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秋妮
  • 69000
  • 18条
你写深圳故事,我讲你的创作故事
  • 周冠军

讲书文案近十万字,讲书时间超五个小时

花开花谢,光阴流转。2021年1月,我在机缘巧合下录制的“秋妮书语”视频号,在不知不觉中,至今已发布了一百多期。近三年的时间里,推出七十多位深圳作家正式出版的书籍,有些作家的书讲了两本、甚至三本。第一年每周推一期,第二年两周推一期,文案近十万字,讲书时间累计超过了五个小时。随着数字的不断上升,作为这个视频的主播、文案、剪辑和拍摄者,我的心里是忐忑的,为下一个视频如何更好展示绞尽脑汁,又为这些视频推送后的反响和效果感到欣慰,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

作家负责写深圳故事,而我讲他们的创作故事。

从《听,秋妮书语》到讲《你写深圳故事,我讲你的创作故事》,一年时间里,伴随着书声,肉眼可见的改变并不多,但骨子里、精神层面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于我,于一些熟识的作家,于深圳文学。这些虚构或非虚构的故事,让沉淀的岁月散发着暗香,不艳丽,不张扬,不高调,这种坚持与读书有关,涌动着一股力量,温暖但不灼伤,闪亮但不刺眼。

买宝安作家段作文的新书《人间烟火》,用来奖励“每天读书社”的好声音书友。他感谢我,我的回答是:“利他就是利己。”

看似是在帮作家宣传、推广、销售新书,在这过程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的是作家老师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小心翼翼,比看书有着更具体的体悟。

这个专注于推广深圳作家的视频号让我成长,当收到感谢和赞誉的话语时,内心真挚地表示谢意,因为他们的关注和鼓励,让一个社恐(应该没人会信我这个标签)勇于站在镜头面前,表达对一本书的感受。

“她是一个奇迹。”

“你们以前相信李秋妮会做这么多事吗?”谢亚凡老师是我的老同事,在不同的场合里,他已经不下十次地说这些话,尤其是对着离开单位的同事,他总是一脸惊诧地反问对方,然后介绍我在做的事情。他认识我时,我刚刚生小孩休完产假上班;他重新认识我时,我的小孩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亚凡老师还是没能从我的角色转换里适应过来,尽管他后来离开原单位去了龙华融媒中心,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从来没间断过——这么熟悉的老朋友都没有完全接受我的变化,可想而知,过去的我是多么微小,多么不愿抛头露面,多么不想坦露心扉,甚至不愿在大场合里多讲一句话。那时候觉得,世界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不会有什么改变,何必多言、何必浪费力气呢?只愿在独处时,练不成体的书法,读喜欢的句子,抄触碰人心的文字,吼自认为动听的歌声……现在想想,正是那些安静时刻的沉淀,让如今体形五大三粗的我,看起来稍稍有些内敛和文气吧。

坚持录制、推送,让“秋妮书语”渐渐为人所知;看似每期风格相差无几,总拿“以不变应万变”来回应他人对这种风格的质疑,自己心里是很清楚变化在哪里,那就是处理文案的方式、咬文嚼字的发音、表情和动作的合理化以及视频剪辑的技术——一个播音菜鸟、剪辑小白的提升空间是很大的,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哪一步?

深圳诗人李国坚老师在“秋妮书语”百期祝福语里说,“祝愿秋妮书语早日走入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并走向世界。”一听这话,我赶紧摆手,渺小如斯,怎么敢奢望神州大地,更不敢说世界了。

但让深圳作家走向神州大地,是我的愿望。让他们笔下生动的事物为大众所知,让那些描写深圳历史文化的浓墨重彩洒向祖国大地,让更多人知道,深圳的文化魅力,一如这城市的夜色一般,五彩斑斓,具有丰富的人文元素和历史沉淀。

一年前的《听,秋妮书语》更多的是描写一个成长故事,一年后的“秋妮书语”则以正在进行时的时态,叙述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例外地与声音有关,与读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深圳作家有关。

比如深圳作家笔下的文字如何而来、为何而去,视频推送前后有什么故事?比如在“秋妮书语”带领下,每天读书社是如何读深圳作家的作品,并且举行线下读书会;比如朗诵深圳作家的美文配以美图剪辑后进行推送;比如将用书法写有深圳作家书名的小书签,在进入社区分享阅读时送给参与者并讲解作家故事;比如去江西广丰明德书院举行公益阅读课,给当地孩子送小书签和深圳作家的书……


他们笔下的深圳:

历史悠远,沧海桑田

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浓缩成三分钟的“脚本”,撷取精华自是应该,但又不能只将内容介绍和序言、后记一并念出即行,这是准备文案时我对自己的底线。尽管工作量颇大,要看书、划重点、找细节,最重要的是,我如何将书中有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生动呈现,我的要求是一定要找到被打动的点。如果一本书连自己都无法看进去,又如何能吸引别人?

深圳作家爱深圳、写深圳,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土生土长的深圳作家更是以自己见证深圳发展为荣,他们在这里呱呱落地,待年过半百,经济飞速的深圳已然成为繁华一线城市,笔功深厚的人自然就提起了笔,书写那些自己目睹过的深圳人文和自己经历过民间习俗等。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采访资深民间文化学者廖虹雷,并且长年保持联络。出生于深圳宝安石岩的廖老师学识渊博,尤其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令人钦佩。他著有《老街》《深圳民间节俗》《深圳民间熟语》《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深圳民歌民谣》和《收藏深圳岁月》等系列专著。在他看来,深圳的过去不仅仅是个小渔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他走遍深圳的山村田野,不遗余力地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笔耕不辍。近年来,廖老师每出一本新书,我就会和他相约见面长谈,采访他的出书感想和创作体会。“秋妮书语”曾推介的《深圳民间节俗》和《深圳民歌民谣》两本书,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廖老师的著作曾获得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和广东省第六、第七届民间文艺著作奖,被评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在《深圳民间节俗》一书里,他用详尽的笔墨慢慢记录远去的民俗文化,有力地反驳了深圳没有历史、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观点。书中图文并茂,展示了如今的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和凤凰古村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南山区蛇口半岛的赤湾左炮台保存完好的古炮及清军驻守时的营房遗址,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说明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前,传统文化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根基。节日文化的历史久远,丰富多彩,至今还伴随人们的生活,比如“沙头角鱼灯舞”“西乡抢炮”“坂田麒麟舞”“福永舞龙师”等,这些在廖虹雷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讲书视频《深圳民间节俗》推出后,收到不少的反馈,感慨原来深圳有这么丰富的民间习俗。其中打铁文艺社的画家李卫璋给我打电话,问如何购买廖老师的著作,还想有机会的话与廖老师见上一面,因为书中讲的深圳民俗内容,正是李卫璋画作里需要的元素。

2021年8月,当得知廖老师到宝安“百年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参加活动时,我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卫璋。会面后,他们两人围绕民俗话题相谈甚欢,廖老师还赠送签名新书给卫璋,并合影。无意中在“秋妮书语”发现自己寻找已久的创作素材,卫璋有些感慨。

廖老师今年出版的著作《深圳民歌民谣》,在我编辑的“文化地理”版面上连载,全书分为客家山歌、咸水歌、龙岗皆歌、采茶歌、男女瞽歌、民谣和童谣共七章,这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深圳地区民歌民谣的源流、种类、分布、特色及传承发展,对深圳地区的民歌民谣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廖老师在采访中告诉我,这本书里蕴含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原乡。

在这本书的视频中,作为客家人的我,将客家话、粤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书中提到的客家山歌《月光光》,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的催眠歌,所以很熟悉,这让我在视频推广时仿佛回到童年时光,这种有别于其他视频的语言收到一些好评,反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人微信跟我讨论广府话、白话和粤语的语言划分话题,客家山歌爱好者也像是找到了娘家,询问买书渠道。

除此之外,去年3月份,廖老师还出版了《收藏深圳岁月》一书,这是他几十年的民间探访结晶。年过七旬的他从未停止写作,并且长年在深圳各个地方挖掘和探究当地历史。通过这本书他想告诉大家,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希望更多的原住民和新移民了解这个多彩而立体的深圳。

同样作为深圳本土人,出生在大浪的谢为民老师则将深圳的发展和变化之大,融入回忆录《真情七十年》里,这些龙华往事也是他的自传。这本书出版前,谢老师曾联系过我,咨询此书内容编辑方面的事情。书中有些篇章在媒体刊发过,谢老师对我的编辑处理非常满意,特别是对标题的拟定很喜欢。

谢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是个人的自传,也是一部龙华发展史,看似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其实也是呈现了当时的宝安县龙华乡大船坑村(今新围村)的发展轨迹。他曾就读于大浪小学(即“虔贞女校”)以及观澜中学和龙华中学。在大浪高小读书,学校还有百年教堂,屋顶有十字架,还有一口大教钟,当钟声敲响,方圆数里都听得到……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参加虔贞女校并且安坐在这座百年教堂里开会,虽然现场讨论声不绝于耳,但因为其厚重而沉淀的历史,心里是寂静的。这间曾经是宝安区最高学府的学校给谢为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的快乐。看《真情七十年》,除了眼前能再现虔贞女校的往日场景,还介绍客家民居结构、大浪客家话以及麒麟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和人文,这本书见证谢为民的成长轨迹之外,也是龙华这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真情七十年》的讲书视频推出后,有其他媒体同行联系我,希望能采访谢老师,对龙华的人文历史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次读到深圳知名学者胡野秋的《深圳传》,是胡老师携书到西乡参加一个新书活动,作为记者的身份,我带着采访任务前往。虽然在说深圳,但胡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在最后的对话环节中,四位男士分享了自己对深圳历史和地理的不同理解,儒雅的胡老师一一作了回应,温和而坚定。

活动结束后,我带回一本《深圳传》。在阅读过程中,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怯生生的初中生在宝城五区下车,提着一个干瘪、简单的行李袋,从此开始了异乡生活。有时我扪心自问,在深圳生活了30多年,对这座城市究竟了解有多少?看这本《深圳传》,我才猛然醒悟,成长不只是吃喝拉撒,不只是月底领工资,而是要有探究历史的好奇和勇气,只有了解了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我们才能秉承更好的精神主旨,找寻更好的自己,活得更真实、洒脱。对于深圳,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沿着胡老师的脚步,在《深圳传》里读城。

书中写道,深圳一直繁荣了三百多年,不曾寂寞过。深圳有大盆菜、有光明乳鸽、大鹏海鲜、沙井生蚝,还有蔚蓝海岸……讲到长长的海岸,我记不起来,当年我踏入宝安这块土地时,对大海有没有向往之心,还是忐忑不安,根本无暇想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做好最坏的打算,过想过的人生。在《深圳传》里读魔方一样的深圳,如今的我们以梦为马,真的可以飞翔蓝天。

因为没有勇气加胡野秋老师的微信,所以讲这本书也一直没有跟他正式说,当时在采访现场也只是介绍自己,并未提及讲书的事。大概是视频推送一年后,在深圳书城的一次活动中又遇到胡老师,合影时两人站得比较近,我向他介绍,我讲过《深圳传》的讲书视频,胡老师微笑着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9月,中秋节期间,南翔老师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张照片,那是我在朗诵谢亚凡老师的诗《月》。龙华书城邀请名家讲座,南翔老师是主持人,对话亚凡老师。我没能现场,但一直在看直播。南翔老师的声音浑厚,很有磁性,而我那生涩稚嫩的读诗声响起,一度让我不敢听。

南翔老师著作不断,曾经讲过《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和《伯爵猫》两本书,以动物命名的小说《红凖》也很是吸引我。

关注深圳家园故事,关注深圳人文,关注民间手艺人,南翔老师的笔下充满悲悯之情。

深圳有许许多多技术过硬的手艺人。南翔老师在《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中解读匠人匠心,其中就有深圳传统手艺人。文业成是非遗“木器农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中的其中一位主人公。“一段七旬深圳原住民的过往,虽未必惊心动魄,却也折射了一个民族沧桑的背影。”作家写下这些文字的初衷,也是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像文业成等这样的匠人,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南翔老师用小人物的沧桑刻画出大时代的线条,做到历史与当下、思想与审美、思辨与情感的熔铸。品读《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感受民族的审美与技艺,敬仰文化的温情与智慧。

在小说《伯爵猫》里,以深圳书店的经营状态为主线,作为读者,我也从中窥见深圳的城市肌理和社会万象。

当在朋友圈里知道郭海鸿老师的《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出版时,大脑里闪过一句话:写这本书的最好人选,非郭老师莫属。因为五年前,他组织和创作的历史情景剧《王来任扶民留善政》在王大中丞祠演出时,曾一度轰动。从剧本创作到物色演员、采购道具,再到排练、开演,郭老师事无巨细地跟进,才有后面的完美呈现。

过去几年,陆续得知郭老师在进行这部非虚构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接踵而来,为了让一段历史清晰地呈现,他排除万难,奔波在经过多年的奔走、采访、记录,这书终于面世,巡抚王来任的形象也真实生动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本还原康熙初年“禁海迁界”历史的长篇非虚构作品里,呈现350多年前的幕幕惊心场景,带我们带入那些沿海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日子。

于是,就算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喧嚣万千,但历史终究不会被遗忘,因为有郭老师这样坚守写作的人时刻将深圳的前世今生记挂在心,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文字,不惜奔波多年,查证、采访、记录……留给后人一个更清晰更生动更有立体感的沧桑深圳,让历史人物真实再现,他们为百姓的生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比如

这本书的出版,强有力地反驳了深圳没有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它以文字和图片、以记录和讲述的方式,借助非虚构的文学载体,告诉深圳人,告诉岭南人,“王来任”是谁,他为何值得被沿海地区老百姓世代缅怀。

2022年8月,紧张的新冠疫情期间,我带着小姜和徐志鹏在位于新桥市民广场的新桥义工服务中心见面,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面孔接受我们的采访。志鹏老师有很多重身份:志愿者、区人大代表、作家。

他与陈亚娜经过脚步丈量、记录、访谈出版的著作《古村档案》和《古井档案》,带我们了解身边那些鲜为人知的宝安人文历史。从2014年起,徐志鹏与陈亚娜开始寻访深圳民间古村落,一台单反,一个背包,一本小册子,在工作之余用了四年时间,走遍宝安的大街小巷,寻访了三十多个古村落和200余口水井(出版中的50口水井是具有代表性),拍照近万张,并把寻访过程中所记录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整理成近二十万字的文字,交于宝安区档案馆出版,分别出版了《古村档案》和《古井档案》,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沙井(含现在的沙井和新桥街道),见证沙井的人文变迁。

两本书的采访报道都在曾在《宝安日报》推出,其中《古村档案》里面的许多文章也陆续在“文化地理”版面发表。

讲书视频推出后,沙井教育工作者陈老师微信咨询我,如何可以购买到《古井档案》,他也正在做以沙井古井为主题的本土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希望从徐老师的书中得到大量的材料。

听了我的转达后,志鹏老师立即给陈老师送了一本,由我转交。

每当讲书视频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的时候,心里便感欣慰。


他们笔下的深圳:

风景之美,文化之美

大家对海滨城市的美,一般都会聚焦于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深圳的美,不仅在于大梅沙蔚蓝的海,不仅在于长长的栈道,更不仅仅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红遍全国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各色簕杜鹃缠绕满楼、玉兰花芬芳满街、芒果树飘香、荔枝满枝头、龙眼串串惹人喜……浓郁的岭南气息孕育了这些鲜甜的水果,滋养了无数来深奋斗者的精神力量。

写深圳文字,一定要走,肯定走,才能将这里大街小巷的气息诠释出来。在王国华老师的非虚构作品集《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里,有小小的一条街,一个公园,一碗腌面、八刀汤,这些在书里散发着淡淡的诱人的气息——细细品来,这就是我们记忆里故乡的味道。灵芝公园、新安公园、流塘路等地,这些我们平日熟视无睹的地方经过作家细腻的观察和出彩的文笔,顿时鲜活了起来。

无论是深圳五星级酒店还是小餐馆,无论是电梯里抽烟的老人还是市场卖菜卖肉的人,乃至一棵树和一条河,这本书除了善于发现街巷里形形色色的众生态,也在探讨一些哲学问题,比如对生命的思考。评论家唐小林老师说过,街巷志里的王国华是一个民间观察家,随时随地都有许多令人会心的发现。我非常喜欢里面有写一些人坚持做本土文化的几句话“他们想回头的时候,总有东西可以看见,他们想坚持的时候,总有东西可以坚持。”

国华老师的《街巷志》系列以充满诗意与温暖的文字描绘深圳一代人的精神图景。在他的另一本《街巷志:一朵云来》里,可感受到深圳的市井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等。创作是艰辛的,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马不停蹄地穿街走巷更是另一种难以想象的场景。他走大沙河、到长岭陂,顶着烈日暴晒两次去五指耙公园又遇暴雨,在坪山的古老祠堂门前遇到凶狗,在马峦山导航失效差点迷路……国华老师专注于写深圳的花、公园和林地等,在题为《一朵云来》的篇章里,写到大鹏新区一座断壁残垣的小屋顶上挺立着一棵树,茂密的叶子向上延伸,这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水分就盎然的恣意生长的场景令人震撼。这就像深圳人的生活状态,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不会放弃。在《街巷志》里,国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记录日常所看到的街巷、村落、公园和人群,记录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正在发生的、慢慢消失的以及已经消失的许多细节,展现了城市新移民在融入深圳这座城的探索与生活感知。

深圳的花草植物是有灵气的,它们的身上注入了一种奋斗的执著和倔强,也被诗人们注入了诗意和美好的期许。在谢亚凡老师的诗集《孤单茶花》里,诗寄寓理想和情怀。与书同名诗《孤单茶花》的创作灵感,是他曾在龙华上班的有段时间,每天早上都去单位后面的小山上散步,并且曾有过一次特别的邂逅——“这时发现一颗油茶,和/树上一朵未凋零的花/踏遍山坳山冈/这树是孤单的唯一/而在七百公里外我的家乡/到处有它的兄弟姐妹/每至秋深/漫山遍野洁白茶花。”深圳的茶花让他联想到家乡,在思考这颗油茶的种子是风吹来的还是飞鸟衔来的时候,亚凡老师觉得自己和这朵茶花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关于来历、关于存在、关于回望。

茶花被诗人赋予了许多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诗歌,深圳的茶花不再是普通的花,而寓意着一种追求和精神主旨。亚凡老师是一个快乐的诗人,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诗人。

《孤单茶花》是诗集里一百二十多首的其中一首。诗人在创作时心怀深圳又心系家乡湖南,对于诗和远方,他认为只要迈开步代,天涯即在眼前。但同时诗也是远方,是故乡,是青春,也是归宿。《孤单茶花》告诉我们:不必伤感地看待“人生如寄”,不要纠结于生之短暂,而是要乐观、洒脱地走在人生旅程上。

和秦锦屏老师的缘分是从张嘴大笑中开始。在俄地吓艺术村的一次活动中,我上台读她的诗《我怕身上落满时间的灰》,有音乐的伴奏,读得特别深情,本来早已背得入心,不用再看了,但因为紧张还是看了几眼纸条。不知道当时是为了什么,两人笑得眼睛都眯成缝了……肆意、自然、欢乐的场景仿佛能让人忘掉生活所有的烦忧,这让一个原本并不熟络的人从此走进了心里,想想就温暖,时常抚慰我心,觉得温润人生就该是如此。

在散文集《万木生芽》里,锦屏老师将深圳的景观和家乡人文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南北社会风土人情的画卷。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必定会时常被牵扯,她在北方出生,又生活在南方,两种文化的兼容与交融,滋养了锦屏老师大气而温和的品性,可以大笑,也可以低落,时常让人欢喜和心疼。她爱故乡,也爱深圳,从万山红遍金秋的北到绿意盎然的南,锦屏老师用一支笔将故乡和异乡串起来,在浓墨重彩中捕捉万物的心跳,勾勒了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就如她的无数作品一样,是生动的,跳跃的,有生命力的。

来了深圳,舞台就越来越大。就如一滴闪着光泽的水汇入了辽阔的大海,纵情翻腾,施展自己的才华。黄启键老师的散文集《一滴敢报江海信》写追光人生的精勤者,写大自然的壮丽和气魄,写深圳特区的万千变化。字里行间由始至终秉承文字让人优秀让人勇敢的精神主旨——敬畏文字的人因此终生受益。

他笔下的鹏城景象充满激情和希望。假日行走前海,融入深圳家园,感受这里气象万千的变化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前海那些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用绿色延伸生命的力量,守护这座创意无限的城市和梦想启航的大海。

启键老师在与书同名的《一滴敢报江海信》里写道,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他自比为“一滴水”,无论走多远,身上都自带一个叫坳背村的地方的馥郁柚花香,永远带有韩江的温润。这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去赴墟,经过五华水寨大桥看琴江,江上有一排石墩横跨两岸,每次大人都会指着那排石墩说,等哪天多了一个石墩,你爷爷就回家了。常年不在家的爷爷当时在紫金木材公司上班,要见他一面很不容易。尽管这是大人编来哄小孩的,但从此之后琴江在我脑海里注入了思念和相聚的种子。读《一滴敢报江海信》让我愈发觉得,作为韩江的一条支流,琴江流淌着血脉相连的根的意味。作为客家人,对书里描述的除夕祠堂祭祖的场景很熟悉,因为我就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香火缭绕,祭品满桌,诵文行礼,就如启键老师所写“人在俯仰间,仿佛看见先祖千百年间依然闪耀的光芒”。笔耕十年,在深圳这座城市里,一滴散发光泽的水,流向广阔天地。

深圳的文化之美还在于这些关注深圳作家著作的评论家。在特区文化研究者刘洪霞老师的著作《深圳摩登》里,以俯瞰新都市文学的角度,详细解剖它的崛起,同时看到,在深圳文学前进、发展的轨迹里,新都市文学留下苍劲有力的一笔。

通过洪霞老师分析部分深圳作家的作品,我看到这些作家们书写深圳的温情和残酷,书写逃离的挣扎和扎根的渴望,精彩万分。洪霞老师的评论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一针见血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第三章《知识分子的城市写作》,是洪霞老师对南翔老师的深圳书写进行了温情而直击人心的点评。她在文中说道,历史、人文、生态,作为知识分子的南翔把这三者构筑在一起,成为铜墙铁壁的城邦,捍卫着理想与美好。洪霞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里面除了常有引经据典,对参考资料的出处也有详细备注。没有夸大其词的赞誉之言,只有开阔的纵向和横向的深度分析。她来深圳14年,一直在研究和书写这个城市,已经深浸到它的文化肌理。

同样是评论深圳文学的廖令鹏老师在《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这本书里点评了许多深圳名作家的作品,包括对邓一光、丁力、谢湘南、吴君,还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蔡东等作家的创作进行诠释和挖掘。令鹏老师致力于文学研究,这本书是他长期研究深圳文学总结出来的文学评论集。十多年来坚持文学批评,追踪和观察新城市文学,为很多深圳作家的作品写过评论。那么什么是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答案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因为深圳不断涌现新事物、新故事,文学语言就像这座城市特殊的包容性一样,可以听到许多声音,读到各种文学,包括主流文学、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和打工文学等。这里需要多种文学语言,让深圳更包罗万象、有容乃大。令鹏老师用犀利的笔锋直指目前一些文学现象,比如在第二代打工文学里,有些作品表现出生活的坎坷、思乡的牵挂和工作的无奈,这些焦虑产生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文学的终极人文关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文生态。打工文学的发起人与推动者杨宏海,勉励打工朋友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令鹏老师鼓励打工者多创作引发灵魂冲击的作品,同时字里行间需要更多的感恩、希望和温暖等人文因素,从更高的角度来观照其文学性,探索新的人文取向。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里所彰显的精神面貌与行为会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深圳文学多源、多元、互融、互补,这种“杂”正是移民城市和大都会具有特色,色彩更鲜艳,语言更丰富。

仔细品读深圳作家的书籍,其间有着古老诗经的意味。听到柏华老师的名字,熟悉她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她长年累月推广的《诗经》。作为福田区柏华诗经工作室的主持人,她将古老的《诗经》巧妙地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浅显易懂地引导学生读经典辨植物,并引经据典写进文章里。看她的散文集《跳舞的雨滴》可以深入了解她的诗经情怀。在柏华老师的带领下,她所执教的梅山中学文学社除了围绕《诗经》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研究,还在校园内带着学生们打造诗经植物园,让《诗经》里的植物从书本里跳出来,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耳熟能详的《蒹葭》里,“蒹葭”就是芦苇。柏华带领的诗经团队,影响深远,还出版了《如何更好地读诗经》,以深入浅出地叙述方式让读者理解诗经。

讲完《跳舞的雨滴》和《如何更好地读诗经》,我已经将柏华老师与《诗经》结合到一起,觉得她就是那个“巧笑倩兮,美艳目盼兮”,仿佛穿越千年,含笑带香,迤逦而来的庄姜。古老的《诗经》让深圳更美,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诗意。

作家写深圳人会有许多素材,因为这里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故事。写深圳本地人,却尤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足够的共情,才能深入了解他们对这块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的感情。盛非老师写《深圳宅女》,写《孤独秀》,前者描写深圳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后者则嵌入更多的社会层面的解剖和见解,里面呈现都市人的精神困惑,关注现实,透视人性。她笔下的文字充盈着故乡痕迹和深圳气息,这让她的小说人物表面上看似糅杂在艰辛的都市生活里,其实塑造人物的背后都赋予了深深的深圳情结——原住民对土地的热爱,新移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执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关注深圳、关注深圳文化,就必须关注本土与外乡。深圳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相撞的结果,是多种文化杂糅交汇的一种新文明。深圳的城市文学正是要反映这个过程中各种人的生活和精神变化。


他们笔下的深圳:

奋斗之美,坚韧之美

作家李玉说,深圳是一座不奋斗,都不好意思待在这里的城市。

对,这里是一个越挫越勇的地方,就如唐诗老师的长篇小说《美西螈》。美西螈又名六角龙、大钝口螈,拥有断体再生能力。据说哪怕美西螈失去了一整条腿部,也能很快就长出新的。长篇小说《美西螈》的女主人公单从容,就是一个和这种神奇动物一样独立、强大的女性。唐诗老师在书中将一些不起眼却又各具特色的大小动物隐喻进小说里,在我读来,这样的设定是在隐喻书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小说以四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人的命运作为延长线,呈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打工者的状态:迷茫、追求、梦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蓝予老师出版第六部书籍《苏醒》里,小说通过讲述林晓拉三姐妹从内地来到深圳打拼的追梦历程,描写了一群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抒写关于梦想、家园与爱情的故事。为了写这部小说,蓝予在十多年间采访了100位女性,她在她们的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一位闯入都市拼搏的女子,一位恍惚失落的他乡客。于是她用文字祭奠青春、用故事回忆岁月,回忆那些爱与汗水。

这部创作历时十年的长篇小说跨度三十年,小说从湖南湘江边的永州小城,一个叫下河线的地方为发源地,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书名《苏醒》对于蓝予老师来说,是一种重新的自我审视。这本书能给许多人带来启发,比如像小说里的林晓拉三姐妹一样是正在打拼的都市女性,或是专心持家的家庭主妇,就算是在校学生,读来也有共鸣,里面有她们用挣扎和汗水谱写的青春。

邬霞老师的非虚构《我的吊带裙》记录了自己的生活本真,里面书写的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在原生态的描写中呈现了打工人的生活状态。文字真实朴素,没有刻意的抒情,也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只是还原了自己的生活。文中可以看到,她多么真实、努力和向上。

邬霞曾经出过一本诗集叫《吊带裙》,诗内容源自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里面有着她青春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执著。不管经历了什么,邬霞仍心怀美好,努力做一名穿着吊带裙行走在深圳大街小巷的自信女子。她在《吊带裙》是这样写的,“我要把每个皱褶的宽度熨得都相等,让你在湖边或者草坪上,等待风吹,你也可以奔跑,但一定要让裙裾飘起来带着弧度,像花儿一样。”

“哪怕丢了鞋,也不能丢了工作。”邬霞的这句话是深圳打工者最真实的写照。苦和累是难免的,但是这座城市带来的激情和速度,是她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邬霞在深圳已有25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发自内心地热爱,并且希望能扎根下来。因为深圳,她才能与文字相遇,在这里,她的写作有了最好的土壤,是深圳跳动的脉搏让她有了涌泉般的写作灵感。

客家人十十老师在长篇小说《漂在深圳的女人》里,讲述了全国各地来深圳打工的女性系列故事。她们是妻子,是妈妈,是女儿,是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是写字楼里的职业女性,是杂货店里忙碌的身影;她们在灯红酒绿的夜晚,点缀城市的生活;她们就在你我的身边,行色匆匆,在各自的片场里演绎人生角色。这里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情冷暖、艰难苦恨、悲欢离合,她们是打工生态系统里的一分子。十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普通人的生活写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充满烟火气。这些都是她平日生活中听来的故事,有坚守,有放弃,也有迷茫和无助,更多的勇敢和坚强。十十的小说弥漫着一种温馨,就算写苦难有失望,也不绝望。故事的真实,情节的环环相扣,这是源于作家具有细心观察生活的敏锐感,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结果。写普通人的小故事大情怀,十十的文字彰显着力量

《姐弟仨的深圳路》,一听书名,既让读者羡慕也让人心生好奇,羡慕的是姐弟可以相伴在深圳,互相支持、打气;好奇的是,他们的深圳路成功了吗?就算不写作,陈燕梅老师本人就是一个励志版本,她的果断、能干和勤劳让她今天在深圳收获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感,令人生羡。与其说这本书是燕梅老师的27年深圳记,不如说是她的逆袭记,1994年来深务工,做过工人、总经理助理,后来通过考试进入税务系统工作。在观澜河的滋养,她在深圳一边唱响田园之歌一边深耕文学梦,创作不断,灵感井喷。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她种的菜收获颇丰……在深圳,燕梅老师寻梦成真。她在《后记》里写道,生活在深圳是幸福的,龙华的写作者是幸运的。她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深圳,因为这是一块能激发潜能,让梦想开花的热土。

最大的靠山,唯有自己。龙良如老师在长篇小说《窑》里叙写了一个来深务工者的成长史,这也诸多深圳拓荒者的成长史。书中呈现的观点直接而坚韧:坎坷的人生击败不了我们,反而会愈挫愈勇。曾经失去的一切,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窑》的主人公颜小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在偏远山区,幼年失母、少年失学,南下广东后,又遭遇丢失幼女、婚姻失败等打击……但她越挫越勇,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她积极进取、敢闯敢拼,先开店后办厂,书写精彩篇章,事业有成后又致力公益事业。小怜善良、坚韧、独立又有主见,而这些恰恰也是龙良如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她性格质朴、隐忍,话不多,但文字非常鲜活,即使区区几百字,也有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空间。读完这部长篇小说《窑》,内心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龚江南老师的长篇小说《离梦最近的地方》,通过小说中一群年轻人的奋力拼搏,执着奋斗,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梦想之城和理想之城的真实宏观的画面。作家以敏锐于常人的记者的眼光和新闻视角,从发生过的熟知的社会新闻、政策方向中,挖掘了出彩的故事情节,熟练地加以运用,使小说结构更富有张力。将波澜壮阔的40年,浓缩在几个主要人物里,他们有的坚持心中的信念,执着地走梦想之路;也有为了祖国更强大,出国深造又渴望回归的典型代表人物,同时发出一代年轻人应有的心声。他们主宰自己的命运,对待人生的态度,成了时代的缩影。文中阐述一个观点:在这座离梦最近、开放包容的现代大都市里,只要你愿意打拼,百折不挠,你就会听到梦想开花的声音。

深圳故事有多精彩,文字有饱满,经历就有曲折。《人间烟火》是写作二十余年的段作文老师第一本出版的书。内容主要是他的个人经历,文字语言朴实,没有过多的雕琢,一如他的为人一样忠厚、淳朴,话语不多,但读者看得流泪的人却不在少数。过去的几十年,段作文人生中的多数时间是在深圳打转,每一个落脚点都有故事。他写这些故事有细节,将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读者。就知名评论家唐小林所说,这种看似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就像冰川下面蕴藏的地火,外冷内热,撼人心魄,显示出段作文在多年的写作中所历练出来的文字的表现力量。

《人间烟火》的序是王十月写的,篇幅不长,却处处是精华。尤其是因为段作文的外貌影响了寻工一事,笔墨风趣,场面感十足,熟识段作文的朋友看过后自然以会心一笑。这本书的序猛然让我想了多年的一事。因为我也曾给段作文介绍过编辑工作,面试方认为他长得不够有书生气息,婉拒了。

人生如旅途,生活如作文。《人间烟火》里的《再见,固戍》写出了一股狠劲,每个人讲起段作文的文章,都会说起此文,这几乎成了段作文的标签。工作极不明朗,亲人去世,在深圳和四川之间奔波,苟延残喘的生活在等待和悲伤中度过……此时的段作文将这种情绪付诸于笔下,将憋着的一股劲挥散在字里行间中。正如郭海鸿老师所说,《人间烟火》是一部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但不是苦难之书,文字里的世道人心,凡俗悲欢,不是愁苦的絮叨,而是闪亮的讲述,读者获得的是淳朴的感动,是对诸多共同经历的铭记。

在深圳,有许许多多的人因奋斗而改变人生,比如从流水线走向讲台,写日记写成作家的陈素云老师。她新出版的散文集《守望花开》,是一本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全身细胞跳跃着“奋斗”二字的好书,这是她个人经历,也是众多深圳人的缩影——只要你敢想并且坚持,就一定会朝目标越来越近,直到花开芬芳沁人。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素云老师的“静”是持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敢于冲破重重阻碍,在坚持中守望花开。

过了1995年春节,素云老师从老家陕西到深圳打工,先是在港资企业德昌电机厂做流水线线员,后来成一名电子装配工。她利用工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每天晚上和周末都泡在公司的图书室,在一大摞的参考书包围中,全凭自己几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取得中山大学大专文凭,接着继续考教师资格证。除此之外,陈素云一直坚持写日记,至今已有18年之多,一天不落,已写满二十多本笔记本。正是这种坚持的力量,让她从流水线工人成为一名站在讲台的教师,写日记写成了一名已出版两本散文集的作家。

《守望花开》的出版,素云老师感受到坚持的力量。是坚持,让许多文字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文学,让她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份寄托。我们都坚信文字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也是有感情的,不一定带来物质上的富足,但足以让灵魂变得坚韧,让生命变得丰盈——这也是众多深圳作家坚持写作的理由。


讲不完的深圳故事,讲不完的你们

“秋妮书语”的第三年,推广深圳作家的形式不仅限于视频讲书了,录制诗歌美文配美图剪辑、在喜马拉雅录书、每天读书社打卡、举行线下读书会、买作家新书赠送好声音书友、用毛笔字书写作家书名的书签送进社区以及公益阅读走进江西上饶广丰明德书院……起初只是一个推广深圳作家的讲书视频号,没想到无意中却出现许多不同的推广形式。

录制诗文配美图。每当从书中读到触动我心的美文,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幅如诗的图景,恰好一日遇见一位朗读爱好者,同时她也一位剪辑高手,在她的点拨下,我开始尝录制不出镜的朗诵内容。在剪映里,不涉及商业的视频画面是可以运用里面的素材。于是通过搜索所读诗文的关键词,我将自己的声音和一些唯美画面结合在一起,传递一种有别于讲书视频的更有诗意的场景,书作者觉得经过二次创作后,他们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诠释。他们不厌其烦地配合和鼓励,并指出发音和字幕上的错漏。

国猛老师和亚凡老师都是对人对己非常严格的学者,对录好的视频,他们多数是给予赞赏,但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瑕疵并谆谆教导。“被打动的人,就是最好的。”秉承着这样的主旨,我录制了近四十个美文配美图的朗读声音。除了上述两位老师的美文,还有秦锦屏老师、费新乾老师、柏华老师、阮声老师、可君老师、何山老师、小玲老师和李国坚老师的,目前正在持续读国坚老师的《迎光者·108位诗人素描》。他以诗的形式对108位诗人进行了简洁却生动的描写,近乎都是深圳作者,这也极符合我推广深圳作家的宗旨。

在喜马拉雅录书。喜马拉雅“秋妮书语”的创作中心里,目前录了16本书,其中10本书是深圳作家的。这里的声音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而且经历波动。因为会生病,会咳嗽,心情会低沉,这里见证了一个客家普通话的蜕变。每天几乎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朗读,有时会沉溺不能自拔,不愿合书离座;有时会沉浸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里,沉思。

读书的日子是不管晴天抑或雨天,在身体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感谢有声读书这一习惯,让来时路有迹可循,让未来的方向有光引领;嗓子沙哑时,内心却比平日尤为丰富,想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想法,想起许多去过的那些或荒凉或喧嚣的地方……生活是由过去和将来组成的,而现在只是短暂地路过一座拱桥——风景无限,却一晃而过。

读国猛老师的哲学小品文《明月清风我》里《一样的开心》,深受启发。有些人的开心缘于签下大单,或考试中榜,而有些人的开心是因为在短时间内卖掉一大袋板栗、出租车司机有客载不用空车回程开心大半天。作者将这两件看似生活小事记载下来,读来却耐人寻味,也许获得的利益不同,但快乐满足的心情却无异两样,就如作家所说“因为开心无高低之别,无贵贱之分,但凡开心,其致一也,其果一也。”

时间于人,有多宝贵?每个人的流年都在不同的频道里消逝,而是否过得有价值也并无统一标准答案,但唯有一种心情,我想大概许多人也有同感,那就是在秋季里特别有萧条之感,有感伤之情。国猛老师就在《秋日假期有感》一文里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之痛惜之感。秋天,容易令人产生伤春悲秋的愁绪,而对于惜时如金的读书人来说,更视时间为宝藏。我喜欢作家后面的那句总结“风来了,我披襟当之,长吟‘千里快哉风’;雨来了,我漫步庭前,高赞‘好雨知时节’”。好的文章就是如此,在犹豫、迂回、叹息、遗憾之后,总能找到一个出口,让自己舒服、振作起来——即使风雨欲来风满楼,但最终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也是一名好作家的责任担当。

每天读李双鱼的诗集《落花返枝》五首诗,就好像跟随他行走、晃荡。诗中的景和酒,像月光一般洒向他的生活,极具现实却努力向诗意延伸——这也是深圳作家的现状,一边面对现实一边书写梦想。

每天读书社打卡。成立了三周年的每天读书社微信群,仅仅看接龙的书名、作者,就知道深圳作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芳芳读小玲老师的诗集《盛开的爱》、冬夏读国猛老师的小品文《明月清风我》、丽婷和沈蕊读李秋妮的《相伴烟火丛生里》、郑荣读徐东老师的诗集……他们都是一本本的读,而非只是一时兴起读一两篇。

特别是芳芳,每天朗诵《盛开的爱》,都是先用笔和纸抄下来,还盖上自己的印章,极具仪式感。自己的书被人整本抄下来,诗人小玲知道后该是怎样的惊喜。

每天读书社的日与夜,只关注一件事,那就是读书,无关其他。

举行“茶花不再孤单”线下读书会。许多书友陆续读完了谢亚凡老师的诗集《孤单茶花》,2022年5月的一天,书社在沙井全至科技园举行了“茶花不再孤单”读书会。大家主要围绕诗集以或朗诵或分享感悟的形式,与诗人谢亚凡共赴茶花的诗意里。这是第17期读书会,也是每天读书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因为这是第一次为一个深圳作家举行线下读书会。书作者和朗诵者带着文字和声音来到现场,为一个人、一本书,畅读、畅谈。

策划已久的这场深圳作家的读书会,有海报+现场布置组、美食组、签到组、摄影+视频组,还有文案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雅致的手写名牌、书法名字订制、九岁多多亲手绘制的三十多个茶花纸袋、手写《孤单茶花》诗句书签、玫瑰花……惊喜礼物一浪高过一浪,还有郑玄根据《孤单茶花》里的一首《我们》改编《明天会更好》的歌曲,现场大合唱……

朗读者梦晴读《多想听见你》,声情并茂,感同身受,几度哽咽,情不自已。她第一次读这首诗就泪流满面,心痛不已。诗中对母亲无时无刻、彻夜难眠的思念,让梦晴身同感受,自然而然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泪湿枕巾的无数个夜晚和母亲生前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

“山尖浮出脑海/浮出人生茫茫的海/在山尖之尖/我让海风卷成天线/站直,仰望,搜索/能否抵达你的频率”……这不正是母亲走后,自己站在人群中找寻母亲身影的茫然无助的真实写照吗?沉浸在诗中的梦晴泪水止不住地流。

《泪痕》中的小孩小姜长大了,他说《孤单茶花》,孤单的并非茶花,而是人心。但在阅读之中、交友之中他能感受到,茶花并不孤单,我们亦不孤单。

“我在打球,朋友在加班,羽球不会说什么的,它只管撞来撞去。”艳丽现场读诗后说,作者把羽毛球写活了,把羽毛球在网格之间的来回移动与生活、健康、自由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幸福。她认为,这种幸福需要我们静静坐下来耐心等待,在某个不经意间,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很多小幸福也是这样。

带着对诗的迷惑,何何在《平安健康就好》里慢慢读到了答案,而她也在当时读书会的不久前刚刚结束整本《孤单茶花》的朗读。这也是她第一本看(读)完的诗歌集,里面许多诗,意境或优美或深远,饱含情感。

诗人谢亚凡在现场分享时,金句频出:

“不但拥有诗,把诗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还要让诗拥有我们、托付给我们。”

“通过诗,发现更多的真善美。”

“真挚的感情+别致的表达+奇特的现象=诗。”

“不要害怕表达,生活中的艰难和苦痛,表达出来就是疗愈的过程。”

他还与书友们分享创作经验,并且特别欣赏每天读书社天天开口读书的做法,正是应了“少照镜子多读书”。

他这些金句深深地刻印在大家的脑海里,特别是在现场的孩子们,后来一见面就知道他,“那个不是说‘少照镜子多读书’的伯伯吗?”

“茶花不再孤单”读书会的举行,应验了这个主题的寓意,因为一个作家,一本书,大家相聚一起,再不也孤单了。

买段作文新书《人间烟火》赠予好声音书友。这个温馨的故事,从段作文老师写的一些文字讲起:

当下,能坐下来好好读一本闲书的人实在不多了,能坚持做读书社视频号的媒体人更为难得。供职于《宝安日报》的李秋妮老师,既是一位业余作家,更是一位不遗余力推广本土作者和作品的热心人,她主持的“每天读书社”和“秋妮书语”视频号,已吸引到越来越多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文友们加入,已成为深圳的又一块文学沃土,令人欣慰。

二十多天前,她发来微信,说《人间烟火》很感人。

十来天后,一个深夜,她发来一个视频,说是读了十月老师的《序》,很感动,连夜在“秋妮书语”上推送了。能在半夜一字不漏一字无误制作好一个朗读视频,而且声情并茂,文图相得益彰,想必费了不少心思。上周四,她说《人间烟火》太好看了,打算买十本给读书社书友作为奖励,合适的时候还想让读书会的书友们共读这本书。我说那我签好,送给谁到时您补上。

能打动读者,就是好书,我一直是这么认为。不管是名家还是“草根”。

收到书的十位读者,其中一位是龙华融媒的工作人员,她认真耐心地指点每天读书社选拔出来的好声音,并且通过官方平台推送,这是代表书社对她的感谢之情。另外九位书友经过三年来的日日练习,读书声越来越好,有些几乎可以达到专业播音员的水准,为了激励他们更专注更认真地读书,段作文的《人间烟火》这本好书是最完美的奖品,里面的人生值得好好读,让我们更珍惜当下。

只要“秋妮书语”与深圳作家的故事未断,每天读书社亦将继续朗读深圳作家,我们的故事还很长,沿途有更多更美的风景等着我们。

书法写作家书名送社区送乡镇。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也是一名书法菜鸟,喜欢在阅读活动中赠送写有鼓励话语的小书签给现场参与者,一日练字之时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何不把深圳作家的书名当作书法内容?传送到读者手中。

既然萌生了这个念头,也就厚着脸皮落笔。之前进社区阅读推广,面对那些书法家只能面露羞愧,“只看内容,别看字哈。”我着重介绍书签上的书名和作者,让书法家们的注意力在作家和书籍方面。比如李玉的散文集《墙角的父亲》、吴依薇的儿童文学小说《升旗手》、李文芬的散文集《时间的礼物》、许小玲的诗集《盛开的爱》、陈燕梅的散文+小说《姐弟仨的深圳路》、龙良如的小说《窑》和谢亚凡的《孤单茶花》等龙华作家的作品。

特别令人意外的是,在大浪龙胜社区推广时,龙华作家许小玲和陈燕梅的突然现身,让社区领导和家长、孩子们很是惊喜。书签上的书名作者就在眼前,而且分享深圳故事和写作生涯让社区居民很是震撼,对阅读对深圳作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家离自己并不远,读书并非遥不可及,作家的经历也是从无到有,从知识荒漠到出口成章。

龙胜社区一行,让我更加坚定了在阅读推广时除了内容上的分享,形式上也要增加赠予书名小书签这一项。阅读推广不但要熏陶思想,也要在目及之处有所呈现,让读者接地气地感受到深圳作家的存在。

“秋妮书语乡镇公益阅读行”走进江西上饶广丰大南明德书院。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思维开阔起来,视野拓展了不少,于是便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萌生了一些大胆的念头。2023年暑假,我利用年假时间,于8月12日至20日,“秋妮书语乡镇公益阅读行”走进江西上饶广丰大南明德书院,在当地几位公益人士的协助下,我带领三十多名小学生,分上下午两个班级,进行了九天八晚的沉浸式阅读。

明德书院于2017年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塘塭自然村发起,旨在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与城市青少年无差别的阅读机会与环境,是以“填平城乡青少年之间的知识结构鸿沟”为目标的公益项目。几年来,凝聚发起人和参与者心血的明德项目茁壮成长,并已促成几十多家书院在不同的乡镇落地生根。目前,大多数明德书院的书籍,都是由城里孩子们从已阅读过的书籍中精选并捐赠,是孩子们为孩子们所挑选的最适合阅读的书,是城市小伙伴们向乡村同龄人分享的美好阅读。书院也不定期邀请博士、专家开展公益讲座,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顶尖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为孩子们点燃梦想,指引方向。

我与大南镇明德书院的缘分,皆因广丰人悦荷是我老友,在大南长大的她经常说,如果她小时候能多看些书,今天的自己就会更睿智。作为大南明德书院公益人士之一,在深圳发展的悦荷倾尽全力帮助明德书院,让这里的孩子们得到更多来自书香的关爱。

耳濡目染之下,我一直在思考以自己的能力,可以给大南的孩子怎样的书香帮助。经过一番思考和调研后,我以经典名著《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两本书作为教材,设计了各种阅读环节,主旨是希望孩子们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同时提升“听读说写”四大能力。

在这半年之久的策划时间里,我分别网购了书籍、文具、文件袋、小奖品等,还有游戏环节的资料。最重要的是,利用工余时间书写了三十多张深圳作家出版的书名小书签,夹在每本书里,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书名,并且告诉他们,谁在最后一天的讲书环节里表现优异,就有可能获得书签里的书籍。

虽说公益阅读行的全部课程由我一人指导,但得到了李玉、千衣、燕梅、西西、小玲、良如等深圳作家的大力支持,他们送书、送礼品和制作横幅,无偿奉献爱心,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更加神采飞扬地站在孩子们面前,大声告诉他们,阅读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在近十天的乡镇公益阅读行里,我每天记日记,一共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日记和一首诗《在大南乡,采百日菊》。

阅读行结束当天,一位叫黄寒的女孩说,秋妮阿姨,明年你还来对不对?我不敢面对她期待的眼神,惟有微笑面对,因为我不知道明年会怎样;二年级女孩思瑀让我留下来,别回深圳了,三十多个小孩每天每人给我一块钱工资,我可以在大南买房,长住下来……

回深的高铁路上,总接到孩子们的电话,9天的朝夕相处,他们已经适应生活中有我的影子,但那一刻我还是没想好明年还要不要去大南,因为我的本意是每年寒、暑假全国多处跑公益阅读行。

直到回来深圳的几天里,和广丰商会的几位读书会女子联系紧密,我突然觉得,我和广丰好像前世有缘,并且萌生一个大胆的念头:每年暑假都去大南明德书院!秋妮书语要把书院当作驻点,因为我不能只带给孩子们几天的书香记忆就消失……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大南学校的老师,也是全程热情接待我的曾美英老师,她很激动很兴奋地说:“我原本很想邀请你明年再来,但是不好意思开口,让你牺牲年假的时间每年跑来,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书籍和文具。”

一念起,万念起。有了每年驻点的想法后,我不甘心在那短暂的几天里只能对名额有限的二三十位孩子普及阅读,我希望能让乡镇更多的孩子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于是,又一个大胆且狂妄的念头萌生了,我要开展“书苗行动”的培育,在当地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阅读苗子,由我手把手地教学,让他们当小老师,分组去给报名的孩子们上课……这样想着,我便越来越确定,唯有传承和推广才能让更多孩子在阅读行中受惠。

当我把想法和美英老师、悦荷透露后,她们觉得好像要发生一件大事那样兴奋;我邀约美工方面极厉害的好友参与,因为我想加入绘本创意的内容,让阅读行丰富多元化;高学历的博士朋友主动请缨当我的助手,我意外之余又觉得有了力量,更加坚定了“书苗行动”的想法;儿子小姜无处不在帮助我完成心愿,对于还有一年之久的新计划,他给予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同时又从00后的角度质疑我一些想法,将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

……

就这样,一个从不计划人生、性格被动且自卑的我,因为“秋妮书语”的诞生,渐渐做了些实事,并且开始主动规划蓝图,决意在公益的路上以阅读的名义,打动自己,打动书香旅途上遇见的那些人。

走出深圳,走出广东。讲不完的深圳故事,讲不完的你们。

推广深圳作家,推广阅读,“秋妮书语”正在进行时。以不可预知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深圳作家,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让他们走进深圳故事,感受繁华都市背后的沉淀和厚重。

书海无涯,读书让人有格调,并拥有平凡却不平淡的人生。

爱阅书香,周一听“秋妮书语”。


  • 广告
    查看详情
~先加赏先享有版权分享...详情>
本文获得690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廖令鹏
  • 2023-10-10 17:40:44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 春风妙语
  • 2023-10-07 11:43:41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5000邻家币
  • 段作文
  • 2023-10-07 11:42:43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5000邻家币
  • 郭海鸿
  • 2023-10-07 11:42:14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5000邻家币
  • 段作文
  • 2023-10-07 09:56:12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 郭海鸿
  • 2023-10-07 09:29:53
提名10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春风妙语
  • 2023-08-16 10:32:43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5000邻家币
  • 千衣
  • 2023-08-16 10:32:07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5000邻家币
  • 520周冠
  • 2023-08-07 00:05:01
打赏了30000邻家币,共计30000邻家币
  • 冯毅
  • 2023-08-04 14:51:43
打赏了1000邻家币,共计1000邻家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