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丹
  • 46000
  • 11条
华侨城里的归侨们
  • 获奖作品

南国春早。1979年1月,在罗湖桥头西行15公里的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山边田野杜鹃花自顾自地开放,映红了一方土地。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此刻天是湛蓝色的,白云一动不动地聚集在一起,更显得蓝天下的这个世界太过静谧。但未过多久,这块静悄悄的地面上便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的一行人,一路走走看看,指指点点。原来他们是要来这里投资办厂的,五个月后,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诞生了,它就是——光明华侨电子厂(即现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投资总额约四千万港元,实际投资二千余万港元,当时也算是大手笔了。

短短三年时间里,在该电子厂的四周又相继建起了汽车修配厂、毛织厂、家具厂、手袋厂、拉链厂等十多个工业项目,均为与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华侨或港商合资的企业。这些企业共引进外资一亿二千万港元。正在筹建的还有深圳湾大酒店、高档家私厂、高级晒图纸厂、新型仓库等。一时间,这里厂房星罗棋布,车人来往不息,热闹非凡。人们把这里称为“沙河工业区”。别小看了这个工业区,1982年,它的产值占深圳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令不少人刮目相看。昔日的荒山野岭,在几个春秋的转换之间变成了投资者眼里的黄金宝地。

就是这个地方,一个在1979年就到了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工作的老归侨说,这里原属“边防区”,人烟稀少得很,每年从唯一对外的深南路(当时是一条不宽的土路)上通过的车辆大约七千多次,不像现在,每小时都可能不止这个数了。但此地绿化非常好,树木葱茏,尤其多松树,花草繁茂,小鸟成群结队,空气清新。

“那时候我们饭后常到这里来散步。”

老归侨说话时目光深邃,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这块土地充满热爱。此时他坐在星巴克侨城街店室外的坐椅上,指着前面的那块绿地说:“你知道吗?这儿下面原来是个小山谷,后来顺势而为,就把它建成了地下停车场。”

他指的这块绿地叫“湖滨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紧邻华侨城指挥部大楼和汉唐大厦,被人称为“指挥部的后花园”。二十多年前,华侨城集团把这块地方打造得别具特色,无论是树种的选择、花木之间的搭配,还是园艺造型,都显得新潮、有品位,引来不少人参观。眼下正是夏日黄昏时节,广场里十几株紫薇花开得正艳,一树树,一丛丛,披上一层夕阳的余晖,使这方天地显得既明丽又静谧。

老归侨说完这番话还不过瘾,又把听者领到离此地不远的城市客栈锦绣中华店前,指着十几米开外的深南大道说:“这儿以前也是条山谷,比我刚才说的那里深得多。山谷里还有一线清亮的小溪流。当时也是请了好多设计师来,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经他一说,还真是。此地高低落差近20米,相同情况在深南大道华侨城路段几近占了一半,除非山城,在沿海一带的城市中这样的地形地貌确实少见。他还说起,1981年筹建的深圳湾大酒店九层高(实际六层)的主楼也是建在一个V字形由高而低的山谷的顶端,两翼山脊则建为四层高的梯级式翼楼,海滩平坦处辟为游乐场和人工湖。当时它是离海边最近也最高的一处建筑,山的下方就是浅海滩,站在酒店的绝大多数房间都能看见对面香港的元朗和青山。

这不由让人想起当年国务院侨办领导对华侨城作出的指示:“规划就是财富”,华侨城从初建开始就高度重视规划的高标准,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过程中,不因城市发展而牺牲环境,尽量保留原山丘、林地、湖泊等地形地貌,所有建筑随形就势,并在造型、布局、色彩上与周围环境自然协调。

此言看来非虚。

1979年来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工作的老归侨,自然无从知晓百年前的沙河是怎样一幅情景。居住在上下白石、白石洲村的老人听祖辈们说,当时这儿可是真正的荒滩野岭,黄沙滚滚,“沙河六里无人烟”啊,只有一座破烂的车公庙。因为少人光临,破庙里海盗出没,即使大白天都透出一股阴森之气。***成立后,狠抓封山育林工作,沙河渐渐充满了绿意。1959年11月,佛山专区农垦局在沙河地域创办国营沙河农场,土地面积达12.836平方公里。农场后来更名为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1979年,省华侨农场管理局成立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为省属国营企业,他们在此兴办沙河工业区。1985年11月,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在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划地4.8平方公里。

一个地方的名字常常隐藏着外人不知的历史背景。为何叫“华侨城”?虽然在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侨农场,建有不少“华侨新村”,但真正用“华侨”二字来命名一座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对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应该说,从1979年到1985年这近六年的时间里,有不少人的目光盯上了这个叫“沙河华侨农场”的地方。这块地北高南低,北面有燕晗山、杜鹃山,南部为滨海区,除了几个小村庄,大部分都是山坡、林地、稻田、蚝田和海滩,当然也有不少墓地。1970年代后期开始有人在这里“围海造田”,他们在现威尼斯酒店处建了一栋两层的砖瓦房用作办公兼住宿,还真让他们造出了几块梯田。1979年,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进驻,直接把人马拉到这简易房里办公。当年5月就引进了全国第一家电子企业“光明华侨电子厂”,后来又在一年内办起了5家合资企业。消息传到国务院侨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敏锐地意识到什么,1980年初他提出将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办成引进华侨资金、技术和人才,用于开展新时代侨务工作的经济开发区。此建议虽未及时得到各方认同,但沙河华侨企业公司的工作仍卓有成效地推进。

1983年,全国人大副***叶飞负责全国侨务工作,继承廖***未实现的遗愿,继续倡导此项提议。1985年3月10日他视察了沙河工业区,紧接着3月16日就在东莞召开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在会上他正式提出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取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后来叶飞***专门为此事写信给国务院领导。从1980年初提出,到1985年8月28日正式得到批准,历经五年多时间,这里面可谓凝聚了两代国家侨务***的心血。

两代***为何对办华侨城情有独钟?正如叶飞副***1985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现在的华侨构成,和五十年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过去华侨只是广东、福建等沿海的几个省有,今天全国各省、市都有华侨。过去华侨多数是经商,做小生意,大企业家很少,现在华侨中出现了一些大企业家、大财团。华侨、华人中科学技术人才多,尤其在北美和欧洲。广大华侨和侨胞对祖国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应当为他们创造报效祖国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段话,道出了他的拳拳心声。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当年的眼光和胸怀。

只是说到环境,当时这儿还真是艰苦。

老归侨不知疲倦地说:“你不知道,最难的是水。尤其是吃的水。当时我们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四处找水。踏遍了这儿的每一寸地,还真找到了,就在办公楼附近发现了一处泉眼,住在这里的几十号人每天排着队来打水。”

“在一条不宽的泥地上,常常看到人们挑着水赤脚走过。”说这话时,老归侨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他的心肯定飞回了那波澜起伏的岁月。

关于用水难,原光明华侨电子厂的女工们也有很深的记忆。1980年8月从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来的18岁女工吴燕梅回忆说:“那时用的水都是黄泥水,姐妹们大多在中午打好水,放在那里沉淀一下午,到了晚上用来洗漱。冬天也没有热水洗澡,要自己生火烧水洗。”

已故的原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党组**、副总指挥兼香港中旅集团副总经理王谦宇先生有一次这样说:“现在人们都知道华侨城的辉煌,但是不知道先行者的艰辛。”他所说的艰辛其中就包括了老归侨和女工回忆中的“喝水难、用水也难。”

这也与华侨城的地理条件有关。由于沙河区域地势整体较高,一时难以做到像它紧邻的蛇口工业区那样建立自己标准的自来水厂,而是从小沙河打井抽水,后来人多了改为从大沙河,河水很多时候都呈土黄色,无论是吃还是用,都要先沉淀。直到1988年1月1日,大冲水厂才真正向华侨城区域供水,结束了沙河地区多年来饮用水卫生不达标的历史。这点已白纸黑字地写进了华侨城集团“大事记”。

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归国的王谦宇对那次会议印象至深。其实一开始讨论起哪个名字时,有人提出建“中国城”。你不是要吸引华侨资金吗?华侨是最爱国的了,叫这个名字最响亮。有人提出异议。在中国的土地上建“中国城”?不太妥当。最后还是叶飞***说,就叫“华侨城”,这位从菲律宾归国的侨务***最后对华侨城定了调。

“当时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多好,几十年过去,回过头来看这个名字还是起得不错。非常简练。它是一座城,不是一个工业区,这些年一直是独立的运作,独立的规划,独立的建设。如今作为一个地理的名字,它永远保留在地图上。”

曾亲临会场参加会议的王谦宇先生,见证了华侨城诞生的那一刻。

“这个华侨城如果搞得好,五年左右就可以见成效。”叶***对即将成立、一切未知的华侨城定了一个五年的基本目标。而华侨城,最终没有辜负这个为它起名字的人。

众所周知,早在1990年初深圳华侨城就以较高的知名度进入了公众视野。1989年11月22日开业的锦绣中华在当时创下了三项全国纪录:几乎每位*****都来此视察过;开业3个月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一年半收回全部投资。从1986年至1993年,华侨城工业年产值由3.76亿元上升到25.07亿元,年均增长31.1%。至1993年底,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87亿元,销售总收入139.23亿元,创汇13.5亿元,在深圳市1993年50家综合实力最强集团企业评选活动中,华侨城集团位列第4名。让它骄傲的还有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生产的“康佳牌电视机”,在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还有1980年代以东方花园、1990年代以锦绣花园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业,让华侨城这个闹中取静之地成为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的深圳最宜居的大型社区之一;还有以占地25公顷的燕晗山公园和占地5公顷的生态广场为代表的一批城区公共活动空间,以及街头随处可见的无数个精美绿化小品,让人一走进华侨城,就有一种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静谧感和美感。每年的五月,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十几株凤凰木同时开花,几乎映红了半边天,一年又一年,来此观光的人摩肩接踵,纷纷攘攘。该广场从1999年12月31日建成开放,到今天历经22年,热度始终保持不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华侨城的建设与发展在不长的时间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广大归侨侨眷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华侨城的历史所决定的。

与当时开发模式相同、地理也邻近的蛇口工业区比,华侨城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个“侨”字。它是引进侨资、开展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企业工人也主要从全省28个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子女和青年职工中择优录取。这两点都写进了1985年4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给国务院的正式报告中。

其实早在1979年,华侨城之前的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执行的就是这个政策。所以,如果要记录华侨城这块地面的归侨历史,应该从1979年算起。有人说,那时走进华侨城的每一家企业,都能见到不少归侨,尤其以印尼、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为多。走在路上,耳朵里常常能听到飘过来的一两句东南亚口音的普通话,哪怕他们不作声,你也能辨别得出刚才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也许就是归侨,因为他身上的花格衬衫充满了浓郁的东南亚风味。

细数最早来到此地的归侨,本文开头的“老归侨”要算一个,他叫刘国麟,来自印尼,曾任沙河华侨企业公司的****,退休前是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纪委**,曾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其实还有比刘国麟更早的人,已故的“傅谭喜”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979年年初筹办光明华侨电子厂时就被上级指派到此,担任筹备组组长。为何要派他来?他曾长期在广东省电子局从事管理和新产品试制工作。5月,工厂建成,他当了副厂长,1982年底工厂出现亏损,他临危受命,成为厂长。傅谭喜是***成立前夕归国的马来西亚华侨,当过兵,念过大学,**觉悟过得硬,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但办企业光凭一腔热情还不行,还得有办法。他曾对人说,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办好中外合资企业,这是一个新课题。自担任厂长后,他对工厂的业务进行了较大调整,同时注意搞好与合资港商的关系,尊重港商,虚心学习对方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遇事主动征求意见,共同协商解决。在他的领导下,1983年该厂整机产量、生产总值和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年底利润突破二千万港元,相当于建厂时的全部投资。此后该厂利润年年稳步增长,成为深圳电子业中的主力军,1992年通过股份制改造后,“康佳”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归侨成为企业领头人的还有光明华侨家具厂厂长张恩泉,他是砂捞越归侨。光明华侨家具厂是国内第一家利用外资兴建的专门生产板式家具的新型家具厂,张恩泉厂长上任后注重产品样式的不断革新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他勇于开拓,大胆改革了厂里原工资制度,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和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

从1979年到1989年,到底有多少归侨进了华侨城管辖的这几十家大小企业?数字是变动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时从广东省28个华侨农场中的确招来了不少年轻的归侨及侨眷。华侨城批准成立九个多月后,即1986年8月26日,就召开了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125名归侨代表出席了大会。华侨城侨联也因此成为深圳市成立较早的侨联组织。也是该集团成立最早的群团组织。到2000年,华侨城归侨及侨眷人数达到了最高峰共2284人,26个企业成立了侨联,是深圳市最大的基层侨联组织。在这26个侨联组织中归侨企业人数最多的莫过于光明华侨电子厂,1983年该厂职工1400人,其中归侨、侨眷人数占到了40%。

回望历史,会发现在2000年以前,广大归侨在华侨城集团各个企业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他们中大部分是企业的中层管理员和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这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父母归国的年轻人,在国外曾目睹华人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他们更有一颗感恩祖国、报效国家的心。此外,他们当时也是从各个农场近十万名职工中“优中选优”来的,十个里面也挑不了一个,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来特区工作的机会,吊儿郎当的几乎没有。在他们中间涌现了许多优秀分子,如: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职工医院的副院长柯圣福,越南归侨,职工群众都反映他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深受患者的好评;光明华侨毛织厂工人杨发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生产能手,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指标;光明华侨家具厂车间主任陆荣合,印尼归侨,对产品质量把关严,使该厂家私在香港市场很快赢得信誉,连续两年他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员”;光明华侨电子厂二车间生产线线长谢顺娇,印尼归侨,她处处起带头作用,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曾光荣出席广东省召开的省表彰先进归侨大会。

走进华侨城,你会发现它的路名很特别,诸如汕头街、开平街、恩平街、潮州西街、文昌街、兴隆西街、福清街等,让人一头雾水,他们之间扯不上任何关系啊,不禁想知道,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最后也没得到权威的说法,有人说估计与此地归侨多有关系吧,这里是深圳有名的“侨乡”呢。

仔细看去,确实有些不同。比如中新街社区的福清街,它和华侨城很多街道一样,街面不宽,虽是双行车道,却都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它是住在西组团的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1996年的一天,人们看到临街的枕荔楼一楼有家酒楼开张了,几个红色的大字特别醒目:印尼海鲜酒楼。那一天,酒楼的灯火似乎也特别明亮,照得街道上的行人个个脸色都是红红的。

民以食为天。加上家属,在聚集了数千归侨和侨眷的华侨城产生一个“印尼海鲜酒楼”真是太正常不过了。没有才不正常。

酒楼不是一天冒出的。1990年初,在光明华侨电子厂工作的职工们惊喜地发现离他们工厂不远处有家门店在卖印尼小食:串肉、黄姜饭、加多加多等,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正宗。

消息传出,不大的华侨城很快就人尽皆知,一时这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店生意火爆得令人吃惊,忙坏了老板罗新贵、陈卓君夫妻俩。眼看上门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小店实在容纳不下,两人商议得选址另开间大的,几经周折,他们下狠心选了华侨城福清街枕荔楼一楼,面积约1500平方米,就单个门面来说,当时这在华侨城可算是大手笔了,尤其他们是个人独资。债务在身,罗新贵夫妇诚惶诚恐,一心要在菜品的色香味和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尽量让顾客吃得满意下次再来。没有辜负罗新贵夫妇的期望,很快这里成了华侨城地面最热闹的食府。无论是早上的早茶,还是午晚餐,都是宾客盈门,拖家带口的、呼朋唤友的、慕名而来的,吃过的还想再吃,没吃过的更想领略下东南亚菜品的风味。

应该说,罗新贵是一位很有眼光和闯劲的归侨。他与别的归侨不同,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天,他还在妈妈肚子里。他的父母亲虽然都是在印尼出生的华人,但母亲的祖辈有印尼血统,所以,罗新贵皮肤有些深,乍一看就与本地人有些不同。他们夫妻本是光明华侨电子厂的员工,后来罗新贵辞工出来做餐饮生意,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印尼海鲜酒楼”员工最多时有上百位,钟莉萍是最早来的那一批。她母亲也是印尼归侨,算起来她是印尼侨眷,来印尼酒楼工作正合适。只是她没想到自己这一干就是25年,当年她还是一个年轻的黄毛丫头。她说她亲眼目睹了这个店的成长过程,很佩服老板夫妻的良苦用心。当年为了购买正宗的原材料如“黄姜粉”“椰粉”等,老板都是亲力亲为,一早就去香港购货,很少从其他渠道进,就是怕货不正宗。更让她佩服的是“阿婆”也就是老板罗新贵的妈妈,开始那几年,她每天都是早上三点多就起床,到厨房亲自做千层糕、帽子糕、印尼粽等特色糕点。她还亲自带徒弟,教他们如何做出咖喱鸡、巴东牛肉、串烧沙爹等印尼菜肴。阿婆长得高高大大,身着“纱笼”(一种印尼传统服装),慈眉善目,做起事来一点都不含糊,大家受到她的感染,很敬重她,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

印尼海鲜酒楼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酒楼,但它以其特别的“芳香”留在了华侨城无数人的记忆中。如今,沙河街道办事处90后协管员黄新盈还对酒楼有些什么好吃的菜如数家珍,“那个印尼粽小小的,里面的馅有种特别的味道,闻着都香,它其实就是印尼的香料,反正就是好吃。”长相甜美的她也是侨眷,母亲是越南归侨。用小黄的话说,她是吃印尼海鲜酒楼的饭长大的,每天的早餐都是到酒楼开的专门卖早点和快餐的窗口去买一个印尼粽或千层糕,边走边吃去上学,住在西组团的孩子们差不多也都是和她一样。周末去酒楼喝早茶也成了她的日常生活。

虽然这家店生意曾经好到一位难求,甚至巩俐、孙红雷等大明星也曾光临酒楼,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始终保持它的亲和力和便民性。大堂外另开的小窗口,虽只卖些简单价廉的食物,但周围的街坊需要它,即使赚不了几个钱,也认真去做。这大概也是罗新贵生意做得成功的一个要诀吧。

如今已是印尼海鲜酒楼负责人的钟莉萍当听说此地不少归侨侨眷还念念不忘酒楼做的“印尼粽”时,连连说,“我们还做,我们还做。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特色丢掉。”

给华侨城增添了侨乡文化特色的,还有一个民间成立的文化团体,叫“印尼舞蹈队”,他们的故事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支舞蹈队的成员以印尼归侨为多,后来也加入了不少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的归侨,他们的节目也多是东南亚特色的民族歌舞。

2020年8月26号,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上午11点,在中新街社区西组团住宅区10栋门前,一位个头不高、面色黢黑的老人正慢悠悠地走在路上。有人上前拦住他,请问11栋在哪里?他止步,热情地指点。来人又问他:您是归侨吗?

“是啊。”他点点头。

问话人脸上露出惊喜,进一步向前:“听说九十年代中,这里很热闹,晚上不少归侨聚集在11栋前后唱歌跳舞。有这回事吗?”

“是的。这里地方大一点,有空地。但不是晚上,是下午。”

“您唱过吗?”

“唱过,我会唱很多印尼歌。”说着他摘下口罩,应要求唱起了印尼经典歌曲“美丽的梭罗河”: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你的光荣历史,我永远记在心上。旱季来临,你轻轻流淌,雨季时波涛滚滚,你流向远方。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

他的嗓音低沉,但音质纯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唱完歌,他向素昧平生的人讲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叫梁远逵,是1960年9月回国的,来自印尼。那年他才13岁,眼看两个姐姐都跟着同学们一起回国,他也嚷着要回来。回国后先在福建读了4年书,后来就到了英德华侨农场。在农场什么农活都学会做。包括烧矿。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经验,1984年调来深圳华侨城,在兴华拉链厂烧锅炉。“八几年我们拉链厂生产的铜、铝、铁、尼龙、塑料等各种拉链二百多种,百分之七十都销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说起过去,他滔滔不绝,一脸自豪。

干了15年,每天工作8小时。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身体吃不消了,犯胃出血做了手术,加上心脏也不太好,后来就提前3年退了休。

他继续说,1995年前后,他们中间已有人开始陆陆续续退休在家,孩子也慢慢大了,有些时间消遣了,一帮归侨便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回忆回忆过去的生活。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唱,后来人就多起来了,有人还从家里带来小乐器与小喇叭,自弹自唱。

“你参加了吗?”

他摇摇头。不知是不是不好意思,还是不停顿的叙说增加了他的压力,他的脸膛显得更黑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归侨们的自发弹唱,引起了沙河街道办事处的重视,街道计生办叶瑞珠主任也是印尼归侨,她向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干脆成立一支队伍吧,活跃一下归侨和周围居民的业余生活也好。她的建议得到许可后,队伍很快成立起来。报名的人很多,还要经过精挑细选。梁远逵虽然爱唱歌,心有所动,但认为自己身体不够好,没有报名加入,只是当了一名忠实的观众。

沙河街道办事处一直都非常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加上大家热情都很高,每周勤学苦练两三次,很快就在区内打响。歌舞队队长叶瑞珠回忆说,他们第一次表演就是在康佳集团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晚会上,这次表演很成功,大家都非常高兴,劲头更大了。这二十多年,他们一次次代表沙河街道“出征”,拿回无数奖项,市区媒体多次以“深圳有支印尼舞蹈队”为题来进行专门报道。他们还前往全省多个华侨农场演出,名声传得越来越广,区外的一些归侨也慕名而来,要求加入这支队伍。

时间流逝得快,当年五十多岁能歌善舞的归侨们现在年龄大部分都在七十岁以上,到外面参加演出的活动少了,但他们仍然还活跃在社区的舞台上,每年都为周围的老归侨、老街坊奉献出一个个精彩的节目。1942年出生的叶瑞珠大姐已退到幕后做指导联络工作,但她的老伴郭荣华年近八十岁了,还一直能唱能跳,每次演出,他和他的同伴们都赢得了观众们热情的掌声。

说起往事,梁远逵谈话的兴致分毫不减,他说,华侨城的归侨如今很多都老了,我今年73岁,还算年轻的。这10栋、11栋以前住的都是归侨,因为没有电梯,很多老归侨搬走了,但他们还经常会回来看看,有感情啊。我在这里住了37年了,不会搬其他地方了。现在退休工资有七千多,身体也还过得去。虽然13岁就离开父母,三十多年才回印尼看一眼,回去时父母亲都已过世,但不后悔回中国。

能来到深圳华侨城工作、退休,很幸运。他点点头,最后说道。


  • 广告
    查看详情
~先加赏先享有版权分享...详情>
本文获得460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末末
  • 2021-09-19 10:23:36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8000邻家币
  • 费新乾
  • 2021-09-09 10:49:01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 文夕
  • 2021-09-01 23:40:52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 冰凌
  • 2021-08-31 10:12:35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8000邻家币
  • Zou??
  • 2021-08-28 01:40:17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3000邻家币
  • Zou??
  • 2021-08-28 01:37:19
打赏了2000邻家币,共计3000邻家币
  • 笑笑书生
  • 2021-08-27 21:17:28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8000邻家币
  • 廖令鹏
  • 2021-08-27 21:15:20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8000邻家币
  • 廖令鹏
  • 2021-08-27 12:23:32
提名10000邻家币,共计20000邻家币
  • 廖令鹏
  • 2021-08-27 12:18:55
提名10000邻家币,共计20000邻家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