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锦屏
《炊烟起处忆故人》绵长,深情,质朴,温暖合力捻成了一条乡愁之线,牵引众人回望来处,回望曾经贫瘠的田园,笔墨起落之间,心间便有灵泉潺潺……入笔仿佛昨日梦,醒来满是故人情!真切,感人!
旧社会,贫困人家为炊烟愁,为温饱忧,“太奶奶、爷爷”等先辈们为了讨生活,养活子女,历尽坎坷。爷爷教书识礼,人穷志不短,为收席人家多给一条席子的钱而急返退回,让人印象深刻。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客家人吃苦耐劳,苦尽甘来,后辈们以文字忆故人,缅怀先辈,留住乡愁,值得一赞。
谢谢张老师关注
好久没有读过这么有温度的文字了。文章里的故乡,与我的故乡相邻:文章里的爷爷,就像我自己的叔公或伯伯;文章里的炊烟,也是我自己故乡的炊烟;那些穷困的日子,我自己就曾经历过;文房四宝、对联、当红白喜事的主持人,很多情景曾亲眼目睹,亲临其境,因而读来非常亲切。更难得的是,“爷爷”做人的诚实——虽然穷困却从不贪不义之财,即便是他人计数的错误;对困难和艰难从不低头服输的品格......一个个故事,无限深情。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生命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体验,真的很好。
深挚质朴,动人心扉。故园,亲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源头。炊烟起处,一屋一舍、一草一木,无不令人牵系。而对于文人游子来说,这都是像苏轼的月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文中记载了作者的爷爷,一个有才华、有风骨的老人,其人生点滴,既惠泽乡里,更成为作者本人的人生榜样。作者对爷爷的深情回忆,何尝不是对一种朴素、善良、知识、担当的人生范式的揄扬与赞美?
长大后才知道,有些事情,身教远远重于言教。就像遇事之时,总能想起,爷爷、父亲一辈是如何处事的,自己便有了答案。
于文人来说,故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记忆中抹不去的部分,也是梦境里不断出现的原宿。这些元素因为各种角色的亲人而生动和丰富。秋圆的文字一直以温暖细致动人,这一篇尤其如此。穿过袅袅炊烟,穿过柿子树,看到天上的月亮,一切都恍惚起来,也许,离家的人,村庄都长一个样。不同的,却是那些与亲人相处的细节罢了。只是,秋圆的细节更加令人动情,让人想家、思亲。
谢谢李老师。每个人说起故乡,内心都会很柔软。我们之于故乡,就像地瓜的叶子,根深扎大地,枝叶向四周生长、蔓延……
其实每个家族或者家庭都有一部断代史,或曰苦难史,这是由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残酷和波澜决定的,谁也无法逃脱这历史的注定。但是,每个家族却有自己独具魅力的精彩一面,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起爷爷命运起伏传奇却又富有史诗气质的一生。崇尚文化的爷爷从教书匠到参加游击队,再成为农民,最终还是离不开教书这行,并将留在血液里的文化气质传导给后辈,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尽管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但从老人身上看到了果敢、纯朴、良善和敢于担当,这是中国那一代人的宿命,也是最珍贵的品质。而今,面对滚滚洪流,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坚守?
谢谢江老师。希望这份品质一直伴随人生路,生根、发芽……
我看完了作者写的文章,很感人,真实,旧时代家族的脫变,很小的时候就记忆点点滴滴,从记忆中的有文学的脉传,从爷爷的遗物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家风,严谨,忠实,传承,感恩,反应客家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传统。
谢谢老师关注
炊烟里,有故事,有故人。炊烟是一部书,记载爷爷的往事,记载着“我”的深情与思念。炊烟,让人惆怅,也让人欢喜。炊烟起时,人世间泛起温暖;炊烟落时,留下许多怀想。陶醉在作者的炊烟世界里,也和作者一起追忆自己的“炊烟故人”。
谢谢练老师。在炊烟升过的地方追忆故人,村庄慢慢安静。
炊烟、祖屋、月亮、柿子树……这些意象,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早已经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怀乡、思亲、团圆,寄寓了我们内心最为珍视的美好。秋圆深情款款的文字,感情充沛自然,字句温情秀丽,特别是那些对细节的描述,更加细腻感人。秋圆所写,“不知是故乡的泥土,让人心生天然的依恋,还是那个已经夷平盖起高楼的老屋旧址,提醒着我”,并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那份深情时刻萦绕,永不能忘怀,正如对爷爷的追忆。
不刻意去寻找意象,书写时,这些意象就自然地涌上了脑海。从记事时起,故乡的泥土,那个老屋漏雨的屋檐,就深深留在了我的印象中。我想,那是我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没有之一。
质朴的文字,流淌着血液里骨肉相连的心声,尽管岁月的痕迹泛黄,而亲情依旧,哪怕是爷爷留下的一落泛黄的宣纸,一端旧砚台和一支已开叉得不能再用小楷毛笔,都是一种思念的追寻和寄托。无根的岁月,所有的漂泊和辛酸,都是历史沉淀下的财富。一如我们对亲人的永远思念。
是的,人生所有经历过的苦与难、合与欢都是一笔财富,值得珍守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