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霞
  • 2200
  • 5条
桥东社区私家记忆(下)
  • 海选入围

3

挨着三家店,还有一个重要地标,沙头角口岸。沙头角与香港水陆相连,早在1985年3月,沙头角口岸建成使用,成为沟通香港同粤东地区乃至福建省的陆路运输枢纽和捷径。对本地居民来说,沙头角口岸就是家门口前往香港最便捷的通道。虽然不是24小时通关,但胜在人流较少,基本不用排队,安检手续方便,乘坐快线巴士,只需35元就可以到达香港九龙塘,可以直抵迪士尼,非常便捷。记得有一次,我错过了沙头角口岸闭关时间,唯有从罗湖口岸回来,那人与人之间前胸贴后背的体验,又是酷暑,排长龙时散不去的汗渍味,着实令人难忘。后来,每次游玩香港,我和朋友都按照沙头角口岸闭关时间安排行程。

疫情后,随着深港交融不断,莲塘口岸投入新启用,罗湖口岸、深圳湾口岸等早早通关,唯有沙头角口岸没有动静。原来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沙头角口岸需要重建更新。为此,盐田居民过关,最近的是莲塘口岸,口岸很新,人流也很多,但路程远了,嫌麻烦的我也就按兵不动了,更多选择在家门口溜达。

我的家在金融路上。路不宽,窄窄的一条双车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这四大银行都汇聚于此,故而成名。当时,智能手机、移动支付都是天方夜谭,银行网点不像现在一样遍地开花,每逢职工们发工资、老百姓取钱消费、中英街的游客兑港币,都得来到金融街。附近单位“出粮”日子又都差不多,真的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道路两旁,由此形成了热闹的市集,成为市民购物的好去处。记得这儿曾有一家大型商场,老板是香港人,以服饰为主,卖的都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国际牌子货。我的妈妈花了当时近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睡衣,当时,她刚结婚,还没小孩,每天厂里下班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地满足了妈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这是她的第一套睡衣,此前,她的生活里哪有睡衣的概念呢。从乡下来到深圳打拼,她才知道生命中除了吃饱穿暖,还能有另外的生活方式。睡衣质量不错,舒服耐穿,后面她也买了更多更好的睡衣,而这一件,她一直保存着。

商场很快被新一佳取代。这家深圳本土品牌商超,曾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全国20佳大型零售企业之一,巅峰时期大型门店上百家,年销售额一度达到180亿元,后来欠债潦倒,令人唏嘘。

围绕金融路,左右两边各形成了菜场、街市。一个叫田心市场,自1983年建立至今,品类十分齐全,有各类肉档、水果档、水产档、青菜档、杂货档、干货档、面档、茶果档、花卉档、冰鲜档……有的档口还卖自家腌制的腌菜,有一家菜档,一年四季蕨菜供应不断,我路过时常看见,一位头发发白的老奶奶坐在一张矮小的板凳上,弓着身,面对一个大红桶,利索地处理桶里的蕨菜。有一家水果店,叫肥姨水果店。肥姨喜欢穿色彩艳丽的T恤,在一堆红的绿的黄的橙的水果中依然很打眼。肥姨的水果不便宜,但为人热情,有自来熟的本领,顾客基本见一次都记住了,下回你路过,自然大方与你打招呼,再加上会推销,使人不由自主地拎走几袋。肥姨很拼,基本是独自一人守店,家人送饭,匆匆扒几口,又忙着整理果子。有时晚上十点,她的铺子还亮着灯,店里依然只有她一人。肥姨只在过年休息,惯例元宵后开市。今年元宵过去好久了,不见肥姨开门。没听见她的阔谈,总有些不太习惯,心里缺了什么似的。直到有一回打车,司机大哥恰好是附近熟悉的邻居,聊起前阵子肥姨半夜腰痛得厉害,喊大哥送她急诊,检查出来,腰间盘突出,必须马上动手术。再后来,水果店开门了,看店的是她女儿,闷闷的,不太爱说话,但也礼貌,有问有答,只是生意淡了不少。

市场周边往往是美食的汇聚地。有一家叫肥仔肠粉,是盐田众多肠粉铺里的老字号,有二十多年历史,早先是“走鬼档”,穿街走巷卖,一份蛋肉肠才3元。后来攒钱买下门面,价格也逐年上涨。肥仔肠粉的粉皮劲道,酱汁调得有自家特色,味道浓郁但不咸口,不像有的酱汁吃完总要喝水解渴。如今儿子接替父亲,打理店铺,小伙子看上去憨憨的,活儿干起来很利索,思路也很活泛,店铺在外卖软件上的评分和排名都很靠前,早高峰时,门口候着的顾客也是一波接一波,对比旁边的早餐铺稀散的顾客,是“一枝独秀”。在肥仔肠粉这里,火爆的生意不太在乎营业的时长,这家店每天只开半天,午饭后闭店。

在肥仔肠粉对面,有家潮汕小馆,也受欢迎。环境比较简陋,室内的位子少,也没空调,餐台多搭在露天处,大汗淋漓也不妨碍食客尽情享用番薯粥、麻叶、潮汕小炒。

市场周边还是“烧腊江湖”,烧鸭、烧猪、叉烧、卤鹅、白切鸡、酱牛肉……乍一看以为大同小异,其实都各有不同,有的店需要排队抢购,有的店门可罗雀,原材料、做法、火候、配料、酱汁……每家有各自的独门秘籍。其中有一家潮汕人开的卤鹅店,位于路口转角处,生意好得很,经常还没到饭点就卖得精光,听说还有香港人专程过来打包。此前,这个位置做过皮具店、男装店、泳衣店、水果店……统统以失败告终,直到卤鹅店入驻,这令人不得不感慨,潮汕人做生意的确有一套。老板通常在案头前,切、斩、调蘸料、包装打包,老板娘则在外面招徕,她不是喇叭似的大声吆喝,而是察言观色,多数时间是不主动推销的,唯有遇到举棋不定的客人,上前问清需求。但要知道,问中国人吃啥,他们嘴里常说的“随意”往往是口是心非,他们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选择,而是帮忙做选择。老板娘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她往往只打听几口人吃饭,唰唰地菜式、分量都帮你做好了决定。

田心市场被誉为沙头角最贵菜市场,这里的菜价普遍高于别的地方。市场周边的流动商贩就成为了香饽饽。流动商贩里,有卖菜的,有卖活鸡的,还有生鲜的,甚至还有肉铺。每天早晨,他们在市场门口的石阶上整齐排开,抓紧一切时间做买卖,八点钟城管上班,他们就要四处散去,游击作战。

桥东有片“合法”摆地摊的街市,所谓“合法”,指的是城管不会来驱散他们,也就是金融街的另一个菜场,桥东新村街市。桥东新村建于1988年,妈妈回忆,1993年,她曾听人说30万可以拿下一栋楼,心是动了,而荷包不够厚。在岁月蹉跎中,昔日的新小区已成“老破小”,早有消息说要拆迁,住户也大都清走了,但又没有了下文。反而村里的街市越来越热闹,这里卖的大致与菜场差不多,也有一些稀奇古怪之物,比如有一个铺子,桌上摆满陶瓷药罐子,竖着满黄色旗帜,每支旗帜上写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中药方子。没有老板做买卖,自己倒,自觉付钱。还有一个卖蜥蜴的,店主是位看起来柔弱的女人,她很少与人交流,更多是盯着笼子里的蜥蜴,仿佛在对话。

街市里还有一家老牌知名面包铺,名字很喜庆,大家旺面包,2000年开始营业。店里最热销的葡挞、蛋糕,价格多年不变,葡挞四元一个,挞皮酥脆,蛋糕一百块出头,用的是上乘的动物奶油,四五个人吃绰绰有余。与地摊不同,它有铺面,店里本由一位老婆婆操持,招呼客人,算账收银,偶尔还进厨房帮忙,闲不得。婆婆很耿直,有一次,过生日蛋糕忘记提前订了,店里的又早已售罄,我恳求能不能现做一个,哪怕加钱都行。婆婆和气回绝我:“妹妹啊,没法子啊,我们蛋糕不是手工的,机器一开,要做好几十个啊。”她从不搞“手工”“人工”这样的宣传噱头,她说,管他是人手还是机械手做的,好吃不就行咯。近些年去店里没再见到老婆婆了,心血来潮时想打听,转念一想,话到嘴巴还是没勇气说出口。


4

自东而西穿过桥东新村街市,就来到了关前街。关前,指的就是中英街关口前方。受益于中英街大量人流,关前一直都是熙攘热闹的商业中心。

2012年,在高层住宅中英街壹号起建前,关前街道两旁均是低矮的房子,楼高不过六层,底下充作商用,楼上为住宅。这附近成规模的现代化小区,就是海涛花园。海涛花园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房屋58栋,小区内设施齐全,还配有幼儿园,穿过后门,踱几步,就来到了海滨栈道,隔着海域与香港遥遥相望。我身边不少朋友的父辈,来深圳落脚的第一个家,就在海涛花园。作为深圳首批外销楼盘小区,海涛花园吸引了不少港、澳以及外籍人士购买。海涛花园是深圳最早被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小区,因海外业主多而房屋难以确权,迟迟未动工,高高的围板立了十多年,一到夜晚,这儿漆黑一片,多少故事付诸尘埃。

关前街承载我儿时记忆的,是这儿的新华书店。据曾任深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的汪顺安回忆,特区成立的第6年,即1985年,深圳人口已从原来的32万增长到100多万,深圳新华书店还是只有两个门市,一个是解放路的,230平方米,还有一个,正是沙头角关前街的。这可从侧面印证,当时的沙头角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商业与文化中心。在寸土寸金的边防营区售书,沙头角新华书店首开先河,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后来,深圳在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区域建设一个现代化书城,更是体现了深圳对阅读的重视。

记忆中,新华书店有两层,二层是有一块少儿阅读区,空间不算宽阔,阅读的孩子们就在书架之间,随意盘腿坐着翻阅。那时书店可热闹了,没规定一定要安安静静的。我记得曾有一个营业员,瞧上去凶巴巴的,每回轮到她值班,我都不由自主轻手轻脚。实际上,她人挺好的,儿时我追校园连载小说,有一回,愣是找不着其中一卷,她花了好大力气帮我翻找。通常,我都只看不买,心里盘算着,那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零花钱,要用在刀刃上。

我所说的“花在刀刃上”,就是吃麦当劳。距离新华书店不远,有家麦当劳,这是沙头角首家麦当劳。对90后的孩子而言,洋快餐有种天然的吸引力,那是“时髦、洋气、酷炫”的代名词。若还有机会能在麦当劳举办生日会,那更是倍有面子的事儿了。店门口摆放着一个超大型的麦当劳叔叔像,来往的孩子都热衷于与他合影。父母自然是不允许我多吃的,每回路过,我便开始“演戏”,使出浑身解数,“哎呀好渴啊”,“我饿了”……大人看破不说破,前几次也就如我所愿了。再后来,爸妈都在包里备好水和面包片,一物降一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时间飞快,新华书店和麦当劳早已拆除,前不久与妈妈在关前散步,她主动说起当年我耍赖的场面,突然说了句:“那时真好。”我长大了,在她面前也是在乎脸面的人,加之彼此相处的时间逐年减少,日常里报喜不报忧,想着对方心安,不经意间也拉开了距离。我听后心有所触,嘴上应了一句,开口转移了话题。

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香港风味小吃”,其实就是一些煮物,鱼蛋、香肠、肉丸、豆腐串等,这家店还有一款食物叫“炸两”,就是肠粉皮包上油条,刷上甜酱或辣酱,撒上芝麻花生碎。老板最初拉着小摊流动贩卖,后来在海涛花园附近租下一间老屋,屋子带了一个四周铁栏围住的独立院子,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下放几张塑料凳、矮木桌,像临时搭建的大排档一样,卖了十五六年,口口相传,顾客越来越多。随着老屋拆迁,老板在街上找了铺面,前来觅食的仍络绎不绝。老板生了个小胖墩,从背在身上,到学走路,再满院子里跑,孩子茁壮成长着,那天遇到,已出落成个帅小伙子了。

在关前,有一家老牌茶餐厅,“金记”,以西式面包出名,每当面包出炉时,飘香确实勾人味蕾。金记,从开业起就高举高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碟烧鹅饭,定价近50元,谁家过生日在金记买蛋糕,若当时有社交媒体,可是会立刻发朋友圈且置顶多天。几十年过去了,物价翻了几番,金记倒是没怎么涨,以当今的消费水平瞧,去金记吃饭,反倒是性价比极高。店内有款“朴实”的肠仔包,没有多余调味酱,纯粹靠肠的风味取胜,从小至今,我都舍不得先吃肠,往往啃完面皮后再满足地享用。

关前街上,还有一个公园,原名丽湖公园、东和公园,后来不知何原因,深圳公园的文化建设喜欢冠之以主题,与东和公园相关系的是法治文化主题,更名为深圳宪法公园。公园里,植被众多,英雄树、异木棉、勒杜鹃、鸢尾花,难以数尽。公园原本还有一个大湖泊,水里鱼儿游弋,每逢春节就要遭受熊孩子的炮竹袭击。元宵佳节,政府会在公园里办晚会,猜灯谜,载歌载舞,小孩子最期盼的高潮,是放烟火,哔——绚烂的烟火接连点亮,不间断地,前面还未落幕,新续上的流光溢彩。我们孩子蹦啊跳啊,昂着头,嘴里舔着最甜的糖果,仿佛绚烂美好的未来如画卷般在眼前次第展开。


5

在互联网上,盐田缝补街是桥东出名的“网红”。

盐田缝补街在田心市场旁的小巷里,全场不过百米,汇聚了近30个档口,分两列,一边是配钥匙、修钟表和修鞋的,另一边则以缝补衣物为主。每个档口约两平方米,月租将近600元。铺面没有华丽的招牌,店主各自简单贴着“徐记、“黄记”“成记”“群记”“兰记”等铺名。缝补街上,修鞋师傅大多来自浙江,缝补衣服的师傅大多来自广东茂名,修表师傅多是广东河源人。经过多年的积淀,每家当铺都有各自的熟客。

我家缝补衣物,常找的是“廖记”。兰姨并不姓廖,她是中途接手他人档口的,想着费事,没更改过来。兰姨来自茂名,在缝补街做了近20年,她性格爽朗,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不用十分钟就能换好裤头的橡筋。兰姨是资深的电视剧迷,以前档口里还有一台老式电视机,小小的屏幕,画质挺不错。干活时,她边听边做,不会耽误手头上的事儿,她自嘲是用耳朵看电视的。如今电视早淘汰了,换成了用手机看,屏幕更小的,兰姨得闲时,眯着眼看得津津有味。来活了,她又能立马从剧情里跳出来,

“成记”夫妇自1994年在缝补街扎根,是这儿最早一批的铺主了,店内的机器从手动缝纫机变为电脑缝纫机,改裤腿的价格也从一开始的3元涨到了8元。每天早上九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夫妇二人几乎全年无休,忙到除夕夜才回家过年,靠着勤勤恳恳的工作,将三个小孩抚养长大。

距离缝补街不远,有一家“吉祥商店”,卖的是祭拜用品纸品,以及拜观音、拜老爷、拜伯公、拜祖先……在附近做生意,潮汕人多,慎终追远,每逢初一十五,要拜拜,各种神灵诞辰日子,照旧拜拜。店里生意蛮好。我有次在店里买张拜垫,担心里头的棉芯质量,要求拉开皮套瞧瞧。老板乐呵呵笑说,我开门做这行生意的,不讲良心的不能做的。打开一看,棉芯果真很好。

回望我的桥东私人记忆,发现自己写下的,都是这片土地上一些普通人、普通事儿,是一些小商贩的侧记剪影,也许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微不足道,但他们填补了我的成长记忆,也填补了这个地方的历史痕迹。与他们自己本身,更是来人间难得一趟的独有精彩。

  • 广告
    查看详情
~先加赏先享有版权分享...详情>
本文获得22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吴继磊
  • 2024-10-12 09:17:45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2000邻家币
  • 望月鸿羽
  • 2024-09-24 10:30:18
评论奖励1000邻家币,共计2000邻家币
  • Inna
  • 2024-07-16 09:43:20
点赞了1元(100邻家币)邻家币,共计200邻家币
  • Inna
  • 2024-07-16 09:42:22
点赞了1元(100邻家币)邻家币,共计200邻家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