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华吉
  • 548000
  • 24条
在深圳寻古
  • 获奖作品

前言

1995年自湖北来深圳务工后,工余,我最喜欢的就是到深圳各地寻古。其中福田区的杨侯宫、南山区的宋少帝陵、龙华区的观澜古墟、龙岗区的大鹏所城、宝安区的曾氏大宗祠、坪山区的大万世居等历史古迹,都让我流连忘返,并留下了些许文字。下面是2022年初春,至2023年盛夏期间,我在深圳潭头古村、王大中丞祠、桐轩书室、衙边古村落、黄埔古村落、万丰古村落寻古的点点滴滴,祈盼诸位方家赐教。



潭头古村落


潭头,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其北接松岗街道东方社区,南临新桥街道新桥第三工业区。辖区主要山岭有大头岗山,海拔最高60余米,主要河流有文阁涌、渡头河。

潭头古村名的来历。据传在潭头村西,有一小河与新桥河相汇,在两河汇合处,日久形成水潭,因古村落建于此潭的上游,故称之为“潭头”。

该古村落始建于元明时期。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潭头村民的始祖,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字履善,是一位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以《正气歌》流芳百世。

文氏渊缘,源远流长。文氏一族,庶出文王,始基雁门,其后辗转巴蜀,官寓江西,分派两广,遍布全球。《文氏族谱》有载,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人。他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文天祥共有四兄弟,他是老大,老二文璧,老三霆孙,老四名璋。

宝祐四年(1256年)殿试时,文天祥以《御试策》一鸣惊人,宋理宗阅后拍案叫绝,文天祥高中头名状元。但弟弟文璧却名落孙山。因父亲突然病故,文天祥回乡守丧三年,未领官职。三年后,开庆元年(1259年)弟弟文璧也在殿试中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文璧生有三子,长子隆子,次子陞子,三子京子。

文应麟是文天祥的从孙。文应麟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文起东、次子文起南。文起东生有五个儿子。长子文仁、次子文义、三子文礼、四子文智、五子文孚。文起南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文垂统、次子文垂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氏七房”。

《宝安文氏族谱》录有一首“七房歌”:七房毕竟数谁先,长称报美次新田,岭石潭溪递国泰,门尾涌头最后言。“七房”的排序是,一房报美村(今松岗东方、红星村);二房岭下(凤凰村)、白石下、新田(均为今福永);三房新田(今香港新界);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均为今松岗);五房岗厦(今深圳福田)、泰亨(今香港);六房山门、山尾(今松岗);七房涌头(今东莞长安镇)。

抗元兵败后,文天祥胞弟文璧的后人,南迁至东方上头田村落户,后由文氏“七大房”之第四房上头田兄弟文尚德分支,再迁至潭头立村发展繁衍而形成潭头古村落。

村内第一大姓为文姓,世居民族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传统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特色传统食品有春节油角、炒米饼、糯米煎糕、端午节粽子。

潭头古村,浩然正气,其后人皆以忠孝义善为风气,流传至今。


寻古探幽,我的最爱,潭头古村,名人之后,繁衍在此,更是心向往之。2022年初春时节,我带着满目的春意和满怀的敬意,决定寻访潭头古村落。

我在高德地图上先设置好“松岗潭头”开始导航。我从新桥骑着山地车,按着导航指示,沿着车水马龙的107国道,不到20分钟就骑到了潭头东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不曾想到,会这么顺利地找到了潭头,心中不禁暗自窃喜。

此时,潭头东路的行人并不多,当我抬头望见路牌上写有“潭头工业区”和“蚌岗路”字样时,心中一阵高兴。我向前继续骑行,前方有繁体字写的“潭头工业城”五个金色大字,悬挂在一处工业园的门前。

工业城的路边有沙县小吃等店铺,因还在春节假期,多数店铺并未开张,工业城内也只有几间工厂开着大门。当我绕行工业城一周后,竟不见潭头古村落的一丝踪影,心中不禁暗然惆怅起来。

在寻寻觅觅之间,我恍然大悟:潭头古村落应该不会在工业区之内。于是我出了潭头工业城,左拐进了蚌岗路。不曾想,路边有一古色古香的叶氏宗祠出现在我的眼前。宗祠不大,两进三开间,宗祠小巧,但内涵丰富,门前的对联非常精妙:雾出南阳枝繁世泽源流长,冈朝北峰祖德蒂固荐馨香。这个对联妙就妙在那个“荐”字。一是“荐”字的繁体不好认,二是“荐”的意思妙不可言。进得大门,首先是“国望堂”的抬匾,旁边墙上则是篆书写就的“叶绿长青,人杰地灵”牌匾。另有一副“乔木千枝皆一本到此地兄兄弟弟敦和睦族人之文,长江万派总同源登其堂子子孙孙须秉敬宗亲之义”。一幅起意不凡的长联,为宗祠顿时增色良多。

紧邻潭头的蚌岗原叫“雾冈”,清末改为蚌岗。叶氏宗祠初建于明朝末年,历尽沧桑,多次浩劫,于2009年重修。叶氏起源叶县,叶县隶属于南阳郡,春秋末期沈诸梁有功于楚,被楚王封为河南叶县县令,受封不久,沈诸梁改为叶诸梁,从此,中华叶氏以叶诸梁为其始祖,敬拜千秋。听宗祠一位白发长者介绍,蚌岗叶氏源于南阳,移徙自广东南海。蚌岗的始祖是叶道章,于1266年宋朝咸淳十年迁徙至此,从此枝繁叶茂,落地生根。

一座小宗祠,就是一段不凡的历史。出了叶氏宗祠,我继续寻找潭头古村落。鼻子底下就是路,我问了问路人,一位骑电动车的热心大叔建议我到潭头社区去问问,我于是开始导航“潭头社区”。潭头社区在107国道的西边,我推着山地车,跨过了107国道的人行天桥,来到了潭头西区。


我沿着潭头路向西骑行,在一家名为“潭头特卖场百货商店”旁边,我找到了潭头二村的入口。

甫一进村,村口一座古老的围门,让我眼中一亮。但见围门贴有对联一幅:财临吉宅永平安,福到华堂添富贵。横披:万事如意。围门高2米多,为明清古建筑,呈硬山式,红砂岩门框,清水砖墙。古色古香的围门,里面的面积并不大,只有10平方米许,围门前后门通透。围门之内,干净整洁,壁龛中,摆有三尊陶塑神像,让人肃穆。

在深圳,我走过不少古村落,但松岗潭头是唯一一个在村口有古围门的古村落,这座古围门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能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弥足珍贵。

从古围门右拐,我走进了村中的一个小巷子,巷内有一小院,院内有一棵参天大榕树,其枝干虬曲苍劲,在阳光照射之下显得碧绿葱茏。

有古树的地方,一般就会有古村、古宗祠,这是我在深圳古村落多年田野调查后得出的粗㳀经验。

离古榕树不远,有座二层小楼,一位姓张的阿姨见我四处张望,就问我找什么?我答道:找一个古宗祠。张阿姨非常热心,她带我走出了小院,来到一座古建筑前。

这座古建筑在潭头二村14号,大门虽被砖石部分封堵,但整体可观。我抬头向大门内望去,只见“东园文公祠”五个遒劲有力的楷书大字,阳刻在一块红砂岩门额上,“东”字因被一根排烟管挡住,需仔细辨认。

此宗祠为明清建筑,占地面积有300多个平方米,坐南朝北,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红砂石墙裙,凹斗式大门, 红砂岩门框,檐下有彩绘,并有木雕封檐板,前后天井两侧各有廊房,中堂、后堂内立有石檐柱、木金柱,前堂为博古屋脊,中堂为平脊,两面坡,屋顶有红瓦覆盖。

宗祠大门旁边的墙上有一块小小的水磨石,上面用绿色隶书标注:文公祠。另注: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宝安区文体旅游局,2012年5月23日公布。

我沿着东园文公祠外围寻去,在古建筑的清砖红瓦间,曾经的辉煌,似在历史的斑斑旧痕中闪烁着。宗祠的外墙上,挂了几排电线,大榕树的一根枝桠正好搭在了文宗祠的屋顶上,墨绿相间,古意浓浓。另有数绺榕树的挂须,从屋顶沿宗祠墙壁向下垂落飘摇,这组绝妙的构图,仿佛是古榕树和古宗祠这对老友在互诉着各自的衷肠。


带着浓浓的古韵,离开了东园文公祠,我继续在古村落中骑行,沿途,我的视线主要在青砖红瓦的古建筑上游离。

很快,我骑行到了潭头二路103号,在这所房屋的对面,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座古建筑叫延龄公家塾,始建于清朝,前堂封檐板上有年号记载,其建筑年代为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距今已近150年。

此古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约11米,进深约16米,面积有160多个平方米,次间还有阁楼。此古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墙角和墙基均用麻石砌就,整个屋体十分坚固结实,清砖之上,红瓦之下,有完好的灰塑,还有漂亮的彩绘。

最让我惊叹的,是延龄公家塾门前那10余米长的木雕封檐板,其历经百年风雨,不烂不腐。这块封檐板的左边,用木刻留下了建筑时的年号记载“同治癸酉年”,中间雕有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造形,还有精美的花草图案,颇具匠心,更具古朴的艺术之美。

在这块封檐板的右边,我还发现了一组木刻的诗词,令人拍案叫绝。由于年代久远,封檐板又高,上面木刻的字迹十分模糊,我无法看清。突然,灵机一动,我用长焦拍下了封檐板上那一串汉字,放大后,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给辨认了出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全诗以设问开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紧接着诗人抒发了客居洛阳,被这美妙的笛声感染,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遥想当年,当匠人在尽寸之间的木板上,一字一句刻下这首诗时,寄托了文氏后人多少故园之情呀。这种古建筑之美,这种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是当今高耸的水泥森林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延龄公家塾右手边,是潭头社区老中青乐社。我寻着悠扬的乐曲进入了乐社,只见小小的舞台之上,有一男一女两位演员在乐手的伴奏之下,正高声唱着粤曲《花木兰之征衣换云裳》,男唱:春风千里送我访弟郎,阵阵稻花香似摇曳青纱帐,过尽垂杨古道呀,问牧童笑指花家庄呀,牵宝马细数几户门庭。紧接着女唱:木兰开妆镜,理青丝换云裳,学画眉样,淡淡胭脂扫,姗姗下楼堂。

粤剧是岭南之瑰宝,又称广府戏,源于佛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潭头古村落,能亲临现场聆听这原汁原味的粤剧,实乃三生有幸。                                                  

乐社的墙壁上有一隶书的大牌匾,上书:潭头乐社乐题诗,能歌善舞未为奇,丝竹管弦传粤韵,南国红豆永芳菲。乐社中有几位老人正在颇有兴致地欣赏着粤曲,正所谓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聆听一曲后,我起身道谢,走出了潭头乐社,向旁边数十步远的“松月文公祠”寻去。


松月文公祠是潭头古村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宗祠,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红砂岩门额上刻有嘉庆庚辰(1820年)字样,大门两侧一对红色木板上用楷书写有对联:烟楼世泽、正气家声,横披为:百世其昌。

烟楼世泽说的是潭头文氏先祖文应麟,在凤凰山上筑楼瞭望山下村民有无炊烟,而施以救济的故事,其正气家声流传至今。

宗祠大门口的屋檐下,有锦上添花、满门及第等彩绘,屋檐板上有数个精美的木刻人物雕像,大门口悬挂的两个大红灯笼,增加了潭头古村春节的喜庆,只可惜此时的松月文公祠大门紧闭着,这让我惆怅不已。

急中生智,我返回了乐社。我用白话向正在听粤剧的一位老人说明来意,并提出想进旁边的宗祠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位老人正是看管宗祠的,他蹒跚着脚步,走到宗祠大门前,掏出钥匙为我打开了宗祠。

谢过老人家,我迫不及待地步入了宗祠,只见前方有一“本立堂”的牌匾高悬,在牌匾下的墙壁正中,挂有一幅人物图像,其气宇轩昂、峨冠博带、一身正气。我暗中猜测,这应该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走近细看,果不其然,画中左侧写有:文信国公真像,两边还有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怀着崇敬之情,敬仰之心,我情不自禁,面对文天祥的画像叩拜了三下。

宗祠内修葺一新,墙上有捐修芳名录,还有“宗情可贵”的篆书牌匾,特别是屋檐下数十幅彩图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男耕女织图,此画中间是一个正在行走的扛犁男子,左边则是一个身穿红衣的纺线女,右边是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整幅画动静相宜,色彩鲜明,很好地反映了古时候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另有一幅读书图,妙处横生,画中有长者、有书童、有琴童,特别是款款而行的茶童描绘得生龙活现,在花团锦簇间,在松涛阵阵中,潜心而读,的确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此外还有三星高照图、四相图、云山秋艳图、天目晨晖图、王质观棋图、白头偕老图、山水小溪图等等,各有千秋,让我目不暇接。

天井四周的墙上则是诗画同框的彩绘,有“春眼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当我参观完毕,返回到宗祠大门时,热心的老人家还在等候着我,心中顿时不安,感动中忙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老人回答完后,怕我没听清,还指了指重修宗祠、赞助芳名下的“文燦轩”三个字。

我扶着文燦轩老人坐了下来,随即我和老人家用白话攀谈了起来,老人声音洪亮,十分健谈。原来老人家是香港人,今年高寿93岁,他出生在潭头,1962年投靠香港的父母,之后在香港谋生,晚年他和夫人双双回到了潭头养老,因热心村务,他现在义务管理着这座大宗祠。在2006年捐修松月文公祠时,老人家高风亮节,慷慨解囊,捐助了1000元人民币。


依依惜别热心快肠的文燦轩老人,我向村西骑行而去。当我来到潭头一村19号时,一座残缺不全,已经弃用的宗祠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只见宗祠内杂草丛生,房屋破败,一片萧条之气。该宗祠名为满容文公祠,立于清朝,现虽已弃用,但宗祠的屋檐板还完好无损,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也在,梁首、柁墩雕刻也还尚存,红砂岩门额、门框也极精美,在夕阳的映照之下,青䓍萋萋,红岩闪烁,这座古老的宗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美。

骑行继续,不久,我来到了潭头西路116号,这里有一个无人的大院,右手边有三间清水古砖墙,我寻迹而去,不曾想这里竟有一座建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的众圣宫。众圣宫坐北朝南,单开间三进布局,砖木结构,石墙基、墙角,红瓦面,博风有灰塑,门额是红砂岩匾,阳刻“众圣宫”。

我绕过铁丝网,走到已用砖石封闭的众圣宫门前,只见数株榕树的挂须,经过众圣宫上面的琉璃瓦,直达松软如棉的土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树屋。这树屋让我好生惊异,直感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但更多的是叹息如今的众圣宫,衰败残破之不堪,在此,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在潭头一村67号,我又发现了一座古建筑,其名为“澄鉴家塾”,红砂岩匾额上刻有嘉庆己已年(1809年),该家塾已弃用,红色砂岩的门柱上挂有一顶白色的鸭舌布帽。

一阵鞭炮声把我吸引到了一个水塘边,原来是一群阳光少年在水塘边尽情玩耍,池塘中不停地有鱼儿在翻卷着浪花。在离水塘边不远,有一处“光荣之家”,门口对联是:英雄人民幸福无疆,伟大祖国光芒万丈。这一定是一个军人之家,潭头原本就是一个有着拥军光荣传统的村落。

早在****时期和****时期,潭头村民就纷纷参军入伍,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和鲜活的生命。其中潭头最为有名的**烈士有文鉴程(1896-1944)、文炳枝(1899-1944)、文宇(1906-1944)、文海明(1908-1946)、文海森(1920-1948)。

文造培先生是潭头最为有名的军人,他是****,曾任新桥武工队队长,1949年10月14日,他带领新桥武工队配合**宝安县委**黄永光领导的队伍,开进沙井,迫使***沙井联防队50多人投降,解放了沙井。

这些文氏后人,这些**烈士,这些**军人,我们不能忘却!


潭头古村落有一处宝安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次日上午得以找到,这个文物点就是潭头文氏古墓群。

在去潭头古村前,我看过作家甘利英写的一篇介绍潭头文氏古墓群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到古墓群是在潭头工业区。

潭头工业区分潭头东部工业区和潭头西部工业区,为了找这个古墓群,我从东骑到西,又从西骑到东,问人无数,直到天黑了下来,还是没找到。

第二天清晨,在朦朦细雨中,我继续寻找这个古墓群,我在微信中还请教了作家甘利英,她温馨提醒,最好找当地人带领着去。最后,在潭头社区文委员的指点下,我才在潭头东部的工业城附近找到。

其实准确地说,这个潭头文氏古墓群,是在蚌岗,也即我文章开头介绍过的蚌岗社区。难怪我在潭头东、西两个工业区来回数次都没能找到。

当小心冀冀地走进这座偏僻幽静的古墓群时,我心中怀着崇敬之情。古墓群的大铁门用铁链紧锁着,在芭蕉摇曳中,在微风细雨下,我从门洞中看到了不远处大大小小,数个肃穆的古墓葬。在大门近处,我还看到了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文氏古墓群”。旁边的棕色牌匾有详细介绍:松岗街道潭头村文氏古墓群,目前保留有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墓葬22座,墓葬均为“太师椅”状形制。该墓群为研究宝安地区葬俗及文氏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0年9月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虽是远观,且有几只护墓的狼狗让我害怕,但我觉得不虚此行,愿文氏的先人们在此安息。

由于没法走近潭头文氏古墓群,我的心中还是有些许遗憾,于是我决定到不远处的文应麟古墓去走走。当我定好导航,骑行不到半小时,我就来到了目的地。

文应麟古墓位于松岗街道和光明新区公明交汇处的原马头村。文应麟生于1307年,卒于1378年。其心系苍生,身归乡野,其墓地始建于元朝,后经过多次翻修,并在清光绪年间得以重修,1992年又由香港、深圳两地的文氏后人再次修葺一新。

空旷肃静,青松相伴。松岗根玉路边的文应麟墓园,呈开放式,内有松树数棵,显得空灵静穆,在登上门口的六级台阶之后,我怀着敬仰之心,步入墓园。

整个文应麟墓园,占地约千余平方米,旁边有一混凝土制品厂,蓝色的厂房围绕在墓地的四周。在文应麟墓园的中间,立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刻有金色的宋体大字:文应麟古墓。题头是宝安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2003年11月3日公布。

我拱手相拜后,近观文应麟墓地,其呈太师椅状,墓碑上刻有“元义士太祖考应麟文公之墓”。“义士”二字,重于泰山,“义士”二字,盖棺定论。在文应麟古墓园中,其实不光有文应麟之墓,其中还有冼氏夫人文母墓、文公太母之墓、五世祖考仲贤之墓等等。这些文氏后人之墓,其碑框和碑文,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烟楼世泽,正气家风。忠义仁孝,流芳百世。



王大中丞祠


王大中丞祠,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西乡社区真理街和巡抚街的交界处。这是一座纪念清代广东王来任的纪念性祠堂,是深港两地仅存的一处。

据清雍正《广东通志·名宦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实行禁海政策,宝安地区百姓深受其苦,时任广东的王来任向朝廷呈递《展界复乡疏》而被革职。王来任辞世后,人们修建了这座祠堂,以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


春末夏初,万物生发。2022年4月30日,是“五一”节假期的第一天,我从新桥沿107国道,然后走河西龙珠路,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西乡街道河西社区的巡抚街。

巡抚街因广东王来任而命名,这是西乡的一条百年老街。我沿着古老的街道缓缓而行。路边的树木青葱翠绿,两边大树合拢,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长廊,虽是正午,但走在街上却凉意频袭。路上的行人颇多,路边的商铺有大参林药店、玉芊美甲店、中医诊所等等。

在路的尽头,有一座六层高的仿古建筑。楼下是国大药房的西乡店,高楼的墙上有四个白色的宋体字“西乡老街”。

王大中丞祠就在这座楼的旁边,我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了祠前。可惜,祠堂的大门紧闭,我不得而入。虽然大门未开,但我沿着祠堂的外围仔细地看了起来。

王大中丞祠,坐北朝南,远看古色古香,方正挺立,构造独特,在建筑格局、建筑工艺上颇有古建筑之美感。

祠堂为广府式建筑,硬山式、博古灰脊。祠堂的屋顶装饰非常漂亮,正脊两端,分别有砖砌的红、黄、白回形纹脊饰,纹饰两边则有两处小小的灰塑图案,一处是四条正在游动的金鱼,似在意寓“年年有余”,另外一处则是两只鸭子配上绿色的荷叶、荷花,构成了一幅宝鸭穿莲图。因“鸭”的偏旁有“甲”字,古时候,通常有“考中”之意,再配上荷叶或荷花的图案,有“状元及第”的美好寓意。屋顶正脊中间则是一幅较大的灰塑图案,里面有大树、山石,还有几只瑞兽,意寓瑞狮献寿。

祠堂的两面坡屋顶上有灰瓦覆盖,屋顶下沿装饰着精美的圆盘形瓦当,还有舌形的滴水。瓦当和滴水都由绿色琉璃制成,上面有很漂亮的花卉图案。瓦当和滴水相互交替排列,既利于屋顶雨水顺畅流下,又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看完屋顶,我走近了祠堂门前的小院,院中摆放着十余盆绿色的植物,有青竹,还有桂花树,这些勃勃生机、奋发向上的绿色植物,给这古朴的祠堂凭添了些许的雅趣。

一块黑色的石碑立在了祠堂的左侧,上面刻有金色的隶书大字:王大中丞祠。题头是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深圳市人民政府,2014年12月公布,宝安区人民政府2015年9月立。

最让我惊奇的是祠堂两侧山墙的顶端,各有两处精美的砖碉,这立体感的砖碉,颇具视觉冲击。砖碉中有花卉图案,还有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这让我大饱眼福,也有些小小的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砖碉。这些砖碉是祠堂的一部分,匠心独具,很有艺术品味。

在祠堂的垂脊上,前后各有如意卷草纹的灰塑图案,白色的卷草纹,配上黛青色的砖墙,更增加了祠堂的厚重古朴。

整个祠堂为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祠堂的墙基和墙角都是由大块麻条石铺垫着,我仔细数了数右边墙基上的麻条石,上下各两层,共有38块,条石交错分布,平整排列,既结实,又干净美观。整个祠堂能百年不倒,这结实的麻石墙基,功不可没。

祠堂正门外有塾台,上有四根石檐柱,其中两根石檐柱上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石碉像。在石柱与梁枋的相交处,则有四个石碉雀替,上面刻有缠花的纹饰,它们如同四个栖居在檐梁上的云雀在欢叫。

梁枋上还有两个石碉柁墩,上面有花开富贵的图案。古朴的石碉人物像,再加上缠花的雀替,以及造型独特的柁墩,这些石碉艺术精品,为这座古祠堂增色不少。

在祠堂的正门上面,有一块长达数米的封檐板。黑色的封檐板上全是木碉图案,两边是瓜瓞延绵图和花开富贵图,中间则是生动形象的戏曲人物。

祠堂大门前,挂有两个大红的灯笼,给“五一”节增添了喜庆。阳刻在大门横梁之上的“王大中丞祠”五个大字分外夺目,其两侧有阴刻的对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旂常”。


当我在祠堂铁门外吟诵着这朗朗上口、回味无穷的长联时,我的心中更增加了想进入祠堂参观的欲望,去多些了解王来任这位耿耿丹心、元元赤子的巡抚大人,但祠堂门前铁栅栏上的一把铁锁,还有祠堂大木门上又一把铁锁,拦住了我的去路。

正惆怅时,猛然间,在“王大中丞纪念中心”、“勤政为民教育基地”、“感恩文化教育基地”三块较大的牌匾边,我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牌匾,上面标有参观预约的电话。我如获至宝,急忙致电,可能是节假日吧,竟无人接电话,我只好无功而返。

5月4日上午,我又试着致电,没想到竟然接通了。我赶忙和对方说明了缘由,并提出想进王大中丞祠内参观。对方让我稍候,因在假期,正在我心中忐忑时,西乡社区工作站的梁先生回电我,下午2点钟可以为我单独开放,听完这好消息,我一阵欣欣然。

下午1点半,我来到了王大中丞祠的门口,此时,正见一位老人在掏钥匙,他打开了铁栅门后,又打开了大木门。

我忙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老人家热情地接待了我,还端出矿泉水让我解渴,感动间,我从包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手信,回敬了老人家。

老人家是西乡本地人,姓黄,名泰昌,今年73岁。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之好,当我问起黄先生是否是本地人时,黄先生才说起了纯正的白话。                                

据黄泰昌先生介绍,他是深圳最早的历史文化名人,晋代南粤孝子黄舒的后人,他们这一支是从新安街道上合古村迁移到西乡来的,宝安的黄姓人最讲孝道,黄舒孝行流芳的故事,影响深远。

祠堂大门业已洞开,在谢过黄先生后,我迫不及待开始参观。首先是祠堂门前高墙上的数幅古老的壁画吸引了我的眼球。

“云白天垂练,江清水合空,相携寻酒伴,同过石桥东”,这是明朝《憨山老人梦游集》中的诗文,再配上青山、绿水、大树、民居,妙不可言。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这是写在墙上有名的《神童诗》。而诗旁的画,仿佛讲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在一个风花雪月天,一位琴童,饶有兴趣地在听长者抚琴,另有两位长者在下着围棋,其中一位赢棋的长者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再有一位酒童端着酒壶,瞄准酒碗,举高而下,正敞怀大饮的汉子,红着脸好似叫着“好酒”。

“商山四皓”图,是这些壁画中最为清楚,也最为珍贵的画作,此画不仅形象地勾画出了秦末隐居于商山的四位隐士(东园公、夏黄公、甪(lu)里先生,绮里季),画作中还留下了创作于光绪丙戍年的记载。

祠堂里面也有数幅壁画,让我品味良久。其中的“三苏图”,令人回味,图中苏轼、苏洵、苏辙,神态各异,长幼有别。

墙上还有书法一幅,写的是唐诗《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幅行书,笔法潇洒自如,遒劲有力。

王大中丞祠堂的壁画,颇有价值,虽经岁月风蚀,但大部份能原生态保存下来,确属不易。

当我看完壁画后,黄泰昌老人热情地向我介绍,这个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分门堂、中堂、后堂。面阔11.75米,进深32.73米,现在主要用来作为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这座宗祠是为纪念广东王来任为民请命而修建。黄泰昌老人最后感叹:清廉为官,为民鼓与呼的**,一定值得后人敬仰。


王来任,何许人也?带着敬仰之情,我决定到宗祠内一探究竟。

我从左侧的展览起点进入,开始了认真地探寻。“抚民留善政”是展览的前言,其介绍了西乡因地处深圳西部,在南头古城西郊而得名为西乡,接着又简介了康熙禁海及王来任的为民请命,还特别引用了总**的“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指示,并指出“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是本展览的主旨。

展陈的第一章为:海上风云海盗倭夷屡侵扰。此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明末清初深港沿海著名海盗侵扰的情况,以及西方殖**义者侵扰新安县的罪恶行径,当看到葡萄牙、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列强的侵略时,激起了我的义愤,这章的结尾是一个手握长矛的兵士蜡像,形象地表达了沿海人民抵御侵略者的意志。

展陈的第二章是:反清复明陈文豹西乡举旗。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覆灭,但满族军队打败农民军,建立清朝。此后“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在全国此起彼伏,西乡大富豪陈文豹举旗,组织了抗清队伍,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兵败。

展陈的第三章是:禁海迁界沿海人民遭祸殃。清朝建立后,为平定福建、浙江、广东、台湾一带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势力,在实行**打击的同时,经济上实行了“禁海”与“迁界”的封锁,“禁海”即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奏闻正法,货物入官。“迁界”即颁布《剿灭郑逆五策》,其中规定之一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五十里居民强行内迁。“禁海”与“迁界”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展陈的第四章,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章:展界复乡王来任死而后已。“禁海”与“迁界”断绝了滨海农民、渔民、盐民的生计,他们背井离乡,家散人亡,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广东王来任为民请命,大声疾呼。

王来任(?--1668年),在康熙五年至六年的两年间,他五次疏奏,要求整肃官兵借名军需,强征暴敛,诬民为盗,妄杀良民的腐败行为,并将“欠给里民银两,动府州县现贮库银,照数给发”。

康熙六年六月,王来任上疏请求减免赋税,遭户部否决,由于得罪了既得利益者,被诬陷罢官,康熙七年正月,回北京等待处理,在病榻中写成《展界复乡遗疏》。后因积劳成疾,于1668年不幸去世。

展陈中有一折康熙五年七月,王来任上奏的《展界复乡疏》,其中有言:臣请将原迁之界,悉驰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将港内河撒去,其听民采捕,将腹内之兵,尽撤驻防沿海州县,以防外患于国不无小补,而祖宗之地,又不轻弃,于民生大有裨益。

这些情真意切之语,让人难忘。

康熙六年,他又激扬文字,冒死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展界复乡疏》: 臣自受命抚粤以来,目击时艰,忧心如捣。盖粤东之困苦,无如海边,迁民尤甚,前岁逆兵入寇,沿海边民,惨被荼毒,或被戮而尸骸遍野,或被掳而骨肉星分,或被横征而典妻儿,颠连万状,罄竹难书。纵有一二遗黎,亦是鹊面鸠形,枵腹待尽。抚泣兹土,目击情形,渐无补救之术,徒有如伤之怀耳。

臣窃以为,折回田地之令一行,则妨农病民,其弊立见於目下矣。盖军饷实出于输将,输将实出于田亩:未有土地辟而课饷不殷给者也。臣计:折边田亩数十顷,岁纳粮米数十万石。自开复以来,兹蒙圣恩,轸念民瘼,蠲免十年,至今未尽征输。且以汤火方离,惊魂未定,若果加抚恤之仁,各抒安常之业,庶俾失所残黎,下以乐育妻儿,以供胥王国。今若迁其人民,弃其疆土,则海无渔盐之赋,田无输纳之贡,是欲益国,反损国也。

因王来任的力谏,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朝廷下诏允复界,同年七月,朝廷批准新安县恢复建制。

展陈的第五章是:饮水思源西乡人知恩图报。王来任以副都御史广东,在任几年里革除积弊,开仓赈济百姓,关注、重视和改善民生。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官场的利益争斗,不但使王来任这位清官生前被革职,死后也蒙受不白之冤,两广总督卢兴祖受王来任牵连,二人被逐为“品行贪劣,人民甚为受累”,正如王来任遗疏中所言“诸臣忌讳”。

迁界远离他乡,复界后回归故土的原居民和招垦徙居百姓,在重建家园,振兴农、渔、盐经济的同时,不忘王来任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恩德,在广东沿海建了不少纪念他的祠宇。而西乡王大中丞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在王大中丞祠的展陈中,还有一些明、清和近代的文物。明朝的有戚家铁刀、铁壳震天雷、三眼铁铳、铁佛朗机,清代的有梅山形木把铁叉、佛山铸铁炮、船用带座竹节铁炮、叉形铁雷火鞭、木把铁四爪勾刺、木把铁勾镰枪,近代的有采蚝生产工具一批。

整个展览画龙点睛之作是“廉洁的你、幸福的家”书信展,这是由**西乡街道纪委举办的一封家书的展示。其中有妻子写给丈夫的、女儿写给爸爸的。其中有一篇黎雨夕小同学写给爸爸的信,非常感人,摘录一二:爸爸,通过贪官和坤自尽的故事,希望您在工作中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力争做一位出色的领导,做一位合格的爸爸。

最后,我来到了祠堂内的“肃静、回避”处,这里立有一尊王来任的蜡像,主梁上标有“一代名官、流芳百世”的牌匾。另有楹联一幅刻在王来任蜡像的两侧。左联是:为民官、为民仆、鞠躬尽瘁,右联是:发国喜、分国忧、沥胆披肝。这无疑是西乡百姓对王来任的最高评价。

参观完毕,伫立蜡像前,面对王来任这位为民请命的清朝**,我不禁肃然起敬,深深鞠躬,我感佩其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也感怀在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

夕阳西下,黄昏的老街蒙上了一层秀色,我依依惜别了王大中丞祠。



桐轩书室


桐轩书室,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深巷路39号。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建筑,其坐西南向东北,是新桥古建筑群中唯一的一处书室。

书室取名桐轩,彰显新桥本土人士文化底蕴之深厚,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宋代诗人满维端的名诗《桐轩》:轩外梧桐碧两行,跳空阑槛枕西堂。风条弄日摇窗幌,露叶惊秋坠井床。静想还思理琴瑟,高吟惟恐引凤凰。谁怜不种朝阳地,但爱清阴作晚凉。

“桐”即梧桐,高冈生梧桐,“轩”乃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桐轩”二字,道尽了书室的高雅不凡、气宇轩昂之风。


大暑之日,骄阳似火。天气虽炎热至极,但不改我一探桐轩书室之激情。2022年7月23日,周六,正值大暑,我顶着烈日,从沙井北环路骑行,经新桥公园,沿大宗祠路,来到了新桥古建筑群。

首先,映于我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风水池塘。池塘颇大,碧波荡漾,涟漪阵阵,塘中荷叶田田,莲蓬摇曳。有不少儿童在塘边玩耍,还有一位老人坐在池塘边的石条凳上怡然垂钓,好一幅生动有趣的荷塘垂钓图,此情此景,静心养眼,令人暑气顿消。

走过池塘,我来到了新桥古村文化广场。一个大红的“廉”字阴刻在一块巨大的青色花岗岩石之中,广场正中,有两块抱鼓石,还有几块刻有“道光壬辰科中式副榜第五名”、“乾隆庚辰恩科申式第四十名”等字样的大条石,这些古条石以实物印证了新桥人昔日的不同凡响。广场内有一处凉棚,里面有几位中年人正在玩着扑克,牌桌旁边有不少人在观战,打牌的人聚精会神,看牌的人指点一二,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广场右侧,有“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几个大字,阴刻在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之上,这块大理石,设计成了一本翻开的书,造型甚是优美。

出了广场,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单位曾氏大宗祠出现在我的眼前。“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这幅金色的对联,阳刻于深圳最大的宗祠曾氏大宗祠门前。一座标有“大学家风”的高大牌楼挺立在宗祠大门之后,宗祠内墙还挂有一幅雍正帝钦赐双龙图章。宗祠之大,文物之多,名不虚传。

在曾氏大宗祠不远处,有一座不大的贯传曾公祠,颇值得一看。一幅“贯通唯一,传习省三”的对联,让人眼前一亮。“传习省三”应出自《论语·学而》。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心领神会间,我暗暗牢记了这幅“贯通唯一,传习省三”的佳联。贯传曾公祠门额之上刻有“兰桂腾芳”四个大字,“加冠”、“晋禄”则写在了左、右两块大木门之中。这古朴简约的贯传曾公祠让我依依不舍,流连良久。

我沿着新桥古村落的道路,在漫步中,来到了久仰的桐轩书室。


在桐轩书室大门的右侧,有两块大大的展牌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块展牌上标有大红的“仁”字。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治和谐,能爱人,即为仁。

展牌上,还画有迎风而立的屈原像,旁边的文字,介绍的是诗人屈原发米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幼年的屈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看到沿街乞讨的灾民时,就把家里的米分发给灾民。长大后的屈原勤奋治学,牢记“仁”字,为国为民,被后世之人称颂。

另外还有一块展牌标有“礼”字。礼:知道尊敬他人,说话办事有礼貌、守规矩,即知礼、有礼。

为诠释“礼”字,展牌画了一幅“投桃报李”的动漫图,讲的是公元前771年,周王室衰微,卫武公劝告周王朝的贵族们要修德、守礼,要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之风。

新桥古村落主要由曾姓组成,村民以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其远祖,其后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力宣扬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桐轩书室,当仁不让,因材施教,崇尚礼仪,故新桥后人多为儒雅识礼,仁义敦厚之士。

在桐轩书室门口的左侧,立有两块黑色的大理石石碑,一块是用金色隶书阴刻的“新桥古建筑群”,为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点,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公布。另一块则详细介绍了新桥古建筑群的历史和规模:新桥古建筑群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古村内,建于清代中晚期,坐西南向东北,前有风水池塘。古建筑群包括曾氏大宗祠(已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乔曾公祠、维鲁曾公祠、贯传曾公祠、藩北曾公祠、翠松曾公祠、华城曾公祠、桐轩书室、采楼公家塾、观音天后古庙以及单元房为三开间带天井的民居。土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条石砌墙角。硬山,木构梁架,船形脊,两面坡,灰瓦或红瓦覆顶。祠堂、书室、庙宇有博古装饰。该古建筑群规模较大,各类建筑齐全,装饰艺术性较高。保护范围:曾氏大宗祠依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规定执行。古乔曾公祠、维鲁普公祠,贯传曾公祠、藩北曾公祠、翠松曾公祠、华城曾公祠、桐轩书室、采楼公家塾、观音天后古庙以及单元房为三开间带天井的民居本体建筑四栋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在各单位建筑保护范围外10米。

桐轩书室,也在保护之列。书室大门之外,另有一块宝安区文旅局树立的褐色展牌,简介了桐轩书室:桐轩书室三开间三进布局,由前、中、后三堂及两天井组成。面阔9.67米,进深24.93米,面积235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凹斗式门,石门框。次间墙檐有灰塑,前、后天井两侧各有卷棚顶廊房。中堂、后堂内立有石檐柱、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木雕柁墩、斗拱。硬山顶,船型脊,两面坡,红瓦面。

桐轩书室远看红瓦青墙,方正挺立,灰塑翘脊,古色古香。大门两侧有一对红色的楹联:武城世德,沂水家声。这是曾氏家族传承已久的堂号,说明新桥人既不忘祖宗之德,也不忘来自何方。

书室门额石匾上阴刻“桐轩书室”,这四个天蓝色的楷书大字,遒劲有力,颇显厚重儒雅。

一对精美的仿古六角宫灯悬挂在书室大门之上,红红的灯笼给这古朴的书屋增色不少,书室大门墙壁右侧上有一幅壁画,这是一幅山清水秀图,并配有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门墙壁左侧上也有一幅壁画,那是一幅精美的高山流水图,配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诗配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颇合桐轩书室之氛围,让人回味无穷。

桐轩书室的封檐板是一幅花开富贵喜鹊报喜图,封檐板左、右各雕有一只喜鹊,栩栩如生。书室正面墙沿上有两处回形纹墙饰,一红一白交相对称,非常漂亮。

房顶上的瓦当为红色花卉图形,屋脊为船形,顶端有白色的如意卷草纹脊饰,高高翘起的脊角,直插蓝天白云,令人赏心悦目。

桐轩书室的大门口,有一对古老的石凳供人小憩,石凳旁边散放了一些麻条石和红色的砂岩石,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件,被有心的新桥人收集而来,虽然摆放无序,但正是这种无序随意间,凸显新桥古村落的厚重。

我从虚掩的大门,进入桐轩书室。前堂正中,迎面悬挂着一位手拿竹简,身穿汉服的长者画像。走近细看,原来是郕国宗圣公曾参子舆的肖像,画中圣公曾参侃侃而谈、谆谆教诲的样子,正合桐轩书室书香之气。

“蒙学养正,知书尚礼”,一幅隶书的对联悬挂在圣公曾参像两侧,显现了书室开蒙教学,教人知书达礼之重任。

书室左侧墙壁上,挂有一块精美的亭外读书图的牌匾,画中有竹林、书亭、塔楼,正中处,有一位手执诗书朗朗而读的书童,此画无声胜有声。

书室的右侧有一些形式各样的古式座椅摆放其中,其中一对刻有“福”字的木雕太师椅,非常少见。还有一把二胡斜放在座椅之上,这“琴棋书画”中的琴,也算书室一宝了。

进入书室中堂,风格突变。案台上摆放的是一座木雕关公像。雕像由红木雕饰而成,金刚怒目中,关公手握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势不可当。

旁边墙上有一幅牌匾,上书“尚武精神”。这幅行书,行云流水,特别是最后一个“神”字,“神”气活现,颇见功力。

正在我全神贯注欣赏这幅书法时,“请问,您有何贵干?”,一位小伙子非常有礼貌地向我轻轻询问道。


话音刚落,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后生,出现在我的眼前。见人询问,我赶忙自我介绍,在说明了到桐轩书室寻古的来意后,这位帅气的年轻人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到后堂的茶室共饮香茗。

真是后生可畏,这位小伙子既健谈还博古,普通话说得很好,完全听不出是本地人。经询问,才知这位曾氏后人姓曾名永亨,1989年出生,是新桥村本地人。

交谈中,曾先生说他工作于新桥社区,因是中午时分,准备来此午休,正好打开了桐轩书室的大门。不然,我也不会这么顺利地进入书室参观,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一盏茶后,曾先生打开了话闸子,他向我介绍了永兴桥和大宗祠的一些生动有趣的传说。他说,村里的老人家,为了不让外人还有他们这些调皮的小孩子,破坏永兴桥和曾氏大宗祠,编了不少传说和鬼故事。特别是为了保护永兴桥,这里的老人睿智地编撰了关于永兴桥的鬼故事。老人们向外告诫:谁砸桥,谁第二天就会被鬼害死,谁破坏桥上的石狮子,谁第二天就会生病。曾先生笑着说,他们小时候都不敢去摸永兴桥上的石狮子,害怕生病。这些鬼故事,无形之中对新桥古建筑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

难怪新桥古建筑群和永兴桥保护得这么完好,新桥村那些睿智的老人家功不可没。

曾永亨先生还向我详细介绍了“片石流辉”的故事。他说:在南宋时,仕行公和仕贵公从南雄珠玑巷南逃到广州后,为避免逃难中全部遭遇不测,决定在广州珠江口分手,并相约以剖开的猪腰石为日后相见的信物。战乱中,仕行公和仕贵公真的失散了,仕行公去了广东番禺的小龙村,而仕贵公则辗转到了新桥村定居,成为新桥曾氏的开基始祖。此后,仕行公和仕贵公兄弟俩一直将猪腰石带在身边,并时时将其拿出来把玩,这两块石头竟然日久生辉。许多年以后,仕行公和仕贵公的后代真的凭猪腰石相认了。

听完这段故事,我好奇地开口询问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曾先生回答,我们新桥仕贵公是弟弟,番禺小龙村的仕行公是哥哥。他还深情感叹:兄弟情,如手足,宗亲情,似海深,我们狮队每年都要到番禺小龙村去敬拜。

说到狮队,曾先生还向我介绍了新桥舞麒麟、舞狮的历史。他说,舞狮分南狮、北狮,还分狮头和狮尾。因他从小就好动,加上灵活轻盈,他很小就被狮队的教练看中,他在读新桥小学五年级时,就开始在狮队训练,练的是狮头,他说他曾经是狮队的主要成员,经常参加狮队的活动,但现在已经33岁了,因体力原因,很少舞了,他现在是新桥麒麟醒狮武术馆的干事,主要任务是培养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说,新桥村人主要练的是麒麟舞,这是新桥最有特色的项目,也是新桥的精神财富,在上世纪50年代,新桥麒麟舞盛行,1992年,新桥增设了醒狮队,重建了麒麟醒狮武术馆,现任广府新桥曾氏仕贵公理事会理事长的曾国祥先生,就是当年的主力队员。新桥的舞狮、麒麟舞在深圳很有名气,新桥狮队还在全国南狮比赛中多次获得过大奖。2020年,新桥麒麟舞成功申请为区非遗文化。


与曾氏后人曾永亨先生一席长谈,的确受益匪浅,不亚于在桐轩书室上了一堂有关新桥古村落的历史课。

因进桐轩书室后堂时较为匆忙,没有细看,在交谈结束后,我仔细环顾了后堂的四周。后堂中间悬挂有一面红色的锦旗,旗帜上绣有两幅图画,上图是“牡丹花开”图,下图是“二龙戏珠”图,中间绣的“大学堂”三个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锦旗上还绣有一幅激励新桥学子的楹联:勤学苦练为善本,谦虚谨慎乃良方。

有一幅“为善最乐”的楷书牌匾,非常醒目地悬挂在墙上,这是中国国家书画院曾宪就先生专门为桐轩书室题的字,这四个楷书大字,中规中矩,力透纸背,意义深远。曾宪就先生乃曾氏后人,出生于广东南海,生于1942年,有“南海怪才”“佛山石刻状元”之称,是书画、石刻名家,曾获中国文艺终身成就奖金奖,还被人民日报聘为书法指导老师,启功先生曾经亲笔为其书画结集《曾宪就书画石刻》题名。

桐轩书室保存有这样一位曾姓书画大家的真迹,既说明曾氏后人,人材辈出,又为书室锦上添花。

在桐轩书室的后堂和中堂墙壁上我还发现了一组巨型的壁画。每幅壁画足有四个平方米大小。分别是“牧马人家”、“大象无形”、“麒麟飞舞”、“狮子静卧”。这四幅壁画,非常珍贵,这是我在深圳第一次见到这种巨型的彩色壁画,这些粗线条的写意壁画,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为了进一步打造桐轩书室,新桥街道还在此设立了党史讲堂。后堂有一间小房间,桌面上摆放有电脑、书籍等,这是新桥社区专门为讲堂的工作人员配备的。桐轩书室举办了多次讲座,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衙边古村落


衙边古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其东起壆岗、西挨沙四、南接辛养、北连后亭等四个社区。衙边地处沙井街道的中心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沙井环镇路横跨其中,地铁11号线就在其附近,交通十分便利。

衙边,因地处古沙洲的北尾,古名为沙尾。宋元明清时,沙井沿海及近岸一带,盐业十分发达,位于衙边附近的归德盐场,是广东十二大盐场之一,为管理盐场,明朝政府在臣上村(今沙井大村内)设立了盐课司署,因沙尾村在衙署旁边,后改村名为衙边村,取归德盐场衙署旁边之意,见清嘉庆《新安县志》。


衙边古村,古韵悠悠。2022年11月6日,我带着寻古探古之心,走访了衙边古村落。

天公不作美,这天上午,天下着小雨。我沿着新沙路,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向前骑行,在靠近沙井街道办的十字路口时,我向右转弯,再沿着环镇路骑行500米,就到了衙边古村。衙边古村以环镇路为界,分衙边南街和衙边北街。我首先来到了衙边南街,刚一进村,就有一座古宗祠立在路边。

在南街4号,一座古老的宗祠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座宗祠以红色基调为主,门框、墙基和墙柱及墀头均为红色的砂岩砌成。在暗红色的条石门匾上,阳刻“德辉陈公祠”五个金黄色的楷书大字,门匾内还有篆书上、下款,因字迹较小,仔细辨认后,我才得知上款:承前启后,下款:源远流长。宗祠门框两侧有对联云:德厚流光千秋永志追远孝行,辉赫承传万世无忘拓展宏大。

这副对联是一幅嵌字联。对联极为巧妙地把“德辉”两字分别嵌在了对联的开头,颇有新意。

这座宗祠并不大,宗祠大门上贴有秦琼和尉迟恭两位门神的彩色图像。古宗祠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整个宗祠为砖木结构,石墙基、墙角,清水砖墙。

德辉陈公祠大门口,立有一块褐色的展牌,上面有宗祠简介:德辉陈公祠面阔10.73米,总进深14.08米,占地面积151平方米,凹斗式门,檐下有彩绘,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立金石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顶,琉璃平脊,两面坡,绿琉璃瓦面,木雕封檐板。

看完简介,我围着祠堂仔细看了起来。宗祠门前右墙上的彩绘为《东方朔捧桃》图,此图画风独特,风趣幽默,图中肩扛寿桃的东方朔,仙风道骨,喜气洋洋。旁边还有一幅精美的书法题图: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宗祠左墙上的彩绘则是一幅《太白醉酒》图,图上有一倾倒的酒壶,还有大醉后侧卧的李太白,整幅画,线条优美,构勒清晰,形象生动。旁边的书法题图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两组壁画可谓是绘画和书法的完美组合,书画互为呼应,令人玩味。

德辉陈公祠造型简洁,颇有古建筑之美。硬山博风处均有彩色灰塑,特别是两墀头的龙凤雕刻,还有门匾下那静卧的两只小石狮子,皆栩栩如生,难以忘怀。

离开德辉陈公祠,我走进了衙边南街的一条小巷子内,此时古巷深深,细雨朦朦,我心中似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觉。

在衙边旧村五巷16号门前,我发现了一处古民居,民居上的门匾颇有讲究,一个“福”字居中,字的左边画有鲜艳的两颗桃子,右边则画有数粒李子,在李子图边,还配有“一色李花香”的诗句,颇有画龙点睛之效。

隔壁的17号古民居,也让人惊叹,这小小的民居竟挂有木刻的封檐板,上面刻有花、鸟、虫、鱼等精美的图案。另外,我在衙边旧村四巷4号古民居中,我还发现了少见的,且保存完整的甲鱼灰塑,这让人我惊喜不已。甲鱼灰塑的意寓当为考中甲第,金榜题名。

行至古巷中间,有一位穿红白相间衣服的少女,在水池边洗着衣服,那“哗哗”的流水声打破了古巷的宁静,那浣衣的少女则给这古巷带来了许多生机。

行至古巷转角处,有一处小小的园林,园子里面栽有数棵桂圆树,桂圆树上有不少小鸟在鸣啼,听着这悦耳的鸟声,看着这一片葱绿,品着这难得的古风古韵,让人赏心悦耳。

我穿过一处骑楼,走出了古巷,此时,雨停了,在大路边,一座古老的大宗祠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座宗祠就是衙边陈氏大宗祠。它是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陈氏大宗祠和德辉陈公祠一样也是坐北朝南,有所不同的是,陈氏大宗祠更大、更气派,而德辉陈公祠则是陈氏大宗祠的子祠。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是一座三间三进二天井的大宗祠,宗祠为砖木结构,清水外墙,抬梁式木结构梁架,梁架上布满精美的木雕戏曲人物,还有瑞兽及花鸟等木刻。宗祠的门匾颇为讲究,长方形的边框不仅有花边,还有绿色的小琉璃瓶,门匾中间则是白色的“陈氏大宗祠”五个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宗祠大门两边有一对红色的楹联:拥澜海以观龙跃,蘸砚台而听凤鸣。橫联:万派朝宗。

宗祠门前的墙上多幅壁画,其中有一幅壁画非常有特色,画中两位长者正兴致勃勃地对弈,一位侍童在旁边为一位长者正轻轻地摇着小扇,画内有“一局仙棋方七日,世上已过几千年”的题字。在对弈图的旁边有一幅小的山水画,上面题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宗祠大门前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子,两个石狮子口含石珠,活灵活现,顾目生盼,让人怜爱。在大宗祠的屋脊上有一对龙头鲤鱼身的瓷塑,颇有韵味,这种龙头鲤鱼身的瓷塑,在深圳的古建筑中十分少见。

我跨过宗祠的门槛,走进了祠堂,在门楼前的檐柱上有一幅对联为:面文笔而列金榜山山有高低皆栱向,注砚池如环玉带水水无大小不来朝。

在宗祠中堂金柱间有一块木构屏风,屏风上面悬有一个大大的“拱星堂”牌匾,下面有几盆生机勃勃的绿植摆放在天井两边。

宗祠后堂的彩绘有山水、花鸟及书法题记等,宗祠明间有供桌,设有陈氏祖宗牌位,左右有对联:六龙怀念姻亲旧,五马追思世泽长。据其族谱记载,陈氏太祖俊卿官至尚书,封魏国公,是南宋理宗驸马陈梦龙的后裔。

在宗祠房间内有一桌摆好的麻将,旁边有四把木椅,这里已然成了衙边老人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宗祠大门旁边挂有一个宝安**信箱,党徽在信箱上闪闪发光。据记载,****期间,这里曾被日伪军占据,1943年5月26日,彭沃率领广东人民**游击总队主力珠江队,在此奇袭了伪军,共毙伤伪军连长以下30余人,俘敌3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0多支。

陈氏大宗祠的门前有一个很大的风水池塘,塘中绿水清波,塘边芳草萋萋。风水池塘中有一个很大的喷泉在池中绽放,形成如莲花般的造型,非常漂亮,几棵高大的榕树在塘边一字排开,为这座风水池塘凭添了几份绿意。

离榕树不远,我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凤冈祖祠”。这座建于清代的宗祠,于2012年被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定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宗祠不大,门前的对联是:甲第留芳千载业,诗书继美万年光。这座宗祠未加修葺,还保持着原生态,虽旧迹斑斑,但古韵深厚。

非常遗憾,凤冈祖祠大门未开,我只好从门缝向内张望,在祖祠放牌位的两边有一幅对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贵自立,醴泉无源芝䓍无根民生在勤。

凤冈祖祠的周边,有很多画有“蚝”图的古民居,这些“蚝”图,代表这里曾经是产蚝的胜地,这里的“沙井蚝”的确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

在一间古民居的房顶上,我发现有一杆红旗在迎风飘扬。我的心为之一动,就在此时,“呼啦啦”一阵响声传来,原来是祠堂风水池内的水鸟,被我惊动后,闻声腾空而起,向着房屋高处飞去。此时的衙边南街:飞鸟掠影,池塘涟漪,红旗猎猎,市井安然。


出了衙边南街,我跨过环镇路,来到了衙边北街。在北街进村的大马路上,有一个大大的白色顶棚,上面悬挂着“衙边”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这是衙边村的正门,与衙边南街不同,这里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人声鼎沸。我徜徉在热闹的衙边街市中。

我走了大约200米,拐过一处丁字路口,来到了云林路。云林路路边有一个名为佳佳和的百货店,在其斜对面,我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名为:云林仙井。

沙井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以前这里是沙滩,沙井的先人们在挖水井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沙,沙井因此而得名。位于沙井中心的衙边村,当然古井也很多,云林仙井即是其中之一。

云林仙井周围立有围栏,井口成正方形,边长约1.5米。井口边沿有四块条石,井口有不锈钢栅栏的盖子封护。我从栅栏向下望去,只见井壁用石块和青砖垒砌,井底铺有青沙,井水清冽,波澜不兴。

清康熙《新安县志》有载:云林仙井,在参里山侧,明成化间,布政陈选爱其清冽。相传该井能涌出美酒,后被当地一财主霸占,靠出售美酒发了横财。但财主贪得无厌,还奢望出酒又出酒糟,喂猪赚更多的钱。一仙翁云游至此,见财主贪婪,便吟出“天高未为高,人心更为高,清水化美酒,又嫌猪无糟”的歌谣,仙翁吟罢歌谣,此井便不再涌酒了。

云林仙井的传说,寓意深刻,警示做人不可贪得无厌。

回味间,我离开了云林仙井,步回丁字路口,在路口的另一端,有一巨大的古墓呈现在我的眼前。

走近一瞧,原来是宝安区级保护文物:宋正议大夫陈朝举之墓。古墓的墓堂为圆形,古墓正中立有花岗岩墓碑一块,上刻“宋正议大夫野望陈公、诰封夫人晏氏大母之墓”。

在陈朝举墓的右侧立有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碑,前面刻有金字:陈朝举墓。后面的碑记为:陈孔硕(1134-1213),字朝举,号野望。宋淳熙间进士,征授政议大夫。因金兵战乱,自洛阳辗转南迁,初至南雄珠玑巷,后立家东官归德场涌口里(今沙井旧墟侧)。其后裔分布于沙井、福永陈屋、松岗燕川、横岗荷坳、龙岗及东莞等地。该墓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其后多次修葺。一九九九年经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深圳市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其进行保护性维修。保护范围:从墓葬建筑外缘向外延伸20米。

陈朝举是沙井陈氏开基之祖,生有三子康道、康锡、康运,著有《乔迁集》行世,陈朝举在世时,四时八节未尝不向东而泣,仁孝诚敬不忘,厥本追报之心何穷。

我惊异于这座古墓竟然能立于闹市之中而不被损坏,我望着古墓前的两株郁郁葱葱的青松,对这位仁孝诚敬的陈氏先人,不禁肃然起敬。


离古墓不远,还有一口云溪井。这口古井位于沙井中学之内,这口云溪井,是古时云溪寺留存的唯一见证物。

相传云溪寺是古代新安县著名的**寺庙和风景名胜之地,始建于宋代。进士曾宋珍《云溪寺》有诗云:溪水年年自浅深,山云日日半晴阴。溪山好处划开眼,看水看云快此心。后在清康熙年间改云溪寺为万寿寺。

该古井掩映在校园中一片矮矮的灌木丛中,井口、井台均由花岗岩砌筑,古井呈圆形,直径约0.5米,井口上有盖板保护。据传,因其水质上乘,清凉甘甜,旧时沙井圩的大小茶楼,都专门雇工到云溪井汲取清泉,用来泡茶和制作其它清凉食品。

离开云溪井,走出了校门,我决意去找找衙边陈氏大宗祠中供奉的祖人陈梦龙之墓,陈梦龙是归德陈氏发祥的鼻祖。

我在衙边古村询问了几个人,均不知晓。后来我碰到一位陈姓的八旬老人,老人欣然告之,说陈梦龙墓就在宝太路边。我正疑惑宝太路在哪里时,老人又向我耐心解释说:宝太路就是从前宝安到太平(虎门)的公路,即现在的广深路。老人家怕我迷路,还细心地为我画了一个路线图,指出墓地具体所在位置。

谢过热情的陈伯,我从衙边北街出来,沿着蚝乡路骑行,在穿过107国道天桥后,我来到了新桥立交桥的北面,在汽配城专修宝马店,我按图顺利找到了进入墓园的入口。

陈梦龙墓园较大,迎面有两棵高大的罗汉松,整个墓地呈太师椅状,墓地外围有一圈白色的瓷砖。

在墓地旁边有两块刻有“陈梦龙墓”的黑色大理石碑,较大的一块是沙井镇人民政府2000年立的,较小的一块则是宝安区文体旅游局2014年立的,陈梦龙墓被列为了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南宋驸马陈梦龙墓,始建年代不详,曾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大致为清代墓葬形制。大理石墓碑背面有简介如下:陈梦龙公,南宋末年随其父从福建迁居至沙井,据传为南宋理宗的驸马。陈梦龙娶赵氏公主为妻,生宋恩,定居归德(今沙井),归德陈氏,俗称驸马房,以梦龙为其始祖,后裔分布于今沙井衙边、壆岗、后亭、辛养、马安山、大王山、茭塘、福永灶下、南头南山等村。该墓是沙井先民开发深圳地区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经济、社会和移民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墓园中间的墓碑上刻有:大宋二世祖考驸马都尉陈公梦龙、妣赵氏公主之墓。落款是驸马房子孙奉祀,并简介了重修过程:乾隆丁亥年一七六七年仲冬吉立重修,公元二零零三年八月廿一吉立第二次重修,公元二零一九年已亥年戊辰月庚子日第三次重修。

陈梦龙墓前有供祭祀时烧纸钱的聚宝炉,墓后则有布满红烛的后土。



黄埔古村落


黄埔古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黄埔社区。其地处新桥街道最东面,与新桥上寮社区隔107国道相望,紧邻新二社区和新桥社区,越过洪田火山与福永凤凰相接。其地理位置极佳,交通四通八达,东环路、广深公路贯穿整个黄埔社区,广深高速公路新桥出入口就设在黄埔社区内,到深圳机场只需15分钟车程。

黄埔社区辖区面积总共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千余人,外来人口高达12万,黄埔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以工厂厂房出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社区,社区内有黄埔润和工业园,蓝光科技园等多个工业园,工厂企业众多,辖区内有一所小学即黄埔小学。

黄埔社区是新桥街道唯一的**老区,洪田七烈士纪念碑就耸立在洪田火山郊野公园。黄埔社区下辖三个自然村,它们分别是黄埔村、南洞村、洪田村。 黄埔村和南洞村以曾姓村民为主,而洪田村则以冼姓村民为主。

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黄埔原名“黄莆”,因黄莆涌而得名。黄埔曾姓古村落,大都是孔门弟子曾子的后代,敬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南宋末年,为逃避战乱,曾子第46代孙曾仕贵从广东南雄珠玑巷南逃至宝安新桥,成为新桥村民的始祖,曾仕贵后人十五世祖曾孔谦、曾孔宜后在黄埔村开枝散叶,成为黄埔古村立村之始祖。


黄埔古村落,古韵悠悠,令人神往。2023年1月25日,大年初四,正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时,我来到了黄埔古村落,走访了曾姓为主的黄埔古村和南洞古村。

穿过熙熙攘攘的上南大街,我首先步入了黄埔旧村。在走过一个小巷后,我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这个停车场,是由黄埔旧村的低矮危楼推倒后改建的,在停车场的正中间,有一口古井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八角形的古井,占地约4平方米,井围高1米,井口直径2米许,井口上面盖有不锈钢的井盖,水井的东、西、北三面均有青色雕花的青石栏杆保护。敞口的南面,摆有两排旺盛的年桔,绿叶红桔,大吉大利,为这古井凭添了春节的喜庆。

据在此晒太阳的曾姓老人讲,这口古井历史悠久,井水清洌甘甜,曾经是黄埔古村村民最重要的饮水源。虽然旧村在深圳旧改时推倒了,但这口古井却得到了保护,正所谓饮水思源,不忘祖恩。

离开古井,我来到了位于停车场东南方向的曾氏宗祠。这是一个三开间二进的宗祠,宗祠门前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院,院的正门有对联一副:祖德留芳昌百世,宗思润泽旺千秋。横披为:祖德宗功。小院的大门顶上有一块红色的砂岩石,上面阳刻行书大字“紫气”。进入院内,只见宗祠大门前,左右分别摆有红、黄相间的鲜花,在鲜花丛中则有一人多高的两盆年桔,院的围墙四周摆有不少绿色的盆栽。

宗祠正大门的上方是一幅“八骏图”的壁画,画的下面是蓝底黄字的门额石匾,上有“曾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宗祠大门两侧有阳刻楷书楹联:德贤世泽,鼎甲家声。

宗祠大木门上贴有一对门神,大门右侧墙壁上有壁画“松鹰颂”,另有一幅“消遣图”妙趣横生,画中四位大汉正在牌桌上对垒,旁边的题图是: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身外花开花落。宗祠大门的左侧有壁画“长春图”,另有一幅“福寿图”生动可爱,画中三位福娃,正向一位长者敬献着寿桃,旁边的题图是:古稀星辰万里河山祝无疆,福寿康宁风调雨顺庆普天。

进入宗祠内,迎面是“天水堂”,上有“双龙戏珠”的壁画,题图是:祖德自有万年留,家声更争千里芳。天水堂的左右分别有代表礼仪和忠孝的壁画,宗祠的天井壁上则有两幅“兰花”灰塑图。

在“大学家风”的牌匾旁边,分别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无求自高、有容乃大,惠风和畅,蔚为大观”的隶书大字,另有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还有杜牧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精美的行书书法,颇有功力。

在曾氏宗祠案台后面,立有11块曾氏祖宗牌位:鲁国堂上历代祖先之神位、十五世祖孝孔谦曾公之神位、十五世祖孝孔宜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重华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学昌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懋所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学思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希文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贵芬曾公之神位、十六世祖孝龙乔曾公之神位、十七世祖孝贞朝曾公之神位。

据宗祠年过六旬的管理员曾国兴先生介绍,十五世祖孔谦公与孔宜公是非常要好的两兄弟,相传孔谦公和孔宜公,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但两人经常走动,有一天晚上两人聚会,天太晚,生怕一人走路不安全,便相互护送对方回家,来来回回,一直到天亮,这种兄弟情深,一时成为美谈。曾先生继续介绍,谦宜二祖的父亲为应华公,字德荣,号翠松,娶归德场木莲塘陈石岗的姐姐为妻,生有七子,孔谦公是曾氏七房中的第三房,而孔宜公则是七房中的第七房,黄埔古村村民中,以七房孔宜公后人为多,而南洞古村村民中,则以三房孔谦公后人为多。曾先生还补充说:在这座曾氏宗祠中,最主要的神位是位于前排中心位置的十七世祖贞朝公。

曾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黄埔村民,他毕业于沙井中学,原是西乡一国营企业的员工,早年因他是黄埔、南洞、洪田三个村中唯一的高中生,故有幸被国营企业录用,后因企业改制,2000年回村后,被村委安排管理这座曾氏宗祠,他居住在离宗祠不远的统建楼和盛花园内,今天一大早就来到了这里,为曾氏宗祠开门、浇花、敬香、打扫卫生、接待来客。


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由远及近响了起来,原来是蚝乡舞狮队来黄埔村贺岁来了,舞狮队到的第一站就是黄埔曾氏宗祠。

这时的曾先生顿时忙碌起来,他先是把舞狮队请进了宗祠,然后,为舞狮队队员分发红包利是,并恭贺大家新年大吉。

舞狮队在敬拜完曾氏宗祠的列祖列宗后,一路来到了黄埔篮球场,这时的黄埔篮球场人头攒动,村民早以翘首相盼,并用一串串热烈的鞭炮声,迎接舞狮队的到来。

我告别了热情好客的曾先生,融入了观看舞狮的人群,准备一睹这激动人心的舞狮表演。随着舞狮队员的排兵布阵,篮球场的正中央立起了深圳沙井蠔乡舞狮队的正方形锦旗,上书:蠔门狮艺源远长,乡众武德树宗风。两边猎猎的三角形旗上写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篮球场中心的位置,铺上了一条长长的高架铁桩,铁桩前面还放有四条红色的板凳,板凳两边摆放了两个高约4米的红色爬杆。

“咚、咚、咚、咚”,四面响鼓威风地齐敲起来,震憾人心,“锵、锵、锵、锵”,两排铜锣清脆地对敲起来,激越入耳。在阵阵锣鼓声中,一只金黄色的狮子开始了“板凳舞狮”的精彩表演。

只见这只金狮绕场一周后,缓缓地走近了板凳,在移步腾挪中,金狮站立起来,扑向了眼前的板凳,在稳稳地站上板凳之后,金狮时而摇首、时而摆尾、时而静卧、时而跳跃,最后,金狮突然竖立起来,从口中吐出了“恭贺新喜”的大红条幅。这精彩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

最让人惊心动魂的“高桩舞狮”开始了。只见三只金狮,对着观众礼仪一番之后,分别走向了高桩和爬杆前,其中两只静卧在爬杆下,一只则走向了众人注目的高桩前。

随着一阵激越的锣鼓声响起,这只挑战高桩的金狮,纵身跃向了高约2米的铁桩,在立于铁桩之后,金狮来了一个惊险异常的倒挂金钩,随后金狮又是一阵小跑,瞬间在桩尾站立起来,而此时静卧爬杆边的两只金狮,见状也攀爬到了爬杆的顶端,就在观众席中响起阵阵叫好声之时,但见铁桩上的金狮,从口中吐出了一幅红色的大条幅,上写“万事胜意,大吉大利”,而爬杆上的两只金狮则分别吐出了“百业兴旺”、“大展鸿图”的条幅。

此时,人群中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鞭炮锣鼓的齐鸣声中,这场热闹非凡的舞狮表演达到了最高潮。


看完舞狮表演,我离开了黄埔篮球场,沿着龙井路,向南洞古村走来。

刚进村口,我就被两棵高约20米的古树给吸引住了,这两棵古树仿佛是村中的迎客之树,分立村口,郁郁葱葱,让人想起诗句:花如柔顺缎,树满高盖叶。由于树高且茂盛,两人才能合抱的古树上钉有一块铭牌:严禁攀爬,违者后果自负。

在村口的宣传栏内,有数块宣传牌,其中“承”字的宣传牌上,有文字介绍客家围屋。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屋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和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另一块“舞”字的宣传牌,则介绍了我刚刚看过的广东醒狮。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在宣传牌的右侧,有一座三进二开的古建筑,这就是位于南洞一区57号的“升焕公家祠”。

家祠的墙壁上,有一块用绿色隶书阴刻的告示牌: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升焕公家祠”(清代),落款是宝安区文体旅游局,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

家祠的大门两边有一对红色的楹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横披:源远流长。横披之上是遒劲有力的阳刻楷书:升焕公家祠。门匾内有“光绪元年仲春”的落款。从落款中可知,此古建筑建于1875年,距今近150年。

家祠门前有一对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在大门左右分别有壁画“三多图”和“五桂图”。木门上有一对虎虎生威的虎头铜制门环,还有一对门神张贴在木门之上。在家祠屋檐下有一块精美的木刻屋檐板,中间是四位生动有趣的戏曲人物,旁边则是鲜花和芳草的木刻图案。

高高的家祠屋脊之上有双龙戏珠的泥塑,房屋侧面的悬鱼则是精美的蝙蝠、寿桃等泥塑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家祠里面正中央的位置,有“三省堂”,并有楹联一副:著孝经遗训十则,述大学垂宪万世。横披:金玉满堂。在“三省堂”下面,是曾氏祖先的神位,还有一个摆放香烛的案台。“三省堂”内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左右各有一个西式拱形门,这在深圳的祠堂中并不多见。

在升焕公家祠大门口的小广场中,有几位中年人伴着音乐,正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见我围着家祠拍照,一位姓唐的老先生走过来,和我攀谈起来,他自我介绍是广东韶关人,他说这里环境很好,空气新鲜,几乎每天都在此练太极,锻炼身体。

古风悠悠,其乐融融。告别唐先生,我在太极拳的音乐声中,走向了旁边的南洞古民居旧址。

据《沙井镇志》记载:南洞古村以曾姓村民为主。原古村落坐北朝南,有古井两口及民居二十几座,民居统一为三开间一天井布局,檐口有彩绘、博风有灰塑,古村巷道虽窄但毕直,排水系统完善。

现今的旧址只保存了南洞一区27号等3栋旧民居,其中一栋墙上挂有一块“危房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旧民居虽已破损,但房屋顶上精美的悬鱼和墙沿边如意海草纹的灰塑,均印证了其曾经的繁华。

在古民居旧址旁边,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句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鲜红的阴刻楷书字体,嵌在一块不大的黄蜡石上,工整有力,让人难忘。


离开南洞古民居旧址,抬眼就是古朴的“东门楼”。在东门楼的后门两边,放有两盆桂花树。在东门楼的正大门两边,则有嵌字对联一幅:旭日东升南奉献,光辉普照洞源楼,横披是:大地回春。此幅对联中,把地名“南洞”巧妙地嵌在了对联中,颇有匠心。东门楼高约三米,楼顶有绿色琉璃的瓦当和滴水,楼上有四根碗口粗的横樑。

东门楼是黄埔南洞古民居的旧址之一,小小的东门楼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仁立在此,实属难得。

跨过东门楼,步行数步,我来到了黄埔南洞一区74号右侧的勷明公家塾。在家塾大门前立有一块褐色的展牌介绍勷明公家塾: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黄埔社区南洞一区74号右侧。建于清光绪戊子年(1888年),20世纪90年代重修。坐南向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10.99米,进深18.95米,面积208.26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凹斗式门,石门框,门额石匾上刻有“勷明公家塾”,落款“光绪戊子年夏月”。塾台上立石柱,石月梁上置石柁墩。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内立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顶,两面坡,灰博古脊,红瓦面,绿琉璃瓦当、滴水。博风有灰塑。落款是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0一九年三月。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家塾,其外形保留了古建筑的原生态。斑驳的屋脊上有龙、狮等瑞兽,屋脊边沿及墙角处有漂亮的回字形图案。木雕的封檐板完好无损,封檐板中间五位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旁边的花鸟图案十分逼真。

在勷明公家塾大门上有一副“风调雨顺民安乐,五谷丰登国运昌”的红色对联,大门两边各挂有一个“福”字的大红灯笼。家塾门额石匾上有一幅“富贵图”,一花一鸟,形象生动。门额石匾内“勷明公家塾”五个行书大字,笔法俊朗,潇洒自如,落款是:吴龙光敬书。

在门额旁边有一幅写意的山水壁画,内有草书书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另有两幅壁画《五桂图》、《瑶池图》,皆古朴敦厚、生动有趣。

我走进了家塾,仰头回望墙壁上有楷书书法两幅,一幅是元代诗人丁鹤年的诗句:姑射仙人炼玉砂,丹光晴贯洞中霞。无端半夜东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另一幅是唐代诗人高蟾的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两组字,两首诗,皆颇有深意。前者寓意红梅为江南第一花,后者暗寓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两组字的旁边还有两幅清心悦目的“翠竹”壁画。在家塾天井的墙壁上,有精美的灰塑图案二幅,一幅是松树和瑞兽图,另一幅是牡丹和寿桃图。这些灰塑,色彩鲜艳,寓意美好,层次分明,颇具立体感。在家塾后堂的墙壁上有一行书的“禅”字大牌匾,让人静心。

穿过家塾右边的侧门,内有一小院,院中花团锦簇,在小院的墙边,有一青石小圆台,在镂空的石圆台下,竟是一口古井,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人佩服不已。

小院清静优雅,家塾飞檐翘角,静立院中,思绪万千,黄埔古村落的悠悠历史,仿佛在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现。



万丰古村落


万丰古村落,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北至上崇路、南至福海稔田社区、西至宝安大道、东至中心路,毗邻福海街道、松岗街道,辖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

万丰社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地处新桥街道的中心区,西邻珠江口,附近有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特别是广深高速、沿江高速、107国道、宝安大道等公路网络贯通,深圳地铁11号快线就在其内直通,万丰社区拥有国内不可多见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新安县志》记载,万丰古村落,原名邓家蓢,后改为万家蓢。《沙井镇志》有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五世祖潘义察从怀德迁往邓家蓢。潘义察为万丰潘氏开基之祖。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村里有邓姓、潘姓、叶姓、廖姓、莫姓、郑姓杂居,十世祖潘甲第改邓家蓢为万家蓢。1955年初更名为万丰,取“万家丰收”之意,并表达祈望“年年丰收,永世兴旺”的心愿。万丰潘氏,经六百多年繁衍,书香盛传,尊师好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新桥万丰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大学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时,课本上就有介绍万丰村的共有制。没想到,新桥万丰村还是一个古村落,于是,我利用五一假期探访了这个位于闹市区的古村落。

2023年5月7日,我骑着山地车从新沙路,经中心路,路过万景楼,来到了新桥万丰古村落。刚一进村,迎面就是一个古老的宗祠,走近细看,原来这个宗祠就是万丰潘氏宗祠。

在宗祠门口左边立有一块黑色的石碑,正面写有:万丰潘氏宗祠,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点,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公布。在石碑的背面则写有:万丰潘氏宗祠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万丰社区老村内万家蓢路。该宗祠修建于清朝晚期,1987年维修,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四廊庑布局。坐西向东,面阔10.9米,进深26.3米。砖木石结构,木构梁架,清水砖外墙,红砂岩墙裙,麻石墙角,硬山顶,平脊,绿琉璃瓦覆面,正门红砂岩石匾阳刻楷书“潘氏宗祠”,前堂大门两侧设置塾台,内墙彩色壁画,保存较为完好。该宗祠作为广府式祠堂,其木雕、石刻、彩色壁画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对研究深圳地区广府式祠堂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保护范围:以祠堂四至为准,南、西、北各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至)外20米。

仔细看完这块石碑内容,我又在祠堂门口右边发现了一块较小的黑色石碑,正面写有:潘氏宗祠,沙井镇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人民政府于二000年六月十三日立。在石碑的背面则写有:潘氏宗祠建在村子中心,堂号为“钟山堂”,与今福永镇怀德村的潘姓“怀德堂”、东莞清湖村的潘姓为同一支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潘礼智(四世祖)自福永镇怀德村迁居邓家蓢(今万丰村一带)开基立业。嘉靖年间潘氏家族出了潘楫、潘甲弟父子两个名人,大大地提高了沙井在新安县的地位。潘氏宗祠近年曾维修过,保存较为完好。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人民政府于二000年六月十三日公布为沙井镇文物保护单位。

对比两块石碑,我发现立碑的时间跨度有10年之久,经过这10年岁月的洗礼,潘氏宗祠历经风雨,从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跃而成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潘氏宗祠底蕴更加厚重的体现。

潘氏宗祠大门有金色的对联一副:大展鸿图兴伟业,和谐盛世铸辉煌。大门上方阳刻的“潘氏宗祠”四个金字旁边,有一行小字“同治十三年孟秋”字样,据此可知此宗祠建于公元1874年,距今已近150年了。在“潘氏宗祠”四字左右角,还各有一袖珍的泥塑瑞兽,栩栩如生。

宗祠大门口有威武刚猛的石狮子一对,在宗祠屋檐上,有精美典雅的雕花封檐板,门口两根圆形石柱的柁墩上,有各种形象生动的木雕戏曲人物,在大门口的墙壁之上,有鲜艳夺目的“乐陶陶”和“三星拱照”等彩色壁画。

进入宗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潘氏宗祠重建捐献芳名录”,在墙壁上方有两首行书的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另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土地神像前有对联:门兴官赐福,土旺地生金。

宗祠内有两个漂亮的白色拱门,左边白色拱门之上有“鱼乐图”、“佳果飘香图”、“虾戏图”,右边白色拱门之上则有“畅游图”、“荔红图”、“鱼趣图”。这些壁画遥相对应,各有特色。

宗祠天井中,摆放的两株青竹盆景,为这古老的宗祠增添了些许绿意,从天井向宗祠内抬眼望去,只见“钟山堂”三个大字,高高悬挂在梁柱之上,在“钟山堂”两边,有精美对联一副:潘氏繁衍传万代,宗祠延续达兆年。在堂中还立有八块屏风,分别由“山高水长、春风得意、山明水秀、松鹤延年”等图画拼成。在“钟山堂”之上,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礼让传家”,宗祠后堂正中间立有“潘氏列祖列宗之神位”,旁边有红色牌匾“敦宗睦族”一块。

整个潘氏宗祠,布局合理,古朴清雅,宗祠内有不少老人正玩着棋牌,其乐融融,一派敦厚和睦之气象 。


从潘氏宗祠向南步行数十步就是圣学祖家塾,其门牌号是万家蓢路147号,在家塾门前的墙壁上,有一块用绿色隶书书写的告示牌: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圣学祖家塾”(清代),落款是宝安区文体旅游局,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在这块牌子之上,还有一块不锈钢的牌匾,上有:万丰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七.立。

圣学祖家塾的大门两边有一对红色的楹联:迎新春百业兴旺,贺佳节万事如意。横披:一帆风顺。横披之上是遒劲有力的阳刻楷书:圣学祖家塾。

圣学祖家塾的大门为黑色,上有两个门神,大门墙体为红色的砂岩石,远看红黑相间,十分显眼。在大门右侧,立有褐色的展牌一块,介绍圣学祖家塾: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万丰社区万家蓢路147号左侧。清代建筑,坐西向东,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10.5米,进深16.8米,面积176.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前堂明间为红砂岩墙体,凹斗式门,门额红砂石匾刻“圣学祖家塾”。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内立圆形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梁首、柁墩雕刻精美。硬山顶,琉璃平脊,两面坡,绿琉璃瓦面。

家塾门口墙壁上的壁画,很有立体感,壁画上的“福禄寿三星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的对联,让人回味无穷。封檐板上的木刻有花鸟虫鱼,还有动作各异的戏曲人物,雕刻精细。

家塾大门虚掩着,正犹豫着进还是不进时,我从门外看见一位阿姨正在里面清扫家塾,我忐忑着敲了敲大门,用白话向阿姨说明了来意,这位阿姨竟爽快让我入内,我心中一阵感激。

进入静谧的家塾,我环顾四周,只见大门内的墙壁上,左右各有一块木制牌匾,左边是“学子扬名”,右边是“圣道兴村”,这两块牌匾之意,颇合圣学祖家塾之名。在家塾的墙壁上,还有数幅精美壁画,其中一幅“傲雪生香”图,让我欣赏良久,这幅图道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壁画中还有一幅“文王聘贤”图,画中有求贤若渴的文王,还有垂钓江边的姜太公,好一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此图生动有趣,又寓意深远。

走过天井,家塾堂上有“聚众光辉”的金色牌匾,在旁边的墙壁上则有数幅精美书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是一幅草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家塾正中央敬供有红色的“潘祖公”神位,并有“宝鼎晓烟浮柏子,玉瓶春水润梅花”的楹联。这里不愧是古人读书的好地方,家塾儒雅清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寓意美好,让人流连忘返。


临走时,我向家塾中的阿姨打听附近有没有水井,阿姨告诉我村中有一口咸井,说完带我走出家塾,向潘氏宗祠方向指了指,告知我就在宗祠前方不远处。

我谢过阿姨,步行数百步后,果然在万丰咸井143号附近找到了一口古井,古井形状为八角形,古井对角有2.06米,这口古井始建于清晚期,井水清甘不咸,相传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现在已用铁皮封盖上锁,保存完好。离开古井,我沿着大路,又走过一条小巷,来到了陈侯古庙。

古庙位于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万丰社区仁爱路南16巷与北20巷之间,是一座清代建筑。其坐东向西,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6.8米,进深13.9米,建筑面积94.7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凹斗式门,门额石匾阳刻“陈侯古庙”。硬山顶,灰塑平脊,两面坡,绿琉璃瓦面。

陈侯古庙是为祭祀西汉宰相陈平而兴建,相传潘氏先祖曾得到陈平的仗义相救,为谢大德,便在背上画着陈平像,遍走四方告示子孙族人,务要广修陈侯庙世代敬祀。万丰古村的陈侯古庙迭经破坏,于1996年重建,1998年公布为万丰村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9年3月公布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点。

古庙门口有两个很大的石狮子,并有对联一副:福星高照长富贵,心想事成永平安。横披:一帆风顺。古庙并不大,但小巧玲珑,颇有看点。进门就有“天宫赐福、地宫赐禄”的石雕两块,墙壁上有“壮丽山河、江南春晓”两幅精美壁画。还有隶书书法两幅,一幅是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另一幅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庙中高挂“神光普照”和“宁静致远”牌匾各一块,庙中香炉青烟缭绕,案台供果丰富,庙中墙壁上挂有红漆木牌一块,上面鎏金的“福”字,龙飞凤舞,金光闪闪,落款写有:天下第一福,康熙御笔之宝。

最让人惊奇的是古庙中有土地神、观音菩萨等陶塑六尊,个个如真人大小,惟妙惟肖。另有一身穿“勇”字服装的陶塑官兵,牵着一匹陶制白马,守卫在古庙里,这一兵一马,为古庙增色不少。此时,正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前来祈福,其虔诚之态令人难忘。

离陈侯庙不远,有一处钟冈公祖祠,这是为纪念明代新安县理学乡贤潘楫修建的纪念建筑。潘楫,号钟冈,邑廪生,以治春秋为本,曾组织乡人修族谱,建宗祠,参与《东莞县志》的修撰,其最大成就是研究音乐,著有《律吕图说》一书,另著有《钟冈诗集》、《文房余稿》、《监议》等。


离开古色古香的钟冈公祖祠,我来到了一个古旧的弄堂,这个弄堂属万丰二村旧村,在279号房前我伫立良久,在古旧的门檐上,我看到了依稀的色彩,在房屋的侧面,我看到了不全的如意海草纹,这座老屋,历经沧桑,虽残破不全,但让我浮想联翩。

我走出逼仄的古弄堂,来到了不远处万丰旧村78号的述冈祖祠。祖祠门前的门槛上,有一位大叔正在纳凉,见我拍照,这位大叔非常友善地腾出了地方,我忙拱手致谢。

述冈祖祠是纪念万丰潘氏十世祖潘甲科(号述冈)而建,明代潘甲科为潘楫次子,因长子潘颐乡贡生赠乡进士儒林郎,其后裔为其建祠,称为“述冈祖祠”。

祖祠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万家蓢路87-89号之间。清代建筑,坐西向东,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10.5米,进深17.56米,面积185平方米。整个古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前堂明间为红砂岩墙体,凹斗式门,门额红砂石匾阳刻“述冈祖祠”四个大字。檐下有彩绘,有木雕封檐板。天井两侧有卷棚顶廊房。后堂内立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梁首、构墩雕刻精美。硬山顶,琉璃平脊,两面坡,绿琉璃瓦面。述冈祖祠是研究宝安地区宗祠建筑及万丰潘氏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述冈祖祠保持了古建筑的原生态,大门有对联一幅:出入平安接鸿福,吉祥如意迎新春。门前墙壁上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精美壁画,屋顶边角处,各有一只不大的麒麟瑞兽静卧其上,屋顶上的龙形屋脊非常有特色,房屋侧面的悬鱼有蝙蝠及铜钱灰塑图案,意寓财到福到。

离开述冈祖祠,我来到了万丰大钟山公园,这里有不少市民在此游玩,一对打扮时尚的少女,正在用手机拍着视频。我拾级而上,穿过标有“大钟山”三个大字的彩色牌坊,来到了大钟山石像前。这组石像由三人组成,分别是手拿农具的农人、正在纺线的织女,还有手握书卷的读书人。在大钟山石像背后有数行字:潘礼智,号龙屏,乃宝安怀德潘氏四世祖。他幼年好学,人称“文章翊世运”,有“吐凤之才”。明代洪武初年,他考虑家族人口渐繁,囿于怀德一地不足展才智,乃携家三人迁到大钟山下的邓家蓢。后潘姓子孙繁衍,富甲一方,成为望族。明万历年间,潘甲第改邓家蓢为万家蓢,潘礼智被尊为万家蓢潘氏开基立村之祖。

在石像不远处,有一幅《万景民安图》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图非常大气,长约八米,高约二米,图中有舞狮子的,还有放牛娃,近有市井百态,远有松树林立。在图画上方则标有行书:人杰地灵,群英荟萃,殷诚创模,股份合作始万丰,共同富裕颂太平。

离开风景娟秀的大钟山公园,我骑行在万丰古村的主道上,路边的“加速产业升级,助力湾区发展”的横幅,异常醒目。这个曾经的古村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嬗变。别了,厚重古朴的万丰古村落。



  • 广告
    查看详情
~先加赏先享有版权分享...详情>
本文获得5480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睦邻文学奖
  • 2024-01-16 11:21:28
打赏了500000邻家币,共计500000邻家币
  • 廖令鹏
  • 2023-10-09 11:30:26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戴珍珠的难孩
  • 2023-09-23 20:59:00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郭建勋
  • 2023-09-22 21:39:57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郭建勋
  • 2023-09-22 09:37:35
提名10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欣欣
  • 2023-09-19 21:05:32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阮声
  • 2023-09-19 21:01:21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段作文
  • 2023-09-18 21:09:36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段作文
  • 2023-09-17 16:17:53
提名10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 别看了
  • 2023-09-07 10:18:33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10000邻家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