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香
  • 52000
  • 2条
燕越山海 衔泥为琴
  • 周冠军

记历史古董钢琴收藏家许经燕


有位舞者曾说,有些人来这世界是为了享乐,有的是为了索取,有的是为了传宗接代,有的是为了看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而许经燕,应该是为了琴。

一路走来,许经燕的人生轨迹似乎始终围绕着钢琴:弹琴、调琴、修琴、谱琴曲、办琴行、办音乐出版社,收琴、藏琴、举办钢琴音乐节、开设钢琴博物馆……他生命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与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他这部独特琴书的最初开端,源于他的父亲。


住在舞台上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故土、他的家庭带给他的濡养。

1963年,福建小县城福清的一对夫妇喜得男婴,取名许经燕。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与音乐艺术相距遥远,而许经燕比较幸运,他的父母都是县城的老师,父亲更是“稀有”的音乐老师,弹得一手好钢琴,几乎整座县城的人都认识他。

至今,儿时的画面还清晰镌刻在许经燕的脑海:父亲笔挺地坐在钢琴前,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动人的旋律从他的指下汩汩流出,在屋子里荡漾、回旋,世界一片温柔,小小的他坐在一旁聆听,满眼都是对父亲的崇拜。

长在教师之家,沐浴父亲光环,许经燕的童年生活很是快活,除了钢琴。那时候,小小的他日复一日地被父亲演奏的旋律熏陶,迷恋上那个黑色大匣子和那个大匣子发出的声音,便经常缠着父亲教他钢琴,而父亲却一直拒绝他,理由是他的手指条件不是太好。尽管学琴被拒,但生活还是那么的静好,如果能一直那么继续下去该多好,但就在许经燕即将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因在生产第二个妹妹的时候难产,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妻子忽然走了,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幼儿,许经燕父亲整个人变得颓废无比,接下来这个小家却又连着遭受了系列事件,父亲无奈将孩子们送到乡下姥姥家,许经燕上学的时候才被接了回来,和父亲一起住在学校礼堂舞台上面的小房间里。

母亲离世,昔日温暖的小家离散,许经燕小小的心灵很是受伤,但他仍十分想学钢琴,这甚至成了一种执念。让男孩高兴的是,学校的礼堂归父亲管辖,他们住在舞台上,一有演出时,许经燕总是待在后台,陶醉欣赏着乐手们的演奏,偶尔也有机会去帮忙敲敲打打。虽然住在那堆满道具的逼仄房间里,许经燕却可以随时鼓捣、吹弄一番鼓、风琴、笛子等各种乐器,何况礼堂里还有一台钢琴!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果全家后来没有移居到香港发展,许经燕和钢琴的缘分可能就止于在学校礼堂的试弹,可身处闽东的他,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去到香港延续自己的琴旅。

自古,拥有漫长海岸线的福建海上交通四通八达,而天蓝海碧、椰林婆娑、岛屿遍布如珍珠的南洋更是福建人心里的淘金热土,吸引着他们拖家带口背上行囊,舟楫行船远渡重洋去实现淘金梦。

妻子离世及家里的系列变故,让许经燕的父亲一直无法走出阴霾,在印尼发展得不错的祖父辈和族兄弟姐妹们闻听,便纷纷邀请他们全家移民去印尼,换个国度换个环境或许能有所改善。

倍感孤独的父亲同意了亲人们的建议,不久后就开始着手办理申请出国的手续,许经燕记得,因为办证需要,他和父亲拍下了第一张合影,那张照片他留存至今。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等待审批的过程十分漫长,直到许经燕念到高二,他们的出国申请才终于获批,但因为当时的一些特殊原因,他们无法按原计划去到印尼,在香港的亲人们闻听,便纷纷邀请他们去香港发展。相较于印尼,香港或许更为容易融入和适应吧?许经燕的父亲思考良久,最终决定携家带口去香港。


走过罗湖桥

1979年,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时代的大轨迹和个人的小步伐巧妙重叠,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清晨,许经燕父亲带着孩子们从家乡坐火车出发,几十个小时后抵达广州,父亲的朋友来接站,送他们转火车去深圳,准备从罗湖口岸过关去香港。

又在绿皮火车上摇晃几个小时后,父子几人终于抵达深圳火车站。那时候的深圳,大街空旷,楼房矮小,中南大道还是一条土路,奔波的建设者们戴着草帽,拎着水桶背着蛇皮袋帆布包。

深圳很暖和,许经燕整理好一路走来脱下的厚重衣物交给父亲,在火车站邮寄回去给老家的表兄弟们,然后就和父亲一起离开火车站,走去罗湖桥。

他们沉默地走着,走出当时中国唯一的“南大门”,渡过个体的命运河流,那短短的旅途连接的,身后是熟悉的故土,前面是陌生的香港。许经燕和父亲心里一片迷茫和不舍,父亲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和孩子的将是怎样的生活,许经燕不舍老家的亲人和同学,他一直成绩优异,有足够的把握考上大学,而到了香港,自己努力多年的学业作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那时候的许经燕没有想到,两年后的1981年,他在受邀参加香港艺术节子活动“艺穗节”时,会将与父亲的这段漫步谱写成钢琴曲《1979罗湖桥》,并作为唯一的一首参赛钢琴曲获得奖项,还被香港电台邀请采访,在现场演奏这首曲子。

当时的罗湖海关,就是建在铁轨边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父亲去办理手续,许经燕在铁轨上玩耍。那时候,水果罐头是比较稀罕的物资,被作为礼物馈赠,罐头玻璃瓶也是人们珍惜的储存东西的精致容器。让许经燕惊讶的是,罗湖海关旁边的铁轨两侧散落着许多罐头瓶,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汽水罐,他便去捡拾那些瓶子罐子玩。

过一会,父亲办好了手续,许经燕被唤回,在踏上去香港的列车时,许经燕回头,那些瓶罐在身后闪闪发光,似梦似幻,似在告诉他前途光明灿烂,而你终将再次回到这里。


维多利亚港,琴梦轻摇

1979年的列车开动了,罗湖海关的小房子渐渐消失不见,窗外的新界地带满目荒凉,与老家的乡村没什么区别,让许经燕很是失望。他们穿过狮子山隧道,抵达红磡火车站,亲人们来接站,并帮助他们安顿了下来。

当时,香港十分缺钢琴老师,父亲便仍选择了老本行,在琴行做钢琴教师。很快,父亲发现在香港做钢琴老师的收入很不错,不失为一份赖以生存的好职业,何况儿子一直喜欢钢琴,也有一定基础,便开始系统地教许经燕。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发现儿子进步很大,便请了更优秀的老师教他。

许经燕很有音乐天资,且有一定的基础,经过父亲和老师的一番悉心训导,钢琴技艺进步神速,短短时间内就一次性考过了英皇乐理八级和钢琴七级。总是跟着父亲在琴行转悠的他发现,琴行一直请外面的调律师来调律,为了节约练琴费用,他便自告奋勇地找到老板,说我给你免费调琴,你让我免费练琴。老板很欣赏这个勤奋的少年,便答应让他试试。

那个年代,调律师没有现代化的电子调律工具,调音过程中完全靠耳朵聆听判断音准,但许经燕早在观摩调律师工作的同时勤奋练习,很快就能独立担任调律工作,他不仅帮琴行调琴,还主动承担搬运、安装等杂事,琴行老板和其他员工、老师都十分喜欢这个勤快的孩子。一年多后,许经燕得到父亲更得到琴行老板的肯定认可,1980年,17岁的他正式入职香港“国际琴行”,成为琴行最年轻的钢琴音乐教师和调律师。

在琴行当钢琴老师,学生们年龄、质素、背景、手指条件各不相同,幼时因手指条件被父亲拒绝的许经燕深有体会,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最快进步,他十分用心地将流行曲改编为钢琴练习曲,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学与练习方案。很快,许经燕就成了琴行学生最多的钢琴老师。

80年代初,经济腾飞,消费增长,香港文化艺术从发力到成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电视、电影等新兴传播媒介兴起,唱片行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香港乐坛更堪称神仙打架,是后来无数人记忆里的辉煌时代。

许经燕有着福建人的勤奋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握机会,博一番时代浪潮,开创自己的事业。彼时,已在行业工作两年的他对香港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做生意的学生也纷纷鼓励许经燕创业,有的赞助资金,有的甚至搬来家里的钢琴以支持,在学生们的帮助下,许经燕于1982年正式创办“声辉琴行”。因第一家琴行源于多位学生的支持,1989年在准备转行全身心投入出版业的时候,许经燕同样将自己的所有琴行免费赠予给一些有经营能力的学生,此是后话。

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却意外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商人,许经燕牛刀小试的“声辉琴行”运营很快步入轨道。他观察到,当时的流行音乐偶像和作品席卷香港、大陆、台湾甚至海外,而香港音乐市场上却没有一本流行音乐的钢琴乐谱。许经燕笃定这是个很好的商机,便用心挑选了一些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改编成适合大多数人演奏的钢琴曲,拟出版香港第一本《流行钢琴曲集》。

乐谱编好了,许经燕多方联络出版社,却没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发行,因市面上没有类似产品,出版社对销路持怀疑态度。既然没有出版社肯发行自己的乐谱,为什么不能自己成立出版社?于是,“声辉乐谱出版社”诞生。

出版问题解决,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销售问题。当时,琴行和书店多不愿意采购这本曲谱进行销售,许经燕就采取先供货、售出后再结算货款的“寄卖”方式,一家家地跑,一家家地推广,带着学生们大街小巷张贴宣传海报。没有存货压力,有些商家便说你放些在这试试吧。很快,陈列在书店、琴行的曲谱引起乐迷关注,32块港币一本销得一版再版。当时,香港的钢琴音乐课是25块港币一节,普通住宅约20万港币左右一套,而许经燕改编出版的香港首本《流行钢琴曲集》销售破万册,算是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踏足商海便收获丰厚,这让许经燕信心满满,在琴行和出版社生意步入轨道后,许经燕一鼓作气,除了开设琴行分店,还连续创办了“星辉音乐国际”“博雅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钢琴曲谱,灌录了近百款的钢琴教学录音卡带,先后出版了千多款各类音乐产品,畅销香港、内地及世界各地。

虽流行音乐风靡一时,但许经燕也没忘却挚爱的古典音乐,他想出版发行古典音乐,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他便独辟蹊径,跑到欧洲买下一些音乐公司和他们持有的版权,拿回香港重新编辑,出版发行。

有“琴感”,还有“商感”,许经燕创新的出版和营销模式,让持有的公司在几年内实现了营收破亿,他甚至开始投资房产等,积累起丰厚资本。当然,许经燕也一直在继续自己的琴旅,他的琴行在开展卖琴、教琴等业务的同时,也做二手琴买卖。许经燕很早就发现,普通的二手钢琴买卖做的人多、利润低,而具收藏价值的古董钢琴就不同了,因资源稀少差价很高,他便将目光更多地投到古董钢琴上面去。而每每找到那些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古董钢琴时,他总不自觉地产生梦幻之感,那些琴似穿越时空,与他跨山越海的他见面,他们是如此难舍难分。

藏琴梦,由此而起。


垃圾站的那台琴

琴梦一旦起,余音便不绝。一次,许经燕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垃圾站发现一台钢琴,那台被遗弃的琴在废弃物之间蜷缩着,昔日的优雅褪尽,浑身沾满秽物,狼狈不堪。许经燕看着那台委屈的琴,满心怜惜,便把它带出囹圄,清理修整一番,惊喜地发现那居然是一台200余年前的方型钢琴,便先将它放在伦敦的仓库里,后又辗转将其运回国。

寻琴之路充满意外和惊喜,让许经燕乐此不疲。在欧洲的古堡,在英美深山里的私人俱乐部,在音乐院校、医院、会所、教堂、古董家具店、商家、博物馆,在一位位收藏家的“藏宝地”……许经燕收集到一台台具历史价值的古董钢琴,它们有的曾和主人一起入画,有的曾陪着主人创作出传世名曲,每一台琴都是一本独特的书,记录着独一无二的故事。

每每提起那些满世界搜罗回来的宝贝,头发业已花白的许经燕眼睛总是闪闪发光,他似一个亲切和蔼的邻家老人,似讲述自己的宝贝儿孙们那样,与人们分享他的琴及琴的故事。

十九世纪,英国富商威廉・阿博特在建设自己的“豪园”时,特别邀请钢琴制作名家族布罗德伍德家族和建筑设计师根据自己豪园的建筑和装修风格,制作了一台创世纪歌德式大型三角钢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豪园被炸毁,这台琴不知所踪,英国人苦寻了几十年无果,后来该琴却在法国出现,许经燕几经辗转将它购得运回伦敦,之后又将这台传奇的钢琴辗转运回中国。他认为,这琴一定是被爱琴之人特别保护下来,至今音色完美,能被自己拥有也是莫大的缘分和幸运。

1886年4月15日,“钢琴之王”李斯特在世界赫赫有名的音乐出版公司掌舵人亨利·利特尔顿私人豪园音乐厅举办了他人生最后一场音乐会,三个月后离开了人世。虽然亨利的豪园几度易手面目全非,但李斯特演奏的这台钢琴依然保存了下来。

著名的音乐家海顿,被贝多芬尊称为“老师”,被莫扎特唤为“海顿爸爸”。1809年5月31日,这位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在悲愤中与世长辞。辞世5天前,海顿在一台陪伴他九年的“埃拉德”钢琴前弹奏了三遍奥地利国歌,直到筋疲力尽。这台海顿生前使用的“埃拉德”钢琴后来曾被人用来储存谷子,后经维也纳修琴师精心修复……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些传奇的钢琴现在都为许经燕所有。他一直觉得,自己一直在寻找那些琴,或许那些琴也一直在等他,一台又一台,它们从世界上各个角落来到自己身边。如今,许经燕先后将600多台历史古董钢琴运回中国,这些琴涵盖了世界钢琴制造史上具重要意义的品牌300多个,囊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钢琴发展黄金历史中各个时期的不同品类,其中不乏各个时期名家制作的名琴,如海顿、莫扎特、克莱门蒂、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期的大型三角演奏钢琴等。许经燕的历史古董钢琴收藏规模堪称世界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历史体系最完整。

爱屋及乌。除了收藏古董钢琴,许经燕还热衷于收藏与钢琴有关的其他物品,他收藏了早期音乐原版书籍和钢琴乐谱2000多份(本),钢琴艺术座钟和烛台1000多件,早期钢琴录音纸卷2000余卷……他总觉得,琴不是孤立的,由它衍生出的一切艺术都值得被珍惜。


再过罗湖桥

2001年,许经燕经营多年的出版业红红火火,藏琴也藏得怡然自得,眼光前瞻的他发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香港的学校都安装了网络教学服务器,而服务器里却是一片空白,无可用的教学软件,如果自己能开发出系列教学软件,那势必又开行业先河,销售应该也不是问题。而一河之隔的深圳软件开发人才聚集,华强北声名鹊起,不如去那边找家公司合作,全力做教育软件开发?

许经燕从来都是看准就下手,很快,他在香港公司聘请了三位业界人士,带领他们渡过罗湖桥,来到深圳。

彼时,罗湖桥已不是当初的罗湖桥,许经燕也不是1979年的迷茫少年,他踌躇满志来到华强北,与一家软件公司签约合作,开始研发之旅。

一年后,许经燕再过罗湖桥,来华强北验收开发成果,但当时出来的产品不论从版面设计还是动画效果还是演说台词,都没有达到他想要的预期效果。失望几分钟后,许经燕决定,买下那家软件公司,自己留在深圳公司压阵,誓要在半年内开发出达到自己预期效果的产品。

于是,许经燕在公司隔出了一个小房间,用于办公和休息,他要求员工自己不下班所有人都不准下班,不配合工作的可以走人。就这样,他和员工们一起,常常工作到午夜才下班,然后请所有员工夜宵桑拿,常常在12点后可免费过夜的桑拿房凑合一晚,早上又回到公司开始工作。三个月后,包括中文、英文、数学等科目的“香港小学教育”系列软件开发成功,全套共有100张光碟,售价9800元港币。这系列教学软件图文并茂生动适用,填补了香港小学教育领域的教学软件空白。许经燕犒赏了与自己共同奋战的员工,还在福田世贸广场买下两层写字楼,在深圳正式创立多媒体制作公司和国际贸易公司,授权上海音乐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产品,第一年就获得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在深圳越久,就对深圳越有情感,也对深圳越有信心,许经燕十分看好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十分舍不得共同打拼的员工,因身在出版行业,香港、深圳的公司每年都需消耗掉大量的印刷品,他便在福田田面开办印刷厂,研发、制作、印刷、出版发行、等流程一手掌控,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公司的产品不仅畅销香港和内地,还远销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办钢琴的节日

商业版图不断扩大,许经燕在深圳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田面改为“设计之都”,厂房被收走后,他又将印刷厂搬到了龙华的民乐工业园(现“民乐科技园”)。

时代如大浪淘沙,深圳的产业不断更新迭代、转移变迁。慢慢地,曾有着“全国印刷看广东、广东印刷看深圳”美誉的深圳传统印刷业由于成本增高、环保等因素,慢慢地转移到观澜、东莞塘厦等地。2012年,高到已经不值得自己去生产的成本让许经燕决定彻底关停印刷厂。

那时候,许经燕很是困惑,在深圳多年的他对这座城市已经有了浓厚感情,他舍不得离开,却又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这时候,一缕琴音提醒了他。

早在2003年,深圳即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2004年,深圳作出了打造“钢琴之城”的规划;而近10年过去,深圳还没有一档大型的、专业的、综合的钢琴音乐主题活动。许经燕觉得,自己不论是琴还是琴人都有着丰富的资源,何不为这城市做点事情,让琴之为城,琴之为民?于是,他立刻开始着手策划创办“深圳钢琴音乐节”。

骨子里那缕始终缠绕的琴丝,让许经燕又找到了主心骨,他多方奔走,场地、演出用琴、演出嘉宾、活动方案、甚至连新闻通稿等都亲力亲为。深圳宣传、文体部门的领导曾问许经燕,“如果没有政府资助,你还办不办?”许经燕只回答了一个字:“办!”2013年5月2日,第一届“深圳钢琴音乐节”在深圳音乐厅正式开幕,在接下来为时一个月的时间里,“百名琴童马拉松音乐会”“大师专场音乐会”“公益慈善演出”“高雅音乐进社区”等钢琴音乐主题活动让钢琴的铮铮之声响彻全城。

活动办得很成功,钱全由许经燕自己掏腰包,他大手笔地邀请多位世界著名钢琴家来到深圳,誓要“一节动一城”。他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事业正朝气蓬勃发展,看到市民对钢琴艺术的热爱和欢迎,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和认同。在活动期间,他常常站在剧院一角,靠在墙上,微闭着眼睛,感受着钢琴家们指下流淌的优美旋律,他知道,周围那些乐迷也与他一样沉浸其中,为他们举办钢琴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多么有价值多么有意义。

深圳是一座诚信的城市。第一届深圳钢琴音乐节举办后几个月,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就下来了,尽管自己仍垫出了不少,但许经燕却觉得很值得。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坚持,因为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有限,能做好一两件就很好了。”在许经燕的坚持下,“深圳钢琴音乐节”越走越远,蝶变为“深圳钢琴音乐季”,至2022年已经举办到第十届,活动时间更长,联动单位更多,形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场地不再限于剧院,还可以在大海边、在天台、在商业广场、在大街、在虚拟平台……“深圳钢琴音乐季”业已成为深圳市级三大钢琴品牌活动之一,被纳入深圳城市文化菜单,此是后话。


把琴留在深圳

在2013年第一届深圳钢琴音乐节大获成功后,2014年的第二届如期而至。期间,恰逢深圳博物馆计划闭馆大装修,准备在装修之前做场特别的展览。得知许经燕的收藏后,深圳博物馆方面邀请他做一场古董钢琴展览,许经燕便从自己在美国、英国的琴库里挑选了一些古董钢琴,第一次将自己的收藏运回国,在深圳博物馆举办展览。

琴只有60多台,时间仓促也来不及精致挑选,但当那些造型独特、制作精良、故事生动的琴出现在市民眼里时,很快便引起轰动。琴应尽其赏。深圳博物馆小展激起的热烈琴浪,让许经燕决定将收藏的钢琴逐步从国外运来深圳,部分就摆放在民乐科技园的雅星大厦,他甚至开办起一个简单的历史古董钢琴展厅,很快在鹏城掀起古董钢琴浪潮。

2015年,深圳机场向许经燕发出展览邀请。许经燕去看了场地,觉得很是合适,第一批展览便放了300多台琴,同年还在保利剧院举办了国内第一场古董钢琴音乐会。后来,许经燕又陆续将存放在国外的古董钢琴运回国,在深圳宝安机场和上海浦东同期举办“穿越时光古董钢琴展”,深圳机场的展览持续到2016年12月31号才结束,总计参与展览的古董钢琴有400多台,展览引起全城、全国甚至国际的关注,人们没有想到,钢琴文化本起源于欧美,但在中国深圳居然能欣赏到可串联起钢琴发展黄金史的钢琴代表作。

自然,藏己所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这些年,不论是在做什么事情,许经燕也没停下过寻琴。每天,世界各地的行业人士都会给许经燕发来各种与琴有关的讯息,他每天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在那些资料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宝贝。每次打开新收来的钢琴,他就像打开盲盒的孩子,充满期待和快乐,但背后巨大又艰辛的付出却鲜为人知。

一个人可以为爱好和梦想付出到什么程度呢?曾经,许经燕站在一幢房子前伫立良久,海风徐徐吹来,窗户透出温暖的灯火,那整幢房子曾经是他的物业,是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当年,投资收益丰厚的他在香港和各地置办了不少物业,而藏琴和琴的维修保养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他陆续变卖了多处产业用以维持。但许经燕觉得,用可不断在生产的钢筋水泥换取不可复制且不断遗失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将其永久留在中国,这很值得。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是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许经燕很认同莎士比亚这句话。几次展览让他觉得自己的收藏经年被放在仓库里是多么的可惜,它们的风采应该让更多人欣赏到,它们的声音应该让更多人聆听到,这样自己的收藏才有意义。

展览后,许经燕的藏琴也引发多方关注,2016年始,成都、厦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频频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前去做展览。自己的珍藏能被更多人欣赏,许经燕很高兴。但每次备展时,自己的宝贝就要被搬来移去,若不小心磕碰到,他就会心痛很久,想着如果自己的珍爱能有个稳定的家该多好。这期间,一些城市的提案和许经燕心底潜藏的梦想不谋而合,那就是建造历史钢琴博物馆。

展览要去,但是要让自己的琴在别的城市扎根,许经燕还是犹豫,他已深爱深圳,准备扎根于此励精图治,并在深圳的支持下培育起了第一朵钢琴艺术之花“深圳钢琴音乐节”,他梦想的钢琴博物馆,也应该是建在深圳。

让许经燕高兴的是,他的琴越来越受到深圳宣传、文体部门的关注,2018年第十四届文博会期间,一直关注许经燕收藏的龙华区邀请他做一个文博会的配套活动,展览古董钢琴。许经燕当即答应,因雅星大厦的空间有限,他就精心挑选了90台收藏,举办“穿越时光·古典钢琴博物馆公益展”。展览开幕时,诸多领导、专家、钢琴发烧友闻讯而来,许经燕还邀请了耶鲁大学钢琴系主任、殿堂级钢琴家鲍里斯 • 贝尔曼来到深圳,用古钢琴现场演奏,穿越时空的音乐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聆听的人。此后,许经燕的古钢琴便成了文博会配套活动的“常客”。

深圳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他说,把这些琴留在深圳吧。


留在龙华

在许经燕的眼里,钢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融合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艺术特征,是音乐艺术文化的生动载体,它们好不容易来到自己手里,来到这座城,就应该为城所用,与城共绽光芒。所以,尽管国内多座城市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许经燕却一直没有答应,他在等,他在等深圳。

2019年,在许经燕建设钢琴博物馆的申请还未得到深圳批复时,颇具诚意的南京甚至组队来到深圳,邀请许经燕前去南京组建博物馆,并计划拨划89亩地,将钢琴博物馆项目列入四新项目之一。许经燕先是挑选了100台收藏运送去南京参加展览,那些琴打好包开运那天,他如骨肉分离般依依不舍,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宝贝们不要再如此颠沛流离,而是和自己天天相守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运回国的藏品数量越来越多,而钢琴的体积庞大,龙华雅星大厦有限的空间无法安放所有收藏,许经燕便跑去租金相对实惠点的东莞租赁下仓库,每次需要选琴去参加展览或音乐会时,许经燕都要驾车去到东莞,挑选好要用的琴后,他会对着仓库里蒙着布的钢琴说抱歉,然后反复叮咛工人在搬运的时候要小心再小心,他似那些琴的父亲,时时刻刻担忧它们的平安和健康,为他们找家的心愿也日益强烈,甚至强烈到有点焦躁。

好在,“深”不负“琴”。2021年6月16日,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率各区代表组团来到龙华雅星调研。王强在了解许经燕的收藏历程后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需要具厚重文化底蕴的东西压场;深圳正着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需要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而许经燕的钢琴收藏就十分适合,能促进全球语境下的钢琴文化艺术交流。

那场马拉松会议从下午3点开始,直到7点多才结束,深圳充满诚意地挽留许经燕,“国际钢琴艺术博物馆”项目被纳入建设蓝图,许经燕如吃了定心丸,他当即决定拒绝南京、杭州,留在深圳。但接下来,面对深圳各区代表们的“深情目光”,他却犯了难。深圳的每个区都想将这个项目引入,他们甚至都对建设用地有了规划,给出了初步方案,都想以优厚的条件和支持争取国际钢琴博物馆落在自己的区。

王强一行离开两天后,龙华区委**王卫又带队来到雅星,全力挽留许经燕和他的琴、琴的博物馆留在龙华。

“留在龙华吧,还是留在龙华。”从将印刷厂开在民乐工业园开始,许经燕已经在龙华扎根了十余年,他的琴最初陈列在由印刷厂转型的雅星文化传播公司并得到城民认可,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与情感,他希望在此续写自己新的“琴书”,让自己的“琴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很快,许经燕就收到了好消息,“国际钢琴艺术博物馆”项目选址龙华白石龙音乐公园,龙华区还在大浪划拨出场地,让他用于放置收藏,在博物馆建成之前实现良好过渡。许经燕立即开始筹划,将还在国外的琴全部运回,整理国内的琴,编号、修整、归置,让它们到时候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新家”。

或许,许经燕人如其名,如海燕飞越山海重洋,满世界辛勤衔泥,试图为那些铭记着音乐历史的琴筑造温暖牢固的巢,让那优美的琴、那穿越时空的音震撼一座城市,为更多人带去形与声的享受;让那在优雅琴键上跳跃的生动历史,被一代代琴人延续下去,书写成一部动态的、历久弥新的琴书。

不久之后,这恢弘的序章,将在深圳龙华奏响。

  • 广告
    查看详情
~先加赏先享有版权分享...详情>
本文获得520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520周冠
  • 2023-01-02 00:05:00
打赏了39000邻家币,共计39000邻家币
  • 深圳老亨
  • 2022-12-30 10:24:18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 昆阳森林
  • 2022-12-27 08:57:14
打赏了2000邻家币,共计2000邻家币
  • 老黄牛学飞翔
  • 2022-12-26 15:41:23
打赏了10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