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戈
  • 100
  • 12条
从河南黄土地到鹏城志愿红

一、麦秸窝里的星星

1971 年深冬,豫南平原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遂平县的黄土坡。刘建坡出生那天,接生婆裹着厚厚的棉袄,在煤油灯昏黄的光晕里搓着手说:"这娃子哭声亮,将来定是个能扛事的。" 三十年后,这个在麦秸堆里滚大的河南娃,会在南海之滨的深圳龙岗,用六千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把自己活成了一盏照亮街坊邻里的明灯。

刘建坡的童年记忆里,最多的是饥饿。他总跟着邻居孙学军钻生产队的麦秸房,十几个半大孩子脱了棉袄铺在麦秸上,听高中生孙学军讲《雷锋日记》里的故事。"那时候不懂啥叫奉献,就觉得做好事能偷偷乐。" 孙学军后来在回忆录里写,1966 年的月夜,他带着刘建坡几个半大孩子,把生产队堆在田埂上的粪肥一晚上全撒进了麦田,"建坡最小,却扛着最大的粪叉,棉裤上全是冻成硬块的泥,第二天照样跟着大人下地。"

1987 年麦收后,16 岁的刘建坡背着娘连夜烙的十张玉米面饼,挤上南下的绿皮火车。车窗外,金黄的麦田渐渐变成连绵的青山,他攥着裤兜里皱巴巴的五块钱,手心全是汗。"到广州站时天刚亮,我跟着人流往深圳走,鞋跟磨掉了一块,光着脚踩在滚烫的柏油路上,心里却烧得慌。" 多年后他在社区分享会上说起这段往事,台下坐着的外来务工者们眼圈都红了 —— 那些被他帮助过的年轻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初来乍到的模样。

在深圳龙岗的第一个冬天,刘建坡在龙岗区人力资源局职业训练中心坪地分校当保安。值班室的铁架床咯吱作响,他裹着捡来的军大衣,听着窗外呼啸的海风想家。有天凌晨巡逻,发现教学楼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漏水,寒冬腊月里他蹲在地上修了三个小时,冻得手指发紫。"那时候就想着,这是公家的东西,坏了心疼。" 后来学校的老会计总说,刘建坡当保安那几年,学校的水电费比往年少了三成。

2006年开春,学校组织去平湖搞清洁志愿活动。七月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刘建坡挥着扫帚扫街沿,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地上,瞬间就蒸发了。这时路边士多店的老板娘端来一塑料桶凉茶,挨个往志愿者手里递:"后生仔,歇会儿再干。" 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时,刘建坡突然红了眼眶 —— 在异乡漂泊十二年,这是第一次有人把他当自家人。

那天傍晚收队时,他看着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街道,突然明白了孙学军当年说的 "做好事偷偷乐" 是什么感觉。回学校的路上,他攥着老板娘塞给他的两个橘子,橘子皮的清香混着汗水味,在晚风里酿成了他志愿服务的初心。

二、保安亭里的星光

龙岗区职业训练中心坪地分校的保安亭,是刘建坡梦想发芽的地方。2003 年深秋的一个雨夜,他在值班室整理台账,听见教学楼有响动。抄起手电筒冲过去,发现一个穿校服的姑娘蹲在教室门口哭,怀里抱着摔碎屏幕的旧手机。

"俺爹在工地摔断了腿,俺想打个电话回家,手机却掉地上了......" 姑娘是附近工厂的打工妹,利用夜班间隙来上夜校。刘建坡摸出身上仅有的五十块钱塞给她:"先去小卖部打电话,手机我明天帮你看看。" 第二天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坪地的修理铺,花了八十块钱修好了手机,姑娘来取时要给钱,他摆摆手:"你好好上课,将来出息了,再帮别人就是。"

这个叫王丽的姑娘后来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每年都会带着水果来看刘建坡。"坡哥当年那五十块钱,比现在五千块还金贵。" 她总在新员工培训会上讲这个故事,台下坐着的年轻人里,有不少是刘建坡帮忙联系工作的老乡。

从保安到教务员的那几年,刘建坡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学员的困难:"张翠,湖北人,想找包吃住的电子厂"" 李建国,初中文化,想学电工 ""王芳,单亲妈妈,需要弹性工作制"。到 2010 年他升任校长助理时,这本日记已经记满了七本,帮近五百名外来务工者找到了工作。

2013 年冬天,广西小伙黄志强揣着皱巴巴的身份证,在学校门口冻得瑟瑟发抖。"坡哥把我拉进保安亭,给我泡了碗加俩鸡蛋的面," 黄志强现在是坪地一家五金厂的车间主任,他总带着新员工去看当年刘建坡给他住的值班室,"那床上下铺,我住了三个月,坡哥每天早上都叫我一起跑步,说身体是本钱。"

刘建坡的宿舍里总备着三样东西:万用表、螺丝刀和创可贴。学员宿舍的灯管坏了,他踩着梯子换;谁家的水管漏水,他拎着工具包就去;有次夜校下课,一个女生被流浪狗划伤,他骑着自行车驮着人跑了三家诊所,直到凌晨才送她回宿舍。"建坡啊,你这教务员当得比后勤还忙。" 校长看着他磨破的手套打趣,转身却在会上说:"我们都要学学建坡,把学员当家人。"

2015 年夏天,刘建坡拿着大专毕业证回家那天,特意去了趟平湖。当年送凉茶的老板娘已经不认得他,他买了一箱矿泉水放在士多店门口,留了张字条:"十年前的凉茶,今天还账。" 风吹过街道旁的榕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那个闷热的午后。

三、志愿红里的温度

2013 年 12 月 5 日国际志愿者日,坪地街道办门口的红布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刘建坡捏着刚领到的义工证,手指反复摩挲着封面上的红五星。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义工活动 —— 给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张阿婆的房子在老菜场后面的巷子里,墙皮斑驳得能看见里面的砖石。刘建坡蹲在地上擦满是油污的灶台,阿婆拄着拐杖在旁边念叨:"我儿子在香港三十年没回来了,你们比亲人还亲。" 当他把糊满灰尘的窗户擦干净,阳光突然涌进昏暗的房间,照在阿婆露出的假牙上,闪着温暖的光。

"那天阿婆塞给我两个糖糕,是前一天邻居送的,硬得能硌掉牙,我却吃得眼泪直流。" 刘建坡在日记里写,从那天起,他的周末就被分割成无数个碎片:给独居老人买菜、陪残疾人士去医院、帮环卫工人送热水...... 每年超过六百小时的服务时长,让他成了坪地义工联出勤率最高的 "全勤王"。

2016 年盛夏的午后,刘建坡在社保站门口看到个姑娘蹲在树荫下哭。19 岁的技校毕业生王萌萌刚面试完,手里攥着体检表,在 38 度的高温里等去医院的公交车。"我当时就想起自己刚来时的样子," 刘建坡把人塞进自己那辆半旧的比亚迪,空调不太制冷,他就一路开着窗,"姑娘别怕,在深圳只要肯干活,就饿不着。"

车窗外掠过的凤凰木开得正艳,刘建坡给她讲自己从保安考大专的经历,讲那些被帮助又帮助别人的故事。到医院门口时,王萌萌突然说:"坡哥,我也想当义工。" 现在她是 "社区生活帮" 服务队的骨干,每个周末都跟着刘建坡给老人理发。

2019 年学雷锋日那天,刘建坡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小会议室里,对着二十多个戴着红马甲的义工鞠躬:"从今天起,咱们 ' 社区生活帮 ' 就正式成立了。" 没有揭牌仪式,没有领导讲话,只有他连夜写的服务清单贴在墙上:每周三帮老人买菜、每月十五号免费理发、随时上门修水电......

第一个月就接到三十多个求助电话。有次凌晨两点,独居的李伯打电话说家里漏水,刘建坡骑着电动车赶过去,发现是马桶水箱坏了。"老人家看着我满身是水,非要煮糖水蛋," 他笑着说,"那蛋煮得半生不熟,可我吃得比啥都香。"

服务队的活动照片渐渐贴满了社区公告栏:穿红马甲的年轻人给老人剪头发,戴安全帽的义工帮居民修电器,还有人蹲在地上给环卫工人系鞋带。刘建坡总在照片最不起眼的角落,要么扛着梯子,要么拎着工具箱,像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干活。

四、特殊岁月里的逆行者

2020 年大年初二凌晨三点,豫南老家的鞭炮声还没停,刘建坡的车已经驶上了返深的高速。副驾驶座上的妻子徐海燕揉着眼睛问:"非得这么急吗?" 他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坪地肯定缺人。"

车窗外的烟花在夜空炸开,像一朵朵转瞬即逝的花。刘建坡想起临走时老娘往他包里塞的鸡蛋,想起孙学军叔塞给他的口罩 —— 那个当年带他撒粪肥的老人,特意把孙子从武汉寄来的口罩分了他一半。

回到坪地的第二天,他就站在了防疫卡点。早春的风带着湿气,吹得人骨头疼,他却每天从早上六点守到晚上十点,给进出居民测体温、查证件、做登记。有次遇到不配合的租户,指着他鼻子骂,他就笑着递上杯热水:"兄弟,都是为了大家安全。"

3 月的一天,外卖小哥张强在送餐时摔断了腿,躺在地上血流不止。路过的刘建坡二话不说,背着人就往社区医院跑。"坡哥那时候刚值完夜班,眼睛里全是血丝," 张强后来在感谢信里写,"他跑前跑后帮我垫医药费,还联系平台说明情况,怕我丢了工作。"

最忙的时候,刘建坡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有隔离在家的居民要买菜,有工厂复工需要防疫物资,还有独居老人不会用手机订菜。他的电动车后备箱里总装着三样东西:消毒液、创可贴和写着自己手机号的便民卡。

有次给居家隔离的湖北老乡送菜,对方隔着门说:"刘哥,给你钱。" 他摆摆手:"等疫情过了,请我吃碗热干面就行。" 后来那家人成了义工,每次核酸检测都来帮忙维持秩序。

2021 年除夕,刘建坡在卡点守到凌晨。社区给他送的饺子放在保温桶里,早就凉透了。他正就着矿泉水啃饺子,手机突然响了,是老家孙学军打来的:"建坡啊,村里都知道你在深圳当英雄了。" 他望着远处居民楼里万家灯火,突然觉得这凉饺子也挺香。

那年他被评为先进个人奖,领奖那天特意穿了件新衬衫。站在台上时,他想起大年初二凌晨的高速路,想起那些一起守卡点的日日夜夜,突然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需要时多扛了一会儿。

五、垃圾分类里的新战场

2020 年秋天,刘建坡在社区公告栏看到招募垃圾分类督导员的通知。五十岁的他戴着老花镜,趴在桌上研究那些花花绿绿的垃圾桶标志:"可回收物是蓝色,厨余垃圾是绿色......" 妻子笑话他:"一把年纪了还学新东西。" 他却认真地说:"这是好事,得学。"

刚开始在小区督导时,总有人不理解。有次王大爷把废电池扔进厨余垃圾桶,刘建坡捡出来给他讲危害,老爷子瞪着眼:"我扔了一辈子垃圾,轮得到你管?" 他不生气,第二天特意找了本环保手册送过去,指着上面的图片说:"您看,一节电池能污染一平方土地。"

现在王大爷是小区有名的 "分类达人",每天早上都站在垃圾桶旁当义务宣传员。"建坡这娃子有耐心," 老爷子总跟人说,"他不像别人光罚款,是真教你东西。"

为了让居民看懂分类标准,刘建坡把儿子淘汰的平板电脑改成了宣传工具,里面存满了自己拍的短视频:鸡蛋壳怎么处理、旧衣服怎么回收、废灯管该扔哪里...... 他带着平板电脑在小区摆摊,有人路过就拉着看:"你看这菜叶堆肥多好,能养花。"

2024 年当上龙岗区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那天,刘建坡特意去了趟平湖。当年搞清洁志愿活动的街道如今绿树成荫,他站在那棵曾经躲荫的大榕树下,看着穿红马甲的年轻人给商户发分类指南,突然觉得自己就像这棵树 —— 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然后努力向上生长,给路过的人一片阴凉。

六、客厅里的荣誉墙

刘建坡家的客厅有面特别的墙,三十多本荣誉证书整齐地排列着,从 "百优义工" 到 "五星级志愿者",从 "最美坪地人" 到 "深圳市文明家庭",红本本在阳光下闪着光。

"这些都是虚的," 他总把来访的记者往阳台带,那里摆着更珍贵的东西:独居老人李伯送的手工鞋垫,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 "好人";王萌萌送的锦旗,"赠坡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还有 "社区生活帮" 服务队全体成员签名的红马甲,后背印着他的名字。

2023 年冬天,河南老家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孙学军的孙子孙磊考上了深圳的大学,特意来拜访刘建坡。站在那面荣誉墙前,孙磊突然鞠躬:"刘叔,我爷让我跟您学做人。"

刘建坡慌忙扶起他,拉着去看自己的义工日记。最新的一页写着:"12 月 5 日,帮张阿婆换了灯泡,她给我装了袋花生;12 月 6 日,带李伯去医院复查,他偷偷塞给我个苹果......" 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柴米油盐的温暖。

那天晚上,刘建坡做了河南烩面,孙磊吃着吃着就哭了:"跟我爷做的一个味。" 窗外的簕杜鹃开得正艳,映着阳台上那盆从老家带来的仙人掌 —— 那是他 1999 年刚来时,老娘从院里挖的,如今在鹏城的阳光下,已经开了满满一盆金黄的花。

七、永不褪色的志愿红

2024 年深秋,53 岁的刘建坡在 "社区生活帮" 年度总结会上,给新加入的义工们讲了个故事:1987 年他刚到深圳时,在火车站被偷了钱包,饿了两天,是个扫地的阿姨给了他两个馒头。"那时候我就想,等我有能力了,也得帮别人。"

台下坐着的年轻人里,有 00 后的大学生,有来深打拼的打工妹,还有退休的老同志。他们都穿着印着 "深圳义工" 的红马甲,像一片燃烧的火焰。

散会后,刘建坡骑着电动车回家,路过坪地公园时,看到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捡垃圾。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红领巾在秋风里飘动,像极了他当年在麦秸堆里看到的星星。

他突然想起孙学军写给他的信:"建坡啊,咱庄稼人讲究春种秋收,你撒下的好心,总会长成参天大树。" 风穿过电动车的挡风板,带着桂花的甜香,刘建坡笑了 —— 他知道,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走下去,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夜色渐浓,龙岗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项链。刘建坡的电动车穿行在灯火里,车后座的红马甲被风吹得鼓起来,像一面小小的红旗。他要去给独居的陈阿婆送新配的钥匙,要去看看社区的垃圾分类点,还要去准备明天给老人理发的工具包。

"坡哥,等等我!" 身后传来王萌萌的声音,她骑着自行车追上来,车筐里装着给老人买的水果。月光洒在两个穿红马甲的身影上,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棵在岁月里慢慢生长的树,根脉相连,枝叶相依。

在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里,刘建坡就像一颗永不褪色的志愿红,用最朴素的善良,照亮了无数平凡的日子。他或许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 —— 就像当年那个给他凉茶的老板娘,就像那本被翻烂的《雷锋日记》,把温暖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在鹏城的土地上,开出了最灿烂的花。


  • 广告
    查看详情
本文获得100邻家币,详情如下:
  • 宣传.李光新
  • 2025-07-23 14:19:29
点赞了1元(100邻家币)邻家币,共计100邻家币
猜你喜欢