮现出父亲的影子,小时候他曾异想天开地说过,希望我能当一名体育记者,我觉得他在做梦,反驳他,“你总是给我很多压力。”没想到兜兜转转,就真的如了父亲的意,尽管工作与体育无关。然而体育人的精神却无处不在支撑着我。
坚持和韧劲,这是友人对体育人的定义。运动员骨子里的韧劲,不是不服输,而是既然做了,就尽全力去做好。不想结果,只在乎过程。每接受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邀约,第一个想法就是排除万难去完成,也许不是做得最好,却是全身心最投入的那个。
80后师妹娜娜,坚持每天开口读书有半年时间。大家都知道,体校生每天训练和出外比赛,很少时间看课外书,在学校里也不讨老师喜欢,娜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体校生。少年时期都把时间给了足球,除了读学校的规定课程,几乎没有看过课外书,甚至卡通片哆拉A梦都没看过。但就在最近这半年时间,她尝试看书并有声朗读,学会做读书会主持人,几次勇敢挑战各种文学主题的内容;尝试写稿,发表了几篇亲情文章;不善言辞,如今居然在公开场合还能上台即兴演讲;静心练书法,有模有样的一笔一划让人以为她出身书香门第……很为她感到骄傲,体育人要么不做,做了就全力以赴的精神真的让她开拓了很大的进步空间。
至此,在“秋妮书语”的影响下,我的家人、认识与不认识的近六十人每天坚持有声读书。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就算每天只是一两分钟,大家的积累和进步也是肉眼可见的。越优秀越努力,越努力,天地越宽阔,学龄孩童、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有读深圳作家许小玲的《盛开的爱》、读《泰戈尔诗选》、读《论语·中庸·大学》、读何许人的《荣耀之路》、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还有读《文笔精华》等等,大家每天读书、打卡、接龙不亦乐乎,就算除夕日也不给自己放假。大家互相交流,学会运用各种读书软件、剪辑APP,如何讲好一本书等。在朗读方面,我们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没有点评,也许永远到达不了播音员的水平,也许方言的原因阻碍了普通话的进步,大家在这个公益读书平台里抱团进步,读好当下的每一篇文章就足矣。就如《早起的奇迹》里所说,“‘现在’比任何时刻都重要。”
有段时间,我上火,嗓子疼,几乎说不出话来,吃了很多药,大脑昏昏沉沉的,做什么事情都没心思,无可适从,这种状态令我很害怕。茫然无措之时,我点开了喜马拉雅,听自己过去读书的声音。说来奇怪,听着这些熟悉又甚觉陌生的声音,竟然萌生那不是我本人的错觉,而是一个不怎么熟悉的朋友——声音有些好听,也能挑出很多瑕疵;但同时又喜欢她的声音……总而言之,是这种声音治愈了我,让我在身体不舒服、失去方向时重新有了信心。在那一周里,重复地听,为自恋暗暗失笑,也为一些发音嘲笑自己。
当书声已具备疗愈效果,可见它是多么深刻地嵌入骨子里了。
如今,深圳读书月已经举行了二十三届。在过去每年的十一月,各区的书展活动现场热闹非常,市民捧着一堆堆优惠购来的书喜笑颜开。鹏城满书香,这座爱阅之城除了蓬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引人注目,全民读书的盛会更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作为读者,也作为宣传报道书籍活动的媒体人,更作为专业的阅读推广人,经常被这样的读书场景感动,感动深圳除了聊发展,聊科技,聊经济,还能坐下来,好好聊那些悠远迷人的书香韵味……
未来不会来,只有此刻的书声,可以带领我们进入辽阔的天地里。“秋妮书语”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与你,与你们,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来吧,听,“秋妮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